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一课时) 教案.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3199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一课时)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一课时)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一课时)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过秦论 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 “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

2、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 2 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 “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而第 5 段则是, “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 2 段还列出 20 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 ,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

3、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 3 课时诵读。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 1、2 两段。第二课时:诵读第 3、4 段。第三课时:诵读第 5 段。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 23 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殽()函 膏腴() 合从() (以下“约从” “从散”之“从”皆读)翟景之“翟”读(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名)召()滑之“滑” 、王寥之“寥”皆依今读。镞() 笞() 因利乘( ) 万乘 ( )之势 将()数百之众二、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

4、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 ,继续实行暴政, “重之以无道” ,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 子婴的过失。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贾谊(前 200前

5、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 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 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 500 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 ,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 ,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6、)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三、诵读第 1 段。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秦的地理优势;秦孝公的政治雄心 统一天下;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史实补充:“外连衡而斗诸侯” 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 328 年) 。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 22 年,公元前 340 年) ,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 ”“东至河” 。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 330 年) ,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 2 段。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惠文王即位是前 337 年,庄襄王死于前 247 年,其间长达 90 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 90 年间的历史的?讨论后,归纳如下: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 87 年

8、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 “约从离衡” “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 334前 332 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 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 ) 。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 298 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 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 87 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背诵要求: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四、留作业。背诵第 1、2 段;准备诵读第 3、4 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