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 2017 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暑期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4-7 题。 郭 琇 ,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 幹 ,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 濬 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 琇 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 濬 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 琇 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 琇 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 擢 琇 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
2、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琇 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 琇 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 琇 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 琇 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 琇 疑揣。寻法司奏 琇 请 讬 事实,当夺官。上以 琇 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 琇 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 ,前 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 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
3、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悬隔千里,輓 输费不赀,请改折色。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 齧 土 陊 ,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 琇 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 琇 者有几人耶?未几,琇 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注】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 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輓输:运输。輓:同“挽”。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
4、俸禄折发钱钞。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陊,同“堕”,山崩。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八年 /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 /钱钰贪黩 /钰奏辨因及琇 /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 /高上达等却之 /遂挟嫌使星法诬劾 /下法司讯 / B二十八年 /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 /钰奏辨因及琇 /尝致书嘱荐 即墨知县高上达等 /却之 /遂挟嫌使星法诬劾 /下法司讯 / C二十八年 /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 /钰奏辨 /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 /却之 /遂挟嫌使星法诬劾 /下法司讯 / D二十八年 /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 /钱钰贪黩 /钰奏辨 /因及琇尝致书嘱
5、荐即墨知县 /高上达等却之 /遂挟嫌使星法诬劾 /下法司讯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 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6、项是( ) A何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何 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
7、,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 2)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 诬劾罪。 【答案】 4 C 5 A 6 B 7( 1)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 2)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 【解析】 4 做后句的主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 件句子
8、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钱钰贪黩”作“劾”的宾语,“高上达等”做“嘱荐”的宾语,要放到前句,不要做后句的主语。 5 试题分析:删去“复试”,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删去“复试”,殿试才由 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6 试题分析:“罢免”一词不正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
9、级或被废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 B“罢免”一词不正 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级或被废黜。 7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柄政”“比”“颇营”“会讯”“锻炼”“实”。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10、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谨”“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 1)中的被动句( 2)中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郭 琇 ,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中进士。十八年,授官江南吴江知县。机智能干精明干练,善长判定诉讼案件。征收赋税推行版串法,官吏不能够狼
11、狈为奸。做官七年,他的政绩是江南一带最好的。 二十五年,当时河督靳辅请求停止疏通下河,修筑高家堰大堤,详细地测量堤外的田地作为屯田,说可以增加年收入几百万。巡抚于成龙意见不合(议:意见),皇上让尚书佛伦前往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提议。二十七年,郭 琇 上疏弹劾靳 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客陈潢的一面之词阻止疏通下河。皇上驾临乾清门,召集诸大臣,颁布郭 琇 的奏疏,令诸大臣一起审察商议。不久靳辅入宫觐见,(皇上)又召诸大臣一起议事。郭 琇 再次言明屯田害民,最终靳辅被判免官,郭 琇 被提升担任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控政,与余国柱来往亲密,大肆谋求贿赂,权倾一时,时间久了被皇上察觉。郭 琇 上疏弹劾明珠与国
12、柱结党营私,详细地列出了各条罪状,并且还有佛伦、傅拉塔与靳辅等勾结串通的罪状,于是明珠等人相应地或被贬退或被废黜。郭 琇 的耿直敢言名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钱珏上奏 辩解,因为涉及郭 琇 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于是郭 琇 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判决还没有下来,郭 琇 上疏说: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实:坐实)。诏书责怪郭琇 怀疑揣测。不久法司上奏郭 琇 请求帮助举荐的事实,判处他免官的刑罚。皇上因为郭 琇 平日耿直敢言,改为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13、三十八年,皇上南巡,郭 琇 在德州迎驾。回到京城以后,(皇上)下令大学士阿兰泰等说:原任左都御史郭 琇 ,之前是吴江县令,官做得很好 ,百姓感念歌颂至今。这个人有胆量,可以授予湖广总督的职位,令他驾乘驿马疾行赴任。郭 琇 受命上任,上疏说:黄州、武昌两府军粮二万七千有余,运给荆州、郧阳汛地,相隔千里,运输费用不可计量,请求改用钱钞。江夏等十三州县有已亡明朝的藩王的产业,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赋税繁重,是百姓产粮的数倍,请求全部减少征收。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临长江的地方,洪水侵蚀,土地崩塌,有赋税却无法耕种的土地有三百多顷,请求免除这些田地的赋税。(皇上)都答应推行(郭 琇 的奏请)。 四十年,因为
14、生病(郭 琇 )请求辞官,皇上说:郭 琇 病得很严重, 想要找一个能代替的他的人都不可得到,能和郭 琇 一样的人有几个呢?不久,郭 琇 因为病重再次上疏请求辞官,(皇上)仍然劝慰挽留他。五十四年,郭 琇 去世。 二、( 2017 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中部理科实验班第二次自主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7-10 题。(共 19 分)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 知 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 。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 中官 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 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
15、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 箠 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典试 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 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 星变 ,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 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
16、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 。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诏加少保,乘传归。五 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 寀 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 张问达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阉尹一朝衔命 /辄敢纠弹郡守 /甚且纠抚按重臣 /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 /至箠
17、杀命吏/毁室庐 /掘坟墓 /不一按问 /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 /辄敢纠弹郡守甚 /且纠抚按重臣 /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 /至箠杀命吏/毁室庐 /掘坟墓 /不一按问 /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 /辄敢纠弹郡守 /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 /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 /箠杀命吏/毁室庐 /掘坟墓 /不一按问 /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 /辄敢纠弹郡守 /甚且纠抚按重臣 /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 /箠杀命吏/毁室庐 /掘坟墓 /不一按问 /若万方怨恫何 8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 “知高平、潍二县 ”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
18、令。 B中官:文中指 “宦官 ”,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 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 “比年日食皆在四月 ”的天象变化,也是 “星变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资 *源 %库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
19、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 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答案】 7 A 8 C 9 A 10 ( 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 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 十三道奏疏。 【解析】 7 【
20、考点定位】 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 断句时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 “是以 ”、“以故 ”等),找对称句式。 8 试题分析:弄混了“殿试”与“典试”。 典试:典:主持,掌管。典试:主持考试。 【考点定位】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
21、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 9 试题分析: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后者没有回复。 【考点定位】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 ,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
22、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 10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赀”(钱财、财货)、“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辄”(总是,表强调)。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 ”(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 【考点定位】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力求直译,做到“信 ”达”,“信”准确,即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把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23、,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达”通顺,要根据语境对句式调整,注意特殊句式;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 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 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
24、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 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万历三十年( 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
25、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 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天启元年( 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 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
26、,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 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 天启五年( 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 寀 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 三、( 2017 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三 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初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9 分) 邵雍字尧夫。少时,
27、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 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
28、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
29、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 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道学一,有删节) 【注】芘:通庇,荫庇。信宿:连宿两夜。表襮:自我炫耀。防畛:喻防人之心。畛,界限。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尝 造 其庐 造:造访,拜访 B 雅 敬雍,恒相从游 雅:文雅,有礼仪 C士之 道
30、洛者 道:取道 D父子昆弟每相 饬 曰 饬:告诫 5下列文 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无贵贱 /少长一接以诚故 /贤者悦 /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 /才特盛 /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 /一接以诚 /故贤者悦其德 /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才特盛 /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 /少长一接以诚 /故贤者悦 /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才特盛 /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 /一接以诚故 /贤者悦其德 /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 /才特盛 /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
31、刻苦磨砺,周 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 分) 旦则 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5 分) 与人言,乐道
32、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3 分) 【答案】 4 B 5 B 6 D 7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评分点:燕:安定,闲适。 1分。晡时:晚饭的时候。 1分。辄:就。 1分。全句大意 1分。) 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 诉别人。(评分点:言:交谈。 1分。就:接近,靠近。 1分。全句大意 1分。) 【解析】 4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
33、】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 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比如本题,就可以运用语法知识解答。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人无贵贱少长 /一接以诚 /故贤者悦其德 /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才特盛 /而忠厚之风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然后抓对称的句式“故贤者悦其德 /不贤者服其化”,再抓特殊句式“一接以诚”。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