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4650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30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医瑰宝苑朱进忠中医的医案(3)结核性胸膜炎1胶于悬饮,泥于结核,久久不效宋,女,成。胸满胸痛 7 个多月。医诊结核性胸膜炎。先以抽水、抗痨药、激素治之,胸水已明显改善,但至今仍不见全部吸收。为此曾反复穿刺以抽水,但只能抽出少量胸水。后又邀中医以攻逐水饮法治之,然 10 天后,诸证非但不减,且出现恶心泄泻。细审其证,右侧胸痛,气短,舌苔白,脉沉弦涩。综合脉证,思之:此久病已人血分也,不可但从气治。拟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处方:柴胡 10 克,赤芍 10 克,枳壳 10 克,白芥子 10 克,陈皮 10克,降香 10 克,杏仁 10 克,甘草 10 克。服药 2 剂,胸满胸痛,气短均减,继服 1

2、0 剂,诸证消失,愈。某医云:包裹性胸水竞如此之速效,其故何也?答曰:其久治不效者乃病在血分但治气分之故也,今从血分论治,故速愈也。2胶于悬饮,不思辨证,久治不效高,男,22 岁。持续高热,汗出,胸满,气短 50 多天。医诊结核性胸膜炎。先以西药治疗 30 天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攻逐水饮等治疗 20 多天亦不效。细审其证,寒热往来,体温399,胸满气短,恶心欲吐,舌苔白,脉弦数。因思寒热往来者,少阳之证也,宜予和解少阳。处方:柴胡 28 克,厚朴 10 克,草果 10 克,摈榔 10 克,黄芩 10 克,知母 10 克,菖蒲 10 克,苏叶 10 克,甘草 6 克。服药 4 剂,诸证大

3、减,体温 375cc,继服 4 剂,体温正常,饮食增加,胸水明显减少。审其脉弦紧小数。处方:柴胡 10 克,赤芍 10 克,白芥子 6 克,桔梗 10 克,枳实10 克,陈皮 10 克,半夏 10 克,黄芩 10 克,甘草 6 克。服药 30 剂,诸证消失,愈。某医问:何不用攻逐水饮法?答曰:本病证见少阳,当以和解。仲景在伤寒论中列述少阳有三禁,其中即有禁下一条,今所以不用攻逐者即宗仲圣之训也。3三阳合病,反与清解,表里不和,其病难愈于,男,2l 岁。持续高热胸痛 40 多天。医始终未确诊,与西药抗生素等治疗 20 多天,体温一直持续在 39左右。又于某院住院检查治疗,发现大量胸水,诊为结核性

4、胸膜炎。继续应用西药,并配合中药大剂清热解毒之药治之,20 多天后,体温仍然不见下降。细审其证,除胸痛胸满,咳嗽气短之外,并见寒热往来,头身疼痛,口苦咽干,恶心欲吐,脘腹胀满而痛,按之更甚,大便不畅,小便微黄,舌苔黄白,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乃太阳、少阳、阳明俱见之证。急予达原饮加减,外散风寒,中调肝胆,里攻实滞。处方:厚朴 10 克,草果10 克,槟榔 10 克,黄芩 10 克,知母 10 克,菖蒲 10 克,柴胡 10 克,桂枝 10 克,白芷 10克,大黄 3 克。服药 4 剂,头痛身痛,寒热往来,胸满胸痛、脘腹胀痛等证俱减,体温降至378qC,饮食稍进,精神好转。某医问:结核性胸膜炎,

5、中医称为悬饮,悬饮当予攻逐,如仲景金匮要略云:“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而先生却不用何也?答曰:邪结少阳者必予和解,此仲景之意也。且中医内科学亦主张“邪犯胸肺,证状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治法和解宣利。方药:柴枳半夏汤加减。 ”而本证复有太阳、阳明之证,故不用十枣汤而用达原饮加减。继服 16剂,诸证消失。停药 1 个月后,又因感冒而复发,经胸透又出现少量胸水。细审其证,除胸水胸痛而外,并见寒热往来,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予柴枳半夏汤加减。处方:柴胡 15 克,黄芩

6、 10 克,瓜蒌 15 克,半夏 10 克,枳壳 10 克,桔梗 10 克,赤芍 10 克,白芥子 6 克,桑皮 10 克。服药 4 剂,其效不著。再审其脉弦紧,胃脘有压痛。因思证见阳明腑实。改予达原饮加减为方:厚朴 10 克,草果 10 克,槟榔 10 克,黄芩 10 克,知母 10 克,菖蒲 10 克,大黄 4 克,枳实 10 克,桂枝 10 克,柴胡 10 克,白芷 10 克。服药 2 剂,诸证果减,继服 16 剂,愈。4久病入络,但予祛饮,血络瘀滞,病邪不除邢,男,成。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7 个多月。医用抽胸水、抗痨药,氢化可的松等进行治疗后,虽然胸水已明显减少,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全部

7、吸收,为此曾反复进行胸穿,但只能抽出少量胸水。不得已,又以中药逐水之剂治疗,一周之后,诸证仍不减轻。细审其证,除包裹性胸水外,并见右侧胸痛,气微短,舌苔白,脉沉弦涩。综合脉证,诊为肝肺气郁,痰瘀共存。治拟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处方:柴胡 10 克,赤芍 10 克,枳壳 10 克,白芥子10 克,陈皮 10 克,降香 10 克,杏仁 10 克,甘草 10 克。服药 2 剂,胸满胸痛,气短等症好转,继服 10 剂,诸证消失,胸水消失,愈。某医问:包裹性胸水反复治疗而不愈,而采用理气、化痰、活血即很快治愈者,其故何也?答曰:脉沉弦涩乃气滞、血瘀、寒凝之脉,气滞、血瘀、寒凝者,必予理气、活血、温经、化饮

8、同施方解,因此应用理气、活血、温经、化饮而速效。充血性心力衰竭1少火当益,反助壮火,耗气损正,水气不化郝,女,36 岁。2l 岁结婚,结婚后不久发现心悸气短,偶而咳血。某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经过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3 年多以前,怀第二胎后,病情突然加重,至产后病情更加严重,反复咳血,乃急至北京某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之后,虽然咳血已经停止,但却出现心房纤颤,心力衰竭,气短,心悸,浮肿,腹水,尿少。医以强心苷、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以及抗生素等进行治疗,约两年不见减轻。乃嘱患者转请中医进行治疗。察其证见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心悸心烦,全身浮肿,胸腹积水,发绀,口干口渴,

9、舌质紫暗,苔少,脉细数促,手足心烦热而指趾反见厥冷。某医诊后认为系心肾阴虚,急予滋阴清热。处方:生地 20 克,麦冬 10 克,元参 15 克,石斛 15 克,龟甲 20克,茯苓 10 克,知母 10 克,黄柏 10 克,五味子 10 克。上药服 1 次后不久患者即感腹部坠胀,气短难续,并时见神昏谵语。为此又急邀李翰卿先生诊治。云:此病阴阳大衰,病重而剧,正虚邪实,攻补两难,若不急救心肾之阳,则病者不久于人世也。急处:附子 03 克,茯苓 1 克,白术 03 克,白芍 3 克,人参 1克,杏仁 1 克,桂枝 1 克。服药 2 个小时后,气短心悸好转,1 个小时后开始排尿,其后又连续排尿 4 次

10、。次日再诊,患者已可以平卧睡眠,呼吸困难明显好转,全身浮肿、腹水亦明显减轻。宗效不更方,继进 3 剂,浮肿全消,饮食增进,并能下地活动。一医云:如此危重之疾,竞用如此之剂,病重药轻,岂能顶事。急处下方:附子 15 克,人参 15 克,白芍 15 克,茯苓 30克,白术 20 克,生地 15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15 克。服药 1 剂,病情又剧,尿少浮肿,呼吸难续。再邀李翰卿先生诊治。云:内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散气。附子等药少则生气,多则散气,此病如此之重,只可生气,不可散气,再散其气则阴阳离绝也。再处:附子 01 克,茯苓 1 克,白术 1 克,白芍 1 克,生姜 l 小片,

11、人参 1 克,杏仁 1 克。次日再诊,病情大见好转。2胶着固涩,不知随证,治焉不错郜,男,30 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经过某院治疗后,虽然心悸气短,难于平卧之状已明显改善,但腹胀腹水、浮肿尿少仍不见好转。乃邀某医以中药理气行水,温阳利水等治之,数剂后腹胀浮肿明显减轻,精神增加,但服至第 10 剂后,诸证不但不减,反见日趋加重,其后虽用药达 200 剂,症状不再改善。细审其证,除腹大青筋脐突,下肢浮肿,气短心悸之外,并见其口渴喜饮,体瘦而皮干,全身紫黯,尤以舌、唇、指为甚,稍一活动即气短难于接续,舌苔黄白而腻,脉沉滑数促结。因思脉沉者,气郁也;滑者,痰热也;

12、促者,阳气大衰也;结者,气滞血瘀也。合之于证,乃气血大衰为本,气滞血瘀,水湿不化为标。治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利水除湿以治标。处方:黄芪 30 克,人参 10 克,当归 10 克,丹参 30 克,黄精 10 克,生地 10 克,陈皮 10克,青皮 10 克,苍术 15 克,白术 10 克,柴胡 1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薄荷 3 克,夜交藤 30 克,莱菔子 10 克,砂仁 10 克,防己 15 克,大腹皮 10 克。某医云:老师在真武汤的临床应用一文中曾介绍说:真武汤温阳利水,用于心力衰竭有卓越的疗效,余临床用之亦确实如此,而此患者却不用此方何为也?余治此患者始见有效,

13、其后不但不效,反见加重又何也?答曰:真武汤用于心肾阳虚,水饮内停的心力衰竭确有卓越疗效,这是众多医家都承认的。但是,它并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唯一良药。至若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因其不是心肾阳虚,水饮内停,所以当然也不会有效。至于为什么开始用真武汤有效而后没效果,那可能是先时是心肾阳虚,水饮内停,而后又变成其他证候的缘故。本证从目前的脉证看是气血大衰为本,气滞血瘀,水饮内停为标,所以采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黄精、生地的大补气血,柴胡、三棱、莪术、薄荷、青皮、陈皮、丹参的理气活血,苍术、白术、陈皮、砂仁、莱菔子、防己、大腹皮的利水化饮进行治疗。服药 1 剂,腹胀浮肿,心悸气短均减;继服 10 剂,

14、诸证大减,饮食、精神大增;又服上方 30 剂,腹水全消,精神倍增,并可到户外作一般的活动。前医云:仲景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是诸病证治大法也。吾所不能取效者在于此耳。窦性心律失常1病邪在肝,但从心治,病位不同,取效尤难甄,男,45 岁。胸胁满闷,心烦心悸 2 年多。医诊窦性心律不齐。医者先用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等法治疗 78 个月仍无功。细审其证,除胸胁苦满,心烦心悸外,并见其头晕头痛,纳呆食减,夏季则手心烦热,冬季不热,舌苔白,脉弦细结涩。因思:脉弦者肝脉也,细者血虚也,结者瘀也滞也;涩者寒也滞也。合之于症,乃肝郁血虚之证耳。因拟养血疏肝。处方:柴胡

15、 10 克,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白术 10 克,甘草 6 克,生姜 3 片,薄荷 30 克,茯苓 10 克,青皮 10 克。服药 2 剂,诸证大减,继服 20 剂,诸证俱失,愈。某医云:心脏病为何治肝而不治心?答曰:脉、证俱为肝病所以从肝论治。其心证乃肝之所为,故从肝治而心病得愈。且前医已屡用治心之方而不效,事实证明从心治不可从也。2病邪在肝,反与清心泻火,病位不同,焉能取效邵,女,28 岁。心烦心悸,有时突然感到心跳的厉害,有时突然有心跳暂停之状 3 年多。医诊窦性心动过速。先用西药治疗 1 年不效,继又配合中药养心安神泻火等治疗 1 年多亦无功。细审其证,除心烦心悸之外,并见头

16、晕头痛,烦躁易怒,胸胁苦满,或时窜痛,月经失调,经前心烦心悸加剧,舌苔白,脉弦细数。思之:脉弦细者肝郁血虚也;数者热也。综合脉证,乃肝郁血虚,郁而化火也。前用养心安神泻火之不愈者乃肝病治心本末倒置之故也。拟用养血疏肝泻火。处方:柴胡 10 克,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茯苓 10 克,白术 10 克,甘草 10 克,生姜 3 片,薄荷 3 克,丹皮 10 克,栀子 10 克,丹参 10 克。在停用其他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开始服用以上药物 4 剂。1 个月之后,再诊云:原来每天都心悸心烦,服用上药 4 剂后,心悸心烦一直没有发作,为此没有再服任何药物,昨日心烦心悸又作,但不如以前的严重。继服

17、上药 20 剂,果愈。过早搏动1重复用药,相互抵触,难明正误陈,女,45 岁。失眠健忘,胸满心烦,时而汗出 3 年多。医诊神经官能症,房室传导阻滞,期前收缩。先用西药治疗一年多效果不著,继又配合中药疏肝理气,养血疏肝,养心安神等,以及按摩、气功、针灸等治疗 78 个月亦无明显改善,特别是近 89 个月以来,胸满胸痛,心烦心悸更加严重,经常感到一股热气突然上冲,冲至心胸即心悸不宁,冲至咽喉则感窒塞不通,呼吸极度困难,冲至头则头晕脑胀,全身汗出,继而全身软弱难于行动,为此长期不能坚持工作。细审其脉见濡缓而时滑时涩时结,舌苔薄白。思之:久病脉见濡缓者为气阴两虚,痰郁气结,滑、涩、结俱见者,为痰、郁并

18、见。合之于症,乃气阴两虚,痰郁气结。治拟补气养阴,理气化痰同施。处方:黄芪 15 克,当归 6 克,麦冬 10 克,人参 10克,五味子 10 克,竹茹 10 克,枳实 10 克,半夏 10 克,陈皮 10 克,茯苓 10 克,甘草 6克,菖蒲 10 克,生地 10 克,远志 10 克。服药 6 剂,诸证不减。因思病药根据经验是相符的,然其无效者何也?又思当今公费医疗者大多用药甚杂,中、西共用,丸、汤同施,中药配方尚且注重配伍之相须相使相反相畏,此用药如此之繁,难道无相反相畏者?因嘱患者暂停其他任何中、西药饵,仅仅服用上方 4 剂,以观效果。连续服药 4 剂,诸证均减。患者云:朱老嘱我停用其他

19、药物,我当时非常想不通,所以吃了汤药,又接服西药、丸药,但是因为爱人、父母阻挡而停用两天,真想不到停用西药、丸药以后,病情反而大见好转,为此又服药 2 剂,效果果然大增。继服 40 剂,诸证全部消失,并恢复工作。2胶于复脉,不辨兼证,久治不效王,女,50 岁。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期前收缩,心房纤颤 2 年多。医先予西药治之 1 年多效果不明显,又改请中医以炙甘草汤加减治之约半年多仍不见改善,又易医以养心安神,补气养血加苦参治之仍无功。细审其证,除心前区憋,心悸之外,并见头晕心烦,时时叹气,舌苔白,脉弦滑结代而微沉。因思弦脉者肝胆之脉也,滑脉者痰热也,结者郁结之证也,代者脏气衰也。综合脉证论之

20、,乃肝郁气结,痰热不化,脏气衰败也。治拟疏肝理气,益气化痰。处方:柴胡 10 克,半夏 10 克,黄芩 10 克,人参 10 克,甘草 10 克,生姜 5 片,大枣 5 个,瓜蒌 18 克。眼药 5 剂,诸证俱减,继服上方 50 剂,诸证消失,心电图正常,愈。阵发性心动过速1痰火郁结,反安心神,肝病心治,痰火反补,终非其治贺,女,35 岁。阵发性心动过速 4 年多。医先用西药治疗 2 年多不效,后又改用中药养心安神之剂500 余付,始终不够理想。询其脉证,云:心悸呈阵发性,先开始时每月发作 23 次,最近发作尤其频繁,几乎每天发作 1 次。发作之始,先感心烦,继而逆气上冲,冲至心胸则心跳难忍,

21、冲至咽喉、颈部则憋闷难于出气,冲至头则头晕汗出,汗出遍身之后即心悸好转,而全身却疲乏软弱;每次心跳发作,心率达 100 一 120 次分,很少超过 130 次/分,发作以后即迅速转为 80 次分左右。这种发作与情绪有很大关系,舌苔薄白,脉弦滑。综合脉证,思之:弦滑之脉有痰火郁结在肝胆也。又思前用诸方之不效者,一以实作虚治,二以肝作心治之故也。乃拟疏肝解郁,化痰泻火为方。处方:川芎 10 克,当归 10 克,黄芩 10 克,白芍 10 克,葛根 15 克,半夏 10 克,甘草 10 克,桑皮 15 克。服药 10 剂,诸证果减,继服 20 剂,瘥。2肝郁气结,上热下寒,水饮上冲,不去温下,但予泻

22、火,寒饮反郁,病证不愈王,女,40 岁阵发性心跳难忍 34 年。医诊阵发性心动过速。医先以西药治疗 2 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养心安神,疏肝泻火等治疗 1 年多仍不效。细审其证:心跳每呈阵发性,每次发病,先感脘腹悸动,继而热气上冲,冲至胸则胸满心悸不已,冲至咽喉则发憋而呼吸困难,冲至头则头胀头痛,烦乱不安,继而全身汗出,汗出之后,心悸,胸满,呼吸困难消失。开始发病时 1 个月发作仅 12 次,其后逐渐频繁,现在平均 1 日发作 12 次,每次少则几秒钟,多则 1 分钟。即使不发作,也经常感到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白带多或阴痒,舌苔黄白,脉弦紧而涩。因思:弦脉者肝脉也,紧者寒湿互结也,涩

23、者寒也滞也。综合脉证,乃肝郁气结,痰湿阻滞,上热下寒,水气上冲之证。拟用疏肝解郁,温阳化饮,清上温下,化饮降冲。处方:柴胡 10 克,半夏 10 克,黄芩 10 克,党参 10 克,甘草 10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个,桂枝 12 克,茯苓 15 克,熟军 3 克,白术 10 克,龙骨 15 克,牡蛎15 克。服药 6 剂,诸证消减近半。又服 10 剂,诸证消失。某医云:既为肝郁、痰滞之证,何用奔豚汤、柴胡枳桔汤等不效,今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反效也?答曰:柴胡枳桔汤、奔豚汤用于痰热脉滑者固为效方,然本证为上热下寒证,若但用疏肝化痰泻火则下寒不温,故今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且本方含芩桂术甘汤,

24、苓桂甘枣、茯苓甘草汤意,故治之得效也。3病在肾,治在心,本末未明,故治有误赵,女,30 岁。阵发性心跳过速,每日 23 次,3 年多。医诊阵发性心动过速。医以西药治疗 1 年多不效,又以中药养心安神、平肝泻心火之法治疗近 2 年仍不效。邀余诊视,予柴胡加龙牡、奔豚、桂枝加桂汤约 1 月,俱不效。细询其证,除阵发性心悸每日 12 次,每次约 1分钟外,并见其脉弦细而尺大,发病时脉弱而数尺脉弦。因思脉弦细者阴阳俱虚也,尺脉大者肾虚也,尺脉大而弦者肾阳不足寒水搏击也。前方之用柴胡加龙骨牡蛎、奔豚汤皆从肝治而未及病之所在也。因拟温-肾阳,化寒水。处方:山药 10 克,生地 15 克,山萸肉10 克,茯

25、苓 10 克,泽泻 10 克,丹皮 10 克,麦冬 10 克,白芍 10 克,附子 10 克,肉桂 10克。服药 2 剂,心悸 1 月未发,继服 10 剂,愈。心房颤动1.胶于活血,泥于补气,拘于瓜蒌,终归不解吴,男,6l 岁。胸满心悸 1 年多。医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先用西药治疗半年多无效,后又以中药活血逐瘀、复脉、 ,补气养血、宽胸通阳等法治疗 7 个多月无效。尤其是近2 个月来,心悸胸满特别严重,虽多次采用同步直流电转复亦未解决问题。细审其证,胸满心悸,时时逆气上冲,冲则心悸惊恐更甚,且时时汗出,脘腹悸动,舌苔白,脉弦细涩时见结促而紧。综合脉证,思之:脉沉弦细涩者,阳虚水饮

26、上冲也。结促而紧者,亦寒甚阳气不足也。且脉见沉,沉者郁也。合之于证,乃阳虚气郁,逆气上冲,治宜理气通阳降冲。处方:人参 10 克,乌药 10 克,焦槟榔 10 克,沉香 10 克。服药 4 剂,逆气上冲,心悸胸满俱大减,加肉桂 4 克,服药 10 剂,果愈。某医云:此严氏治七情气逆之四磨汤也,为何用其治冠心病、心房纤颤?答曰:中医治病在辨证论治,此证逆气上冲,冲则心悸汗出乃中医所述之郁证、奔豚也。郁证者,自然当予理气,故予四磨汤治之。2泥于活血,滞于通阳,不予辨证,难于奏效芦,女,50 岁。,3 个月前,突患左侧面神经炎,虽用针灸、理疗、中药牵正之类不见好转。1 个月前,又突感腹部悸动,逆气上

27、冲,心悸气短,自汗时出,疲乏无力。经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多项检查,诊为冠心病、心房纤颤、心室颤动。用西药、中药、同步直流电转复均无效。细审其证,既惊且恐,心悸频作,腹部悸动,逆气上冲,冲至胸则胸满心悸,冲至咽喉则憋闷气短,冲至头则头晕汗出,舌苔白,脉沉细弦涩。综合脉证,诊为阳虚为本,痰郁气结为标。治拟补气温阳以培本,温阳化饮降冲以治标。处方:人参 10 克,肉桂10 克,半夏 10 克,炙草 10 克,茯苓 10 克。服药 2 剂,诸证均减,继服 20 剂,诸证消失,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均正常。某医云:此乃局方四七汤也。四七汤者,治七情所致之病方也,今心房颤动竟亦用之,吾不解也?答曰

28、:汪昂汤头歌诀云:“人参补气,官桂平肝,半夏祛痰,甘草和中,并不用利气之药,汤名四七者,以四味治七情也。 ”本证素有气虚,痰饮,今复因气郁,故病作,所以用人参补气、肉桂平肝、半夏祛痰,甘草和中以治之也。3胶于养心安神,拘于宽胸通阳,不审脉证,不别兼证,其病不治麻,男,67 岁冠心病、心房纤颤 7 年多。先用西药治疗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养心安神、活血通脉、宽胸通阳等治疗 3 年多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心悸心烦,时时心跳有暂停之感,胸满,心前区时时刺痛,舌苔薄白,舌质微暗,脉虚弦涩结或结促兼见。综合脉证,诊为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治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健脾以治标。处方:

29、黄芪 30 克,当归 10 克,丹参 30 克,党参 10 克,黄精 10 克,生地 10 克,苍术 15克,白术 10 克,青皮 10 克,陈皮 10 克,柴胡 1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薄荷 3 克,夜交藤 30 克。服药 6 剂,心悸胸满明显好转,继服 18 剂,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服 18 剂,诸证未作,心电图复查 3 次正常。某医问:心悸为心病自当从心治,然用补心之药却无效何也?答曰:心悸一证,有心中悸、心下悸、脐下悸之别,本证之悸为胸部偏左之悸,为肝邪犯心之悸,故治之宜从肝,而不从心,前方之治心不愈者,即在此也。4胶于治心,泥于病名,不从辨证,其证难效似,男,4

30、0 岁。心悸心烦 2 年多。医诊心肌炎、心房纤颤。前后住院 1 年多,除西药外,仅只应用复脉汤、补心丹加减方即达 400 余剂,然始终不见效果。细审其证,胸满胸痛,头晕心烦,心悸乏力,手心热,舌苔白,脉弦细结涩或促结并见。综合脉证,思之:此肝郁血虚证也。治宜养血疏肝。处方:柴胡 10 克,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白术 10 克,甘草 10 克,生姜3 片,薄荷 3 克,丹参 15 克。服药 4 剂,胸满心悸好转,但却发现胃脘痞满不适,于是加檀香 10 克、砂仁 10 克。服药 30 剂,诸证消失,心电图连查 3 次,俱正常。某医问:此逍遥散方也,何用于心脏病反效也?答曰:本证之脉、症均

31、系肝郁血虚证,故以此方治之。至于为什么不用心药、心方,乃其脉为肝脉、心悸之部位为肝位,而非心位,故不用心药、心方也。5不审气血,不审寒热,不审本末,徒治其心,其病难治程,女,62 岁。心悸心烦 3 年多。医诊冠心病、心房纤颤、左束支传导阻滞。先用西药治疗 2 年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活血通阳、益气养阴等剂治疗 1 年多亦不效。细审其证,胸满胸痛,心悸气短,时时逆气上冲,身热汗出,失眠纳呆,舌苔薄白,脉弦紧结涩。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结,心阳不振,水饮上冲之证。拟用疏肝理气,温阳化水,降冲定悸。处方:柴胡10 克,半夏 10 克,党参 10 克,黄芩 10 克,甘草 6 克,茯苓 10 克,桂枝 15

32、 克,生姜 3片,大枣 5 个,龙骨 15 克,牡蛎 15 克,大黄 3 克。服药 6 剂,心烦心悸,胸满胸痛,失眠等证均减,继服 18 剂,诸证消失,心电图复查 4 次均正常。某医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仲景方也,其用于心烦易惊尚可,何用于心脏病?答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一疏肝,二温阳,三化水,四镇惊,故用之效也。房室传导阻滞不知本末,但知治心,不从脉辨,但从症分,难于奏效鲍,男,29 岁。心烦心悸时作时止 1 年多。医诊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不齐。先用西药治疗 34个月不效,继又配合中药养心安神之剂治疗半年仍无功。细审其证,心悸心烦呈发作性,有时一天发作 34 次,有时数天才发作 1 次,每

33、次发作之前,先突然心跳加快,数秒钟后,心跳突然暂停,其后才逐渐恢复正常,且平时经常感到胸胁苦满,头晕目眩,小腹不适,按之则悸动不已,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涩不调。思之:脉弦者肝脉也;涩脉者寒也滞也。综合脉证,乃肝郁气结,心阳不振,水饮上冲也。证非病在心,乃肝邪犯心,水气冲心,不可治心,宜疏肝理气,温阳降冲。处方:柴胡 10 克,半夏 10 克,人参 10 克,黄芩10 克,甘草 10 克,干姜 3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个,桂枝 10 克,茯苓 10 克。在排除其他药物的情况下,服药 2 剂,诸证大减,宗效不更方之旨,又服上药 20 剂,诸证消失,果愈。心室内传导阻滞胶于经验,因循守旧,

34、不知随证,延误病期李,男,45 岁。1 年前,因心肌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予中药清暑益气汤 10 剂,心电图恢复正常,症状完全消失。今年感冒后,又突发心肌炎、度左束支传导阻滞。急予清暑益气汤 3 剂,不效,又与 4 剂,仍不效,且有加重之势,心电图发现有度左束支传导阻滞,并日渐感到烦躁易怒,头晕脑胀,失眠,胸满胸痛,身烦热。细察其脉弦大而数,舌质红,苔黄。因思清暑益气汤者补气养阴,解表除湿,清热之方也,其用于脉弦大紧数者固为有效,其用于肝胆实火者则不可,肝胆实火者应予龙胆泻肝、当归龙荟、泻青丸之属,清暑益气汤实误也。又思龙胆泻肝汤用于兼有尿黄赤者尤良,当归龙荟、泻青丸适用于兼有便秘者,而本

35、证大便不干而小便反赤,乃处龙胆泻肝汤。处方:龙胆草 10 克,栀子 10 克,黄芩 10 克,柴胡 10 克,生地 10 克,车前子 10 克,泽泻 10 克,木通 10 克,甘草 10 克,当归 10 克。服药 2 剂,诸证均减,惟仍心烦失眠,舌苔黄,脉弦数。宗效不更方意,又思舌苔黄,胃家有热者,酌加芦荟 4 克,青皮 10 克,赤芍 10 克。服药 2 剂,睡眠大增,心烦胸满骤减,24 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无异常。继服 7 剂,诸证均失,愈。某医问:老师本病为何始用清暑益气,后用龙胆泻肝?答曰:清暑益气治束支传导阻滞为过去屡试屡验之方,今用于本患者乃根据不成熟的经验而用之,及至碰钉子以后,始

36、忆仲景之训,乃遵其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改用龙胆泻肝汤,药后果然效如桴鼓,实乃教训也。窦房结阻滞1脾肾阳虚,湿浊不化,但予补气,不去温阳化湿,其病不愈鄂,男,45 岁。半个月以前,在院中站立说话时,突然感到心中空虚,极度疲乏软弱,头晕不能站立而摔倒在地,经过抢救神志才逐渐清醒,当时并没有引起大的注意,数天后又如此发作1 次,清醒后仍一直头晕不能站立,软弱乏力,四肢厥冷,脉搏才 1 分钟 25 次,有时甚至长时间不见跳动 1 次。某医诊为气虚所致,予大剂独参汤治之不效,乃转至某院进行治疗。心电图明显异常,诊为窦房结暂停。因该院抢救措施较差,要求其再转院治疗。但患者及其家属反复要求,不得不请中医会诊

37、。审其精神疲惫,头晕不能站坐,肢冷,脉迟缓而微紧。综合脉证,思之:脉迟缓者,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头目,湿浊不化也,治宜温脾肾化寒湿可也。又思金匮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因予术附汤。处方:附子 10 克,白术 10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枚,炙甘草 10克。服药 1 剂,头晕乏力好转,精神增加;继服 6 剂,头晕乏力消失,脉由每分钟 5 次增至 65 次。为了进一步确诊,又至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心电图连续 3 次均正常。2气阴俱虚,痰湿内郁,反予温阳除湿,其病不愈邵,女,54 岁。3 天前,正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软弱乏力而晕倒在地,不

38、久即完全清醒,但清醒后仍然感到极度乏力,头晕目眩,次日又连续晕倒,神志不清 2 次。乃急至某院检查治疗,确诊为窦房结暂停。要求住院治疗。然因各种原因不能住院,邀中医以中药试之。察其除上证外,并见其数日失眠心悸,烦躁易怒,咽喉干而有异物阻塞感,舌苔白,脉濡弱迟缓。再询其进药否?答曰:除西药外,并曾服人参四逆汤,但服药后反觉更加头晕不适。综合脉证,思之:此乃气阴两虚,痰郁气结之证,而非阳虚也。乃予补气养阴,理气化痰。处方:黄芪 15 克,当归 6 克,人参 10 克,麦冬 10 克,五味子 10 克,竹茹 10克,枳实 10 克,半夏 10 克,茯苓 10 克,甘草 10 克,菖蒲 10 克,远志

39、 10 克,生地 10 克。药进 1 小时后,精神好转,头晕减轻,服药 3 剂后,诸证大减,精神倍增,继服 30剂,愈。预激综合征1胶于西医病名,不遵中医辨证,病在肝而治心,其病难愈何,男,45 岁。头晕头胀,心烦心悸,阵发性晕厥 78 年。经数个医院检查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先用西药治疗 34 年不效,乃再请中医配合治疗。近 34 年来,有云肝阳上亢而予养阴平肝者,有云心血不足而予补气养血者,有云心血不足而予养心安神者,虽服药近千剂而效果仍不显著。细审其证,头晕头胀,心烦心悸均呈阵发性,发时先感胃脘部有空虚感,继而热气向上冲逆,冲至心胸则心烦心悸,冲至咽喉则窒塞呼吸困难,冲至头则头晕目眩不能站立

40、,甚或突然人事不知而晕倒在地,汗出后即清醒如常人,轻时一月左右一发,重时一日数发,其后经常口苦口干,尤其是劳累,特别是心情不愉快时容易发作,舌苔白,脉弦滑。综合脉证,思之:此仲景金匮所说奔豚证也,奔豚一证, 金匮论治有奔豚、桂枝加桂、苓桂甘枣三方。此证脉弦而滑,弦脉者肝脉也,滑脉者痰热也,合之于症,乃痰火郁结之奔豚汤证也,此证虽与金匮所论之奔豚汤证不尽吻合,然其病机相同,故用之可也。为处:川芎 10 克,当归 10 克,黄芩 10 克,白芍 10 克,葛根 15 克,半夏 10克,桑皮 15 克,甘草 6 克,麦冬 10 克,党参 10 克,五昧子 10 克。服药 10 剂,证减六七;继服 4

41、 剂,效不再著。再察脉象已转弦紧而数,因思弦紧之脉者寒饮凝聚于三焦,中焦阻塞,寒热并见,乃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为剂。柴胡 10 克,半夏 10 克,黄芩 10 克,人参 10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个,桂枝 10 克,茯苓 15 克,熟军3 克,龙骨 15 克,牡蛎 15 克。服药 1 剂,诸证又减,乃连服百剂,诸证全失。2胶于金匮诸方,不知随证之治,虚者不补,实者不泻,因循误治,难于奏功尚,男,40 岁。2 年多来,头晕失眠,胸满胸痛,心烦心悸。医诊预激综合征。先用西药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养血活血、养心安神等剂仍不效,某医询治于余,曰:可参考金匮奔豚气篇。2 个月后,该医领患者来诊

42、,云:余遍用仲景诸方均无效,其故何也?细审患者,除头晕失眠,胸满胸痛,心烦心悸之外,并见气短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沉弦细涩。因思其脉沉者郁证也,弦脉者肝脉也,涩脉者滞也瘀也。合之于症,乃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乃予补气养血以治本,理气活血以治标。处方:黄芪 30 克,当归 10 克,丹参 30 克,人参 10 克,苍术 15 克,白术 10 克,青皮 10 克,陈皮 10 克,生地10 克,黄精 10 克,薄荷 3 克,柴胡 1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夜交藤 30 克。服药 4 剂,头晕失眠,胸满胸痛,心烦心悸,纳呆食减均减,但继续服药至第 8 剂时,症状不

43、但不再继续改善,至第 12 剂时症状又见加重。询之:除上证之外,并见咽喉有异物阻塞感,舌苔白,脉濡缓。因思脉濡缓者,气阴两虚,痰气郁结之脉。仲景辨证随证治之者,首重脉耳。治当随脉治之。黄芪 15 克,当归 6 克,麦冬 10 克,党参 10 克,五味子 10 克,竹茹 10 克,枳实 10 克,半夏 10 克,陈皮 10 克,茯苓 10 克,甘草 10 克,菖蒲10 克,远志 10 克,生地 10 克。连续服药 20 剂,诸证消失。但停药 1 个月以后,又因生气而突然头晕胸满,心烦心悸,口苦咽干,舌苔白,脉弦而滑。思之:脉弦者肝脉也,滑者痰热也。综合脉证,乃肝郁气结,痰热不化。处方:柴胡 10

44、 克,半夏 10 克,人参 10 克,黄芩 10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个,甘草 6 克,瓜蒌 15 克。服药 6 剂,诸证消失,心电图正常。该医云:老师告诉我用奔豚证治法治此病,而老师治之却改弦易辙何也?答曰:根据临床经验来看很多预激综合征可用奔豚证法治疗,但本患者无奔豚证之表现,所以不用奔豚证之治法。最近杂志中经常报道某某西医病名相当于中医某某证,此种说法虽近有理,但不可拘泥也。急性风湿热与风湿性关节炎1见热攻热,不知除湿,不知经络,久治不效吴,女,29 岁。发热汗出,关节肿痛半年多。医诊风湿热。先予西药治疗 4 个多月不效, 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清热凉血等药 2 个多月

45、仍不效。细审其证,发热汗出,体温389,疲乏无力,膝、踝、肘、腕、肩关节红肿热痛,行动不便,面色萎黄,舌苔灰,脉滑数。综合脉证,思之:关节肿痛者,湿热也;脉滑数者,痰热也。综合脉证,乃风湿热痹之痰热较盛证也。治宜清热通络,化痰除湿。处方:防己 15 克,杏仁 15 克,滑石 15克,连翘 10 克,栀子 10 克,生薏米 15 克,半夏 10 克,晚蚕砂 10 克,赤小豆 10 克,片姜黄 6 克,海桐皮 6 克。服药 2 剂,发热汗出好转,体温 38cc,继服 10 剂,体温正常,发热汗出消失,关节肿痛亦明显消退,又服 10 剂,诸证全失,查血沉亦恢复正常,后果愈。某医云:既为风湿热,何用祛

46、风除湿清热而热不减?既见汗出身热何用白虎、银翘而热更炽?答曰:此证乃湿痰胶滞生热,热迫津出之证,前用祛风除湿而过散,后用白虎、银翘虽凉之有余,而化痰除湿不足。今用吴塘宣痹汤取效者,在于其用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化痰湿,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小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栀子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米淡渗除挛痹,半夏化痰利气,蚕砂化浊道之清气,片姜黄、海桐皮宣络而止痛。2但知祛邪,不知正虚,散风伤气,除湿伤阴,久不得治薛,女,55 岁。两膝肿痛,发热汗出 3 个月。医诊风湿热。先用西药治疗 2 个多月不效,后配中药祛风除湿清热而痛、汗均甚。细审其证,发热汗出,体温 38,两膝肿痛,疲乏

47、无力,舌苔灰白,脉虚大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者,气阴俱虚也;滑数者,痰热也。关节肿痛者,湿热也。治宜补气养阴,除湿清热。处方:黄芪 15 克,当归 6 克,麦冬 10 克,党参 10 克,五味子 10 克,石斛 10 克,黄柏 10 克,苍术 10 克,川牛膝 10 克。服药 7 剂,汗出发热均减,精神增加,继服 20 剂,关节肿痛、发热汗出均消失,又服 20 剂,愈。某医云:既为风湿热,何用祛风除湿清热而病剧?答曰:本病脉大,正虚邪实,且以正虚为主,故只可重用扶正,不可重用除邪以伤正也。3固于风湿,不管兼证,久久郁甚,风从内生苏,女,21 岁。9 个月前,在劳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热全身疼

48、痛,其后日渐加重。经查血沉 30 毫米/小时,抗“O”阳性,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先用西药治疗 3 个月不效。后又改请中医以除湿散风药治疗 6 个月,不但不效,反见加重。细审其证,纳呆食减,胸满心烦,头晕失眠,神情抑郁,易哭,全身关节疼痛,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思之:此虽有风寒湿邪,然以肝郁气滞,郁而化风为主。故当以疏肝理气以治。处方:柴胡 10 克,枳壳 10 克,白芍10 克,甘草 10 克,香橼 10 克,佛手 10 克,黄芩 6 克,玫瑰花 10 克,代代花 10 克,合欢花 15 克。先用开水浸泡半小时,再置火上煎煮 10 分钟即可。服药 4 剂,诸证均减;继服 40 剂,诸证尽失,愈

49、。4但知祛风除湿,不知伤血损阴,追虚逐实,血气难复沈,女,30 岁。产后关节疼痛 10 个月。医诊风湿性关节炎。始以西药治之,疼痛不但不减,反而出现胃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继而又请中医治疗。虽然胃痛,恶心呕吐消失,但却出现汗出加剧。特别是近 2 个月来,指、趾、踝、腕、肘、膝、肩、颈项关节都痛,屈伸关节困难,行动不便,且汗出很多,疲乏无力,口舌干燥。细审其所用之药除西药外,中药多为祛风散寒除湿之剂。舌苔白,脉沉弦细。综合脉证,思之:此病发于产后,又久用祛风除湿之剂治疗以伤阴血。经云:肝主筋,肝藏血,诸筋者皆会于节。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故关节不利而痛。治宜养血理筋,佐以祛风除湿清热。处方:秦艽 5 克,羌活 3 克,独活3 克,生地 40 克,熟地 15 克,防风 4 克,川芎 10 克,白芷 3 克,细辛 1 克,生石膏 15克,当归 12 克,白芍 12 克,茯苓 6 克,甘草 10 克,白术 12 克。服药 2 剂,疼痛好转,精神增加。某医云:此方祛风湿药竟如此之小,怎能治病。乃将上方中之羌活、独活、防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