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文地理区位条件分析人口主题第三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改变居住地;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县级以上) ;时间要达一年以上。2. 迁移的类型:(1)国际人口迁移:19 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迁向新大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定居减少。(2)国内人口迁移: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知识背景:在建国后实行城乡二元制管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知青的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以及商品粮供应的压力。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逆向流动,造成劳动力浪费
2、以及城市化发展的滞后。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自发性,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知识背景:在改革以后,人口流动加强,为了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暂住证制度。目前暂住证改为了居住证。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目前的中西部开发) ,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矿产资源、土壤如:美国人由东北部迁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 (气候)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1)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
3、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联系;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弊)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对人口迁入地:(利)为迁入地提供人才和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弊)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方面差生巨大压力。5.我国“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及成因项 目 内 容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方 向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
4、为主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主要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微专题 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知识精析】1人口增长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和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较快,为城市化提供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三低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抑制了城市化的速度。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
5、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对城市化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相反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地区,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在相同生产力水平下,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4人口素质对城市化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高,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5地域文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其中城市中的建筑,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