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一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0052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一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一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一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一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一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3 课 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 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重点) 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1)1897 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3)1898 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 ,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 ,重申

2、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4)1898 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成立地点: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5)1898 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思维点拨1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2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兴办邮政等。(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 大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3局限:光绪帝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

4、会” 、设立制度局等主张。4意义: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1)政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教: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4)军事: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史论要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知识图示主题一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史料一 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

5、,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诏定国是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通“值”) 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史料解读史料一中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史料二中说明康有为上书请求皇帝先办好三件事,提出了变法的纲领计划。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提示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史料二中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变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提示 作用:有利于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有利于维新派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地位: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 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

7、件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主题二 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特点史料一 19 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 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二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19 世纪) 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相似 不同点则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从日本的总策略上来讲,我把它叫做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康有为说:“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 ”华世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比较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

8、的政治策略和哲学理念史料解读史料一体现了百日维新的内容,依据画线部分内容从教育、经济、军事方面分析作答。史料二体现了百日维新的特点,由画线中关键信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提炼存在的问题;本质要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进行分析。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 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2)史料二体现戊戌变法在策略上存在什么问题?它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提示 问题:急于求成。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不能完成历史使命。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

9、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

10、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 A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 项为最佳答案。2(2017北京高二检测)1884 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皇帝的临终遗折云:西方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体用” 。 “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这是西方国家的“体” ;轮船、大炮、洋枪等是西方国家的“用” 。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应该“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 ”据此,张树声的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B中西“体用”观是相同的C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D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答案 C解析 材料中没有

11、体现张树声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故 A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张树声拿中国的“体用”观和西方对比,只是建议要学习西方的“体” ,故 B 错误;材料中主张“采西人之体” ,故 C 正确;材料已经质疑了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故 D 错误。3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答案 B解析 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 A、C、D 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

12、B 项正确。4(2017苏州高二检测)近代各国的教育改革,是世界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863 年 6 月 18 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 ,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 1835 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 年6 月 14 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 ,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 年 11 月 19 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 两类。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 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荟萃

13、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1898 年 5 月 22 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答案 (1)内容:扩大大学的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2)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特点:中学与西学相结合。(3)看法:多渠道办学;教学内容要

14、与时俱进;教学立足培养有用人才。基础达标11897 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 ,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这是基于(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答案 A解析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B 项知识搭配错误;C 项在上清帝第六书后才出现;D 项中的“已充分发展 ”表述错误。2(2018嘉兴高二检测)19 世纪末,某组织的 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

15、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 B保国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 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319 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 )A发起“公车上书” 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 D成立保国会答案 D解析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是保国。其余各项不符合材料信息。4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

16、,痛除积弊,详筹兴革。 ”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A “整理周故,尊孔复古”B “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D “设置内阁,厘清官制”答案 B解析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 B 正确。5(2017赣州高二检测)“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

17、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答案 D解析 题干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了混乱状况,说明变法配套措施不完善。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答案 A解析 依据所学,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原先所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在变法措施中都没有提出,反映了维新派对旧势力的妥协和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分析选项,A 符合题意。能力提升7(2018扬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

18、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 ,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 。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 103 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 300 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1)指出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

19、系的特点及作用。(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这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答案 (1)特点:兼顾中西,托古改制。作用: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2)特征:激进(或急功近利);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参中西之新理 ”“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说明兼顾中西,托古改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即可回答,是为变法寻找依据,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第(2)问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3)问启示主要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20、教训的角度来回答。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材料二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开展戊戌变法的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

21、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 ,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 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两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上述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 (1)不同: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相同: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二者改革的目的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从改革的方式方面回答;第(2)问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