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8 兰亭集序 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 1、2 自然段,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 2、能理解“信可乐也”所产生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学法指导】 先自读,不翻阅资料,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知识链接】 1、王羲之其人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 ,后迁居会稽(绍兴) 。出身于士族名门,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
2、世称“二王” “二圣” 。 2、王羲之其事 (1 )墨池的来历。形容王羲之的勤奋,他经常在家旁边的池塘清洗毛笔,次数太多,时间太长,整个池子的水都变成了墨黑色。 (2 )入木三分。单说有一家店铺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这家店铺哪来的好木板?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
3、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个懂书法的说,这是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这就是入木三分的来历。后用来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3 )一字千金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 200 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 。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 ,当时朝廷要把它
4、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4)坦腹东床 晋代太尉郗鉴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丞相王导家子弟一个
5、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于是派一个门客到王家去选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
6、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 随便” 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 ”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王羲之
7、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他们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后 用 “袒 腹 东 床 ” 指 女 婿 。末叫“ 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 自序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 “他序”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学习过程】 1.注音: 癸丑( ) 会稽( ) 修禊( ) 流觞( ) 激湍( ) 游目骋怀( ) 趣( )舍万殊 放浪形骸( ) 感慨系( )之 终期( )于尽 齐彭殇( ) 兴( )感之由 临文嗟( )悼 2.通读全文,根
8、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 (在书上作记号) 3.朗读 1、2 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和句子。 重点词语 (1)岁在癸丑( ) (2)修禊事也( ) (3)群贤毕至( ) (4)少长咸集( ) (5)茂林修竹( ) (6)列坐其次( ) (7)一觞一咏( ) (8)是日也( ) (9)俯察品类之盛( ) (10)所以游目骋怀( ) (11)足以极视听之娱( )(12)信可乐也( ) 重要句子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9、。4.第 1、2 自然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当堂检测】 默写下列句子。 (1)群贤毕至,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 , ,亦足以畅叙幽情。 (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兰亭集序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 3、4 自然段,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 2. 能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表达的生死观。 【重点难点】 重点:通读全文。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及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 【学法指导】 先自读,不翻
10、阅资料,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知识链接】 美文:字里行间的洒脱(诵读吧,语文之美始于诵读)一千七百年的春秋,可以抹灭什么? 可以抹灭肉体的存在,可以抹灭庸俗的记忆,可以抹灭一切物质的载体。但唯一永生的,是他飘扬的灵魂与同样飘扬的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舞出生命的飞逸。 但对他,书法仅仅是精神的承载。一千七百年以后,纵使音容笑貌已然化为尘雾,那篇惊世骇俗的兰亭集序中,依然保存了他所有的自由洒脱。 王羲之,书坛中太阳一样的人物。 他是临沂人,而我的老家也在临沂,算是老乡了吧。但他一定不知道,一千七百年后,有这样一位他的老乡,心怀着崇敬仰望着他。仰望着他飞扬的笔触,飞扬的字迹,飞扬的灵
11、魂,飞扬的心。 那年的三月三日,一个惠风和畅的暮春之日。风是多么轻柔,拂动着帽子上长长的飘带和轻薄的衣襟,波浪般缓缓展动。 那年的三月三日,天朗气清。兰亭是美的,流水是美的,酒觞是美的,人更是美的。这么多的文人名士来了,有谢安,有孙绰,王羲之更是带着儿子欣然前往。羽觞在弯弯曲曲的小水道中时停时进,大家在水道旁随意坐下,羽觞停在谁面前,谁便需即兴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巨觞。 兰亭集就此而成。三十七首诗,篇篇光彩照人。如此美的诗篇怎能不作序?于是,王羲之欣然提起笔,在美酒美景美文的三重催化之下, 兰亭集序一气呵成。 他写得洒脱,写得无拘无束。所有的兴奋、感慨在这一瞬间喷涌而出,幻作他行云流水的笔锋游
12、走于宣纸。他是快乐的,否则他眼中的兰亭怎能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晚春的日光透过竹叶之间细细小小的缝隙洒落到宣纸上,伴着他灵动的笔触,闪闪地跳动。 他忘我地书写着,文思泉涌。右军本就是一个自如的人,曾经如此,现在亦如此。他的岳父,东晋太尉郗鉴当初派人来王家挑婿,他的几位兄弟都十分紧张拘谨,唯独他,像什么都没有听见一样,坦然自若地做自己的事,甚至于“袒腹东床” 。也正是这种不受羁绊的坦荡,反让他备受青睐,成为了郗鉴的女婿。而他这种不为一切外界因素干扰的自如,在这幅兰亭集序中,得到了最大的彰显。 兰亭集序通篇二十多个“之”字,若在其他人手中,如此多的重字岂不要一个模子的翻写下
13、来?但右军没有。他灵动的思绪不允许笔下有一丝一毫的拘泥,那二十多个“之”字,或舒展修长,或规矩方正,或小巧玲珑,或随意流畅,一个有一个的形态,一个有一个的个性,如广阔的原野上绽开的花,虽小,却最引人注目,将原野的辽阔点缀得完美无缺。 东晋的他们,大多已看透官场的污浊,转而投身于对山水风景的喜好。王羲之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兰亭集序 ,字里行间都透着山的俊秀、水的柔美、竹的清逸、酒的醇厚、人的洒脱;而它也确确实实是右军精神的载体。他书写时,天地间已没有了“王羲之”这个干巴巴的名号,有的只是一个融于自然、忘情舞蹈的灵魂的舞者,用乌亮的毛笔记载下洒脱的舞步。 几百年后,爱极了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临终
14、时立下遗嘱,让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同他一起埋入昭陵。 兰亭真迹,就此消失于世。 “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陆游的叹息,在隔了这么多个世纪后依然清晰可闻。 现在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唐太宗时期的摹本。但摹本摹得出形状,却无法再去复原曾经那个晴朗的暮春,那个清幽俊美的兰亭,还有那一大群文思敏捷的雅士,来助摹者体验当时右军的心情。而我,又多么想去瞧一眼真迹,摸一摸那柔软的纸上残余的阳光,闻一闻字中散发的墨香,看一看字里行间的洒脱,听一听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右军,在文章中留下的怦然的心跳! 那将会是多么有力、多么自如、多么流畅的鼓点啊! 【学习过程】 1.朗读 3、4 自然段,解释下列字词和句子。 重点词
15、语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2)或取诸怀抱( ) (3)虽趣舍万殊( ) (4) 及其所之既倦( ) (5)终期于尽( ) (6)死生亦大矣( ) (7)未尝不临文嗟悼( ) (8) 喻之于怀( ) (9)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0)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重要句子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及其所之既倦 (3)死生亦大矣 (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延伸
16、拓展】 阅读下面的兰亭诗 (其一) ,完成 67 题。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4.将上面的诗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其中的自然之景是怎样对应的?(3 分)(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 (3)诗中“无涯观” “万殊” “群籁”对应序中 【当堂检测】 默写下列句子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2)向之所欣,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