收藏 分享(赏)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8170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5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 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 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 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第六章 病因,概 述,病因(致病因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是病因。 病因范围: 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中医病因学的特点,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

2、因素的概念、 形成、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所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 依据1 贯穿整体观念2 应用类比方法 方法1 询问病史2 辨证求因,中医病因学研究史,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要略) 。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当前病因分类,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2.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3.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 结石 4.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第一节 外感病因,概述: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

3、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等。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先见表证。,一、六淫,概述: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正常情况:风、寒、暑、湿、燥、热(火)六气不致病。 异常情况六淫 六气发生太过 非其时有其气 人体正气不足 发病 气候变化急骤,(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 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3.地区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 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

4、一或兼夹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症候可发生转化。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风邪的基本概念: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风邪的重要性: 1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2 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的特性。“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 风性善行而数变: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特性。如风痹、风疹等。 () 风性主动: 风

5、属阳邪,其性动摇不定。如眩晕、抽搐。 () 风为百病之长: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湿,风热等。,(二)寒邪,概念: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寒邪的重要性: 1 . 寒邪与冬季主气寒相似,致病多见于冬季,但也 可见于其它季节。2.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3.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2)寒性凝滞: 寒属阴邪,具有凝结、停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 (3)寒性收引: 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拘急等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拘挛)。 (4)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6、。,(三)湿邪,概念:与长夏主气湿相似、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伤、滞留脏腑。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 (3)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四)燥邪,概念:与秋季主气燥相似、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有温燥(初秋)与凉燥(深秋)之分。,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燥涩滞 :燥为阳邪、易伤阴津。诸涩枯涸,皆属于燥。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2) 燥易伤肺:肺

7、为娇脏、喜润恶燥。,(五)火(热、温),概念: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之炎热(温热)特性的外邪。火邪的重要性: 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 (2)热邪易扰心神:热性躁动、心神不宁。 (3)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 (4)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5)火邪易致疮疡:热盛肉腐。,(六)暑邪,概念: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 暑邪致病季节明显(夏至后至立秋前)。,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

8、心神。 (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二 、疠气,一. 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二. 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病位与病种的特异性,三. 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1. 气候反常。 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 预防隔离工作不当。 4. 社会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概述: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

9、而言的。 分类:它包括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一、七情,概念: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七情的生理: 正常的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七情的表现形式,喜:喜乐、喜悦。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怒:恼怒、愤怒。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忧:忧愁、忧虑。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 思:思虑、思考。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悲:悲哀、悲伤, 悲伤肺。 恐: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惊: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物质基础:五脏的精、气、血 人有五脏化五气,

10、以生喜怒悲忧恐。,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发病条件:突然、强烈、长久情志刺激,超出人体生理调节范围。 发病机制:直接损伤内脏,气血阴阳失常。情志脏腑; 脏腑情志。 发病类型: 躯体疾病:头疼、泄泻、瘫痪、失语 神志疾患:癫 狂、惊悸,七情致病特点,1 七情皆从心而发 2 直接伤及内脏(五脏与情志对应关系); 3 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 4 多发情志病(影响心主神明) ; 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刺激加重疾病)。,1 七情皆从心而发,忧动于心则肺应; 思动于心则脾应; 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2 直接伤及内脏,病因:七情过极,超越常度,损伤相应脏腑(反伤本脏,自伤)。

11、 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失常 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呕血、晕厥 忧伤肺:气短胸闷、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思伤脾: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大便溏泄 恐伤肾:肾气不固、精气耗泄 损伤它脏:暴怒伤肝横逆脾胃思虑伤脾耗伤心血,3 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怒则气上:肝失疏泄、血随气逆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则气消:肺气受损、气短乏力 恐则气下: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思则气结:脾气郁结、脾失健运 惊则气乱:心气紊乱、神无所倚,4 多发情志病,影响心主神明、易致情志失常癫 狂、惊悸情志刺激加重疾病影响病情变化,二、劳逸,(一)过劳 1、劳力过度 损耗机体之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形体消

12、瘦 2、劳神过度损伤脾气、损耗心血:心悸、失眠、健忘、便溏 3、房劳过度损耗肾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阳痿早泄、月 经不调。,(二). 过逸,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精神不振、肢体软弱,三、 饮食,(一)饮食不节1、饥饱失常过饥 过饱2、饮食不规律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l、 寒热偏嗜 2、 五味偏嗜 3、食类偏嗜,(一)饮食不节,1、过饥:营养不足、气血亏虚、正气虚弱 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痔疮) 3 、饮食规律失常:脾胃虚弱 (二)饮食不洁 饮食变质饮食污染寄生虫,(三)饮食偏嗜,1 偏寒偏热偏寒:损伤脾阳、脾胃虚寒偏热:损伤脾阴、

13、胃热2 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五味伤五脏3 食类偏嗜: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损伤脾胃、湿热痰浊,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概念: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种类: 1 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 2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症状以 疼痛、肿块、出血为主。 3 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易发胃、胆、肾等。,一、痰饮,概念:痰饮是一种水液代谢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特点: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脏器组织间隙和疏松 部位。 分类:较稠浊者为痰。(水)饮:清稀者为饮。 有形痰饮:有实体存在的痰浊和水饮等病理性

14、产物。如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无形痰饮:一种病理变化。根据发病症状,通过辨证求因归结为痰病。如眩晕、癫狂、呕吐、脉滑等。,痰饮的性质,属性:水湿痰饮皆属于阴邪(也有寒热之分)。 来源:人体津液代谢运行、输布、传化失调的产物。 病机:气血运行阻滞、脏腑功能障碍,(一) 痰饮的形成,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疫疠。 病机: 肺、脾、肾以及肝、三焦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肺: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生痰饮 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聚生痰 肾: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停生痰 肝:肝气不调、气机淤滞、津液失布 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二) 痰饮致病的特点,1. 阻碍气血运行 2. 影响水

15、液代谢 3. 易蒙蔽心神 4.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1.阻碍气血运行,痰留于肺:肺失宣肃(胸闷、咳喘、咳痰) 水湿困阻中焦: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泻 流注经络、经络阻滞: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 痰饮结于局部:痰核瘰疬、阴疽,2. 影响水液代谢,上、中、下三焦气机不畅 升降出入机关不利、升清降浊功能紊乱 水因气阻、气因水滞 水液积聚、泛滥肌腠:水肿 肺脾气化障碍:腰以上水肿 脾肾气化障碍:腰以下水肿,3. 易蒙蔽心神,痰湿上扰,扰乱神明,情志异常 心烦、失眠、眩晕、癫狂,4.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 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咽喉:梅核气胸部: 胸闷、咳喘、心悸、神

16、昏、癫狂肝 : 头晕、目眩、抽搐肺 : 咳嗽、痰多、气喘经络: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肺胃肠 : 脘腹胀痛、肠鸣有声、呕吐清稀痰涎腹部: 腹胀如鼓、尿少、腹壁青筋暴露肌肤: 水肿、尿少、身重、无汗,二、瘀血,概念:离经之血凝聚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体内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 范围:恶血、败血、坏血、蓄血。包括离经之血、运行不畅之血。 症状表现:疼痛、肿块、出血、紫绀、面、肌肤、舌、脉。 主要致病机制:气血运行阻滞、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血液凝滞、失却生理功能,均属瘀血。,意义: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 离经之血停积体内血行不畅、阻滞脏腑经络继发病因 因病致瘀 因瘀致病

17、,(一)瘀血形成的病因,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等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脏腑损伤:心、肝、肺、脾功能失常。如瘀阻心脉导致胸痹、真心痛; 瘀阻脑络可致昏厥、癫狂、头痛; 瘀阻肝胆可致黄疸 ; 瘀阻于肺,可为久咳久喘。 脾不统血。,瘀血的形成,1、 血出致瘀:内外损伤、脉管破裂、络伤血溢、留积体内(离经之血)。 2、 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血随气凝 3、 气虚血瘀: 阳气虚损、推动无力:血液运行迟滞而成瘀。 4、 血寒致瘀:寒邪入内、经脉拘(急)挛(缩)、血凝不畅、形成瘀血。 5、 血热成瘀:热入营血、煎灼营阴、血热互结、血粘不畅、阻滞脏腑经络,形成瘀血。热灼脉络、迫

18、血妄行、血溢脉外、或蓄积脏腑、形成瘀血。,(二)瘀血的致病特点,1 阻滞气机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加剧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反复。 2 影响血脉运行血脉运行受阻、影响心、肝、脉脏腑功能。心: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肝:肝脉瘀阻、气血瘀滞(恶血归肝)。脉:瘀阻经脉、脉涩不畅(面紫、舌有瘀斑)。,望诊:舌有瘀斑,(二)瘀血的致病特点,3 影响新血形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散、脏腑失养: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 病位固定瘀血停滞脏腑、刺激局部:刺痛、徵积。 5 病症繁多,(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1)疼痛:刺痛,部位固定不移,昼轻夜重,拒按。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体表者,皮色青紫或青

19、黄;体内可为症积,质硬可压痛。 (3)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大便色黑如漆。 (4)望诊: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或青筋暴露等。 (5)精神症状:善忘、狂躁 (6)妇科:血瘀崩漏、不孕、经闭、经行后期、痛经、腰痛。 (7)脉诊方面: 涩、迟、沉、弦、结等脉象。,三、结石,概念:湿热浊邪蕴结不散,煎熬成砂石样病理产物。 常见结石:胃、胆、肾、膀胱、输尿管等。,结石形成的病机,1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脾胃失运、湿热蕴结。 2 情志内伤肝胆气郁、胆汁郁积。 3 用药不当 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 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 4

20、 外感六淫 寒湿凝聚、阳气受损、气化不行 5 体质差异,结石的致病特点,1 多发六腑和肝肾空腔脏器,易致结石。胆结石最多 2 病程较长、症状不定慢性病 3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易致出血 4 易发绞痛:通道梗阻、剧烈疼痛。多为放射状疼痛。,第四节 其他病因,一、 外伤因素 1 枪弹 、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2 烧、烫伤3 冻伤4 溺水5 雷击伤6 虫兽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一、 外伤因素,1 枪弹 、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特点:瘀血肿痛、出血较多 2 烧、烫伤特点:火毒侵害、亡阴亡阳 3 冻伤阴寒侵袭、阳气损伤、血行凝滞、气滞血瘀 4 溺水:气

21、道阻塞、呼吸不通 5 雷击伤:脏腑组织损害较重、神昏抽搐 6 虫兽伤:虫、兽、蛇 咬伤。中毒症状。,二、诸虫,概述:动物寄生虫的统称. 分类: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洗虫等。 发病原因:饮食不洁、脏腑失调、湿热内积、寄生虫入侵人体 临床特征:各种寄生虫临床表现不同。,三、药邪,概念:用药不当造成疾病的致病因素。 意义:当前药源性疾病增加。 表现形式:医生:违背药物性味、功效、剂量、不良反应、配伍禁 忌,不合理用药。患者:不按医嘱用药、擅自用药。,药邪的形成,1 用药过量 :超过药典规定的剂量。乌头、马钱子、细辛、半夏、巴豆等有毒药物。人参等补益类药物也要注意剂量。 2 炮制不当:不注意炮制要

22、求、炮制不规范。 3 配伍不当: 违背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4 用法不当:不注意先煎、后煎;外用、口服;服药时间。,药邪的致病特点,1 药物中毒急性中毒: 发病较快、危重急症。慢性中毒:长期用药较多。中毒症状与药物的成分、剂量有关。常见头晕、恶心、呕吐、腹泻、抽搐、昏迷等。 2 加重病情、变生它疾加重旧病、引发新病(如妊娠期用药)。,四、医过,概念:医生(或护理)的过失可造成病情加重或滋生它疾。 意义:尊重患者、加强医学伦理、心理学学习。 表现形式:医生语言不妥、文字不规、误诊误治、违规操作、滥用药物(检查)。,五、先天因素,胎弱: 胎儿禀受父母的精血不足,发育不良. 胎毒:妊娠期违禁使用药物,传染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