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笔与繁笔 教案教学目标理解“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观点,并在写作实践中体会“简笔与繁笔”各自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初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师:(板书课题后,提问)我们在写作中应提倡用简笔呢?还是提倡用繁笔呢?(有意曲解设疑,以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把握作者的观点。)生:简笔。(多数学生这样回答 )师:同学们用 3 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看周先慎与我们的观点是否一致。(学生拿起笔来,默读课文)。师:作文与我们的观点是否一致?生:不一致。作者说:“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
2、其妙。 ”师:那么,我们平时强调的“语言力求简练”是强调错了。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分四人小组讨论)生:“语言力求简练”的要求没有错,作者说该用繁笔时就用繁笔也没有错。我们说的“简练” 。是删除一切多余的字,作者说的是用繁笔是指不细写就不能尽其妙的地方。师:谁能从课本中找到提倡语言简练没有错的句子?生:第 5 段开头作者写到:“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 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师:好。我们齐读一遍这几句话。(生齐读)师:这样说来,写文章既可作简笔,也可用繁笔。那么,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有没有标准呢?生:关键是恰当。师:什么是恰当
3、,什么是不恰当?作者在什么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生:(看书后回答)作者在第 5 段中说:“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可见,只有“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才算恰当。师:很好!(板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二、理解论证思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观点?师:下面,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同位(桌) 可以商量一下。生: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 自然段,提出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为 2 到 4 自然段,用具体材料论证观点:第三部分为第 5 自然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论点,指出关键在于“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四部分为 6、7
4、自然段,联系现实,交代写作目的。师:概括得十分恰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重点论证的部分,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先看作者选用了什么材料。生:选用了水浒传和鲁迅的作品。师:一个是古典文学名著,一个是现代文学大师的作品。就写作而言,二者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作者在谈简笔时,二者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作者在谈简笔时,共举了哪几处简笔用得好的例子。生:三处”一处是“破落” ,一处是“渐渐地坠下去了” ,一处是“正下得紧” 。师:能不能理解其中的妙处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自由讨论)生:写出神庙“破落” ,是说庙里长期少有香客,没有香火,没有打扫修复,呈衰败状,而原因是山里有一只恶虎。写日落时的情景,我
5、却体会不到作者说的毛骨悚然,更没有金圣叹的那种要“大哭”的感觉。我觉得他们有点言过其实了。生: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理解语境必须置身语境。当时武松只身上景阳冈,店小二和读者都为他捏着一把汗。这时,在沉寂的山林的映衬下,连唯一的伴客 斜阳也要隐身而去,黑暗将吞噬山中一切。武松的命运自然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人们也就难免产生毛骨悚然的感受和大哭一场的冲动。生:“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既写出了漫天大雪的密度,又写出了雪花飘落的速度,所以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 。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用简笔用得好的例子?(沉思后,有人回答)生:孔乙已买酒时, “排”出九文大钱。 “排”字表现出炫
6、耀之态,可谓一字传神。生:故乡开头写景的句子用的就是简笔: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萧的荒村。师:用这两个例子作论据,取代水浒传中的例子,怎么样?生:完全可以。师:哪一更好?生:用鲁迅先生的更好,因为鲁迅先生名气更大,是语言大师。生:我觉得用水浒传中的例子就很好,因为读水浒传的人更多,更具有普遍性,所以也更有说服力。师:水浒传是长篇小说,长篇小说都能够惜墨如金,数字传神,就更有说服力。另外,作者紧接着举水浒传中繁笔用得好的例子,这样用同一部作品作例子,更容易说明:繁简得宜,各尽其妙。师:水浒传的作者写鲁智深打死“镇关西”的三拳,用了百余字,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现代武打影视片中常用的一种效果处理
7、法。生:慢镜头。师:用慢镜头有什么好处呢?生:给人回味的时间,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师:施耐庵的时代没有影视艺术,但他可以用手中的笔达到与现代影视同样的效果,甚至比现代影视更传神,更富想象力。下面作者举了社戏中用繁笔的例子,说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似的心理状态?(沉思 )生:我等人等不到时就有这种感觉:老看表,在希望与失望的轮回中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师:理解了这种感觉,也就理解了鲁迅先生用繁笔的妙处。以上这些例子,都是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依据作者表达的需要所采用的方法。是作者传真情的需要,是作者深入体验生活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更加明白了简笔
8、与繁笔各自不同的妙处。三、读写一体训练,切身感受作者所提出的观点的正确性师: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用 8 分钟的时间写一段话,描写公交车上拥挤的场面。同位(桌) 一个用简笔,一个用繁笔,然后用 2 分钟的时间讨论修改。(学生投入紧张的练习。10 分钟后 )师:先请用繁笔的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断。生:公交车还没停稳,候车的人们已经乱起来。三个年轻人同时登上车阶,挤成一团,把车门堵了个严,身后的人也不示弱,斜着身子,用半个膀子往上顶。几位小姐,顾不上谨饬,也夹在人群里往上挤。白领的与黑领的,肩并着肩;披肩发与小平头,背靠着胸。经过一阵物理较量,人们终于都上了车。我被挤到一个车窗前,大口喘着气。车终于
9、慢慢蠕动了。我看看表,离上班时间还有 23 分钟,4 站路应该来得及。但汽车好像被撞坏了一样,老赶不上趟:三个路口,全遇上了红灯。于是,我一次次地看表:还有 15 分钟,还有 11分钟,还有 7 分钟,还有 3 分钟小跑进厂门,整整迟到了 2 分钟。唉,公交车什么时候才有改变这拥挤的状况呢?生:傍晚,正是下班的时候,你拥我挤,人们终于都上了车,车门试了三次才勉强关上。空气立刻窒闷起来,大家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硬硬地塞是进了一个大橱子,橱子门又被狠狠地关闭。下面立满了腿,上面高伸着手,中间的肉体紧紧地挤在一起,仿佛五脏六腑都有了收缩功能似的。机警的小个子便把腿悬起来,借同胞的合力而自鸣得意地随车
10、体蠕动。大胖子痛苦地闭着眼睛。一副眼境,或许由于出汗,或许由于别人无意的触碰,从鼻梁上滑落下来,于是人们听到了一声惊叫。还好,镜腿挂在一个瘦弱女子的肩膀上。坐在座位上的,或双目紧闭,或脸向窗外,或不安地望着大家,而他们的头上方都被别人的躯体拱护着,使他们好像受了威压似的。不知谁的脚被踩了,于是又发生了一场舌战不雅的字眼,挤过人缝,直往人们耳朵里钻。空气更加窒闷了。师:下面我们评析以上两个片断。生:我认为两个同学写得都不错,细致生动。第一位同学所写的反复看表的动作,与鲁迅先生社戏里的描写相似,学以致用,很好。生:我不同意。他写反复看表,是强调车速太慢,而题目要求表现公交车上的拥挤,这种机械模仿的
11、方法是不可取的。生:车速慢,正是由于车上人多,太拥挤。生:又不是拉人力车,车上人多也可以开快,车上人少也可以开慢,车速与人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师:这位同学的分析是对的。无论写文章还是评文章,都要符合生活的规律和写作的要求。题目要求描写公交车上拥挤的场面,而第一位同学把自己的笔墨大都“泼”在了“公交车下面” ,这显然是不符合题意的。第二位同学写得比较好,尤其是“机警的小个子”和“一副眼镜”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生:我觉得“大橱子”的比喻十分精彩,把一种不好言传的感觉写活了。生:我认为这两个片断写的“人们都挤上了车”还不足以表现拥挤,有的人挤都挤不上去和更能表现拥挤,才更符合生活实验。
12、师:改得很好。这正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用简笔完成的语段。生:人们完全贴在了一起,只剩下张口喘气的份,公交车开始呻吟着前进。生:车上,人人都像在上刑。娇弱的女人想哭,粗犷的汉子想骂,一个小孩早“妈呀、妈呀”地叫了起来。生:再有力的国人也休想得到独立存在的空间,人们完全粘在一起。世界真小!生:全车上人都被固定住了,脚已不可能挪动,只有手伸在空中可以略作屈伸。师:同学们写得都很好。如果写文章时需要描写公交车上拥挤的场面,你是用简笔呢,还是用繁笔呢?生:我认为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如果主题就是反映公交车拥挤的现状,则可用繁笔;如果主题重在表现人物,如写人繁忙的一天 ,则可用简笔。师:你理解得这样深刻,真让人高兴。我想起了梁实秋先生的一句名言:好的文章未必短,坏的文章一定长。(板书)谁能依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把这句名言解释一下。 (学生略作思考)。生:这句话是说,文章不能以长短论优劣,关键要看表达的内容。只要内容充实,再长的文章也是好文章;内容错误,即使文字再简短也是多余的,对社会也是有害的,也是坏文章。师:好。下面用 2 分钟的时间,把梁秋实先生的这句名言和课文中引用的刘勰的那句话背过。(学生自由背诵,然后齐背一遍)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的第二题。下课。板书设计简笔与繁笔来自生活 发诸真情 好的文章未必短,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 坏的文章一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