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小学德育: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杨阳.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3974517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德育: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杨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德育: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杨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德育: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杨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德育: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杨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德育: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杨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小学德育: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杨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硕士 北京)【摘要】德育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但德育又是一个千古难题。作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过程,德育的最直接意义,就是通过教育培养,让学生的道德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在现代中小学德育实践过程中,当“知识就是力量”逐渐演化为唯科学主义至上的教条,并日益成为支配教育的主导理念时,道德教育只能无奈地在知识教育的高歌挺进中退居一隅。但是从道德的普遍性看, 道德指向人对“善”的生成和发挥,它建立在人的自主、理性和自由的选择及实践上, 真正的道德不仅包含着人们认可的对现实富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还包含那些能对处于冲突

2、之中的价值做出审慎的决定。基于杜威的理论,再来思考现代中小学德育,究竟是教人以“知”还是启人以“思”呢?【关键词】 德育,中小学德育,知识,德行【作者简介】 杨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9)2英文摘要【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of our times, but the moral education is a eternal problem. As a kind of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the most direct sense of m

3、oral education is to make students moral consciousness truly internalized in the heart and outside the line However, in modern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when “knowledge is power“ gradually evolved into scientism supreme doctrine, and increasingly becom

4、e dominant idea of dominant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an only helplessly in the knowledge education to advance the singing relegated to a corner.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versality of morality, moral orientation generation of “good“ and play. It was established in independent and rationa

5、lity and freedom of choice and practice, the real moral includes not only recognized the reality of rich positive truth, also includes the can make prudent decisions in the conflict of value. Based on Deweys theory, and then to think abo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mod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6、whether it is to teach people to “know“ or to start with the “thinking“?【Keyword】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Knowledge,Virtue3自古至今, 德育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德育首位”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中小学生所处的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阶段,更是培养优良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阶段。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小学德育更是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变化,多种文化相互

7、交融,不同观念相互碰撞,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究竟应该教学生以“知”还是启学生以“思”呢?一、教人以 “知” - “知行不合一 ”“德育,简而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1我国或许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视“德育” ,作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过程,德育的最直接意义,就是通过教育培养,让学生的道德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教育主要肩负着对于依“自觉”方式体认道德的价值觉悟的尊重和引导。它依存于人的精神生活,承担为人的生活包括终极关怀在内的意义系统。然而,在现代社会,当人的存在“日渐显现为一种非精神化的、以及服从于先进技术统治的特点。 ”2当“知识就是力量”逐渐演化为唯科学主义至上的教条,并日

8、益成为支配现代教育的主导理念,道德教育只能无奈地在知识教育的高歌挺进中退居一隅。这种现象在中小学德育实践中尤其突出。现阶段的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道德教育“知识化” 。表现为把道德知识视为唯一的理论体系,把价值观念视为必须坚持的原则,德育工作就是对已有的德育知识进行阐释。结果,道德教育变成了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德育方法也变成了灌输和兜售。道德教育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价值思维和价值评价状态。但是,当“道德引导”变成了某种“知识”的教育,学生的“自主建构”退化成“知识记忆” ,道德教育就在“知识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性。 “教人以知”的德育实践最根本的弊端, 就是“知行不

9、合一” 。只注重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 而忽视学生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必将导致“知行不合一” 。再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几乎所有教师都是让学生去背这 24 个字,以为只要背过了,就学会了,道德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可是教师们忘了“真正的教育并非产自于外部的强制,而是产生于人们自觉自然去做有益事情的习惯。 ”3口中背着“诚信” ,却做着不诚信的事情的学生,相信不会是教师想要看到的,但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4二、 “教人以知”的局限性与“启人以思”的必要性杜威在其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中曾提出“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个概念。 “道德观念 ,是见效于行为之中,并使行为

10、有所改善,变得比另外的情况下更好的观念。而关于道德的观念 ,是关于道德的见解,并非理所当然地使道德观念自动变成好的品格或好的行为。 ” 4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行动的观念之间的区别, 对于讨论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前者不管怎样,已成为品格的一部分从而成为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部分,而后者像诸多关于埃及考古学的知识那样毫无生气和作用可言。 ”5众所周知,现代中小学教师的直接和既时的注意力在更多情况下在于知识和智力问题上,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关于道德的观念” ,是将道德知识化的观念,认为“道德”可以用某一具体的、切实的知识概念来概括。这将直接导致其对“道德观念”本质的忽视。 “道德

11、观念”是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意识前提,是以唤醒为基础,见效于行为的观念。在中小学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教育,即“教人以识”的行为实践,以此来确定道德教育处于无可撼动的最重要地位,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致力于学习方法、获得智力的方法和汲取学科内容的方法,从而使得行为比在其他情况下更加富于见识、前后一致和富有魄力,却并非不可能。 ”6同时,杜威还提出:“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在思考构成品行的目标和动机的特点 它是什么 。但是,品行还有某种确定的方法和精神 它是如何 。 ”7道德可以被看做是社会结果的实现,也体现了个体的态度和意向。但是一切道德从根本上和实质上说都源自于个

12、人意识和思维对它的思考和理解。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是什么,以期知道该如何基于学生的意识和思维加深其对道德的思考和理解。忽略这一原则,也许会导致对道德行为的单纯授受或机械模仿,而这些在道德教育上将是无效的,因为它是表面的并且不以儿童为中心。作为一种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不应只将目光停留在“德育是什么”上,而应思考“如何德育” 。道德教育的功能不同于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它的价值不在于直接提高知识储备,而在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道德素养、思想品德和思想价值。道德教育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充分发挥其主观性,主动去寻求、学习、接受思想、感情、判断和想想方面5的道德价值意义

13、。道德教育的这种价值意义,本质上根源于对人的精神活动和人类自身发展意义的把握,与此相关的道德教育的实现,不是依靠逻辑的思维方法来揭示一门知识的由此及彼的关联,也不是对于真理的布道式讲解,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三、启人以“思”-“思而为之”在中小学德育实践中, “教人以知”的最大弊端是“知行不合一” ,那么,究竟该如何践行道德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目的呢?基于杜威的理论,中小学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启发。那么,究竟该如何给予指导和启发呢?“从道德的普遍性看, 道德指向人对“善”的生成和发挥,它建立在人的自主、理性和自由的选择及实践上, 真正的道德不仅包含着人们认可的对现实富有积

14、极意义的道理, 还包含那些能对处于冲突之中的价值做出审慎的决定。 ”8道德教育的工作并不是要在不同的独立人格中简单输入某种共同的模式。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在真切的自我反省中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人的反思,形成一个时代所应有的理论和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形成符合各自思考问题和践行问题的方法。既然如此,道德教育,便不是教人以“知” ,而应是启人以“思” ,并不给于人什么,而是把人本身所具有的东西发掘出来,还给人自己。“启人以思”中的“启” ,意在说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方法论意义。 “启”即一种人文学“启发” ,构成全部道德教育的起点和旨趣所在:所有的道德教育都以一定关系中的理解和启发为基础,其过程就是

15、借助理解不断启发,并获得关于自己生命意义的体悟。 “一个富有思想的人比一个相对而言缺乏思想的人更能显示出对他人在一个具体环境中的真正理解。 ”9由此, “启”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德育实践而言,甚是重要。具体到中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 “启”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是可能的,同时它认为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10在此,教师需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自身个性,不给学生以道德标准,而是将其固有的道德良心唤醒。“启人以思”中的“人” ,意在说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义。任何一种文化理念,道德精神,不仅以各种方式体现于社会生活,同时需要有

16、“以身体道”的主体作为它的活的人格化形式和传承的载体。道德教育亦是如此。本文旨趣不在于探讨德育主体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而在于整体把握“人”作为德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道德教育对“人”的直接要求是一种道义担当的精神,它呼吁作为“道之所存”的教育主体以活生生的人格力量,成为“以6身体道”的生命群体。道德教育需要主体的以身相许,以达到对其心灵的感化。“启人以思”中的“思” ,意在说明道德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意义。 “起源于人的道德存在的道德教育,是对人的道德本性的成全。 ”11作为一种人文价值教育和道德精神反省的德育实践,拥有着不同于其他科学教育的方法和特征。它不拘于言语,不寻于逻辑,不受制于

17、文本,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反思” 。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构建出来的, 个体是一个不断思考道德问题的哲学家。 ”强调德育对个体人格提升的内在价值, 造就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这是当前中小学德育的起点。基于学生的本质经验,引导其自发产生对道德价值的意向性,思考其处在德育大环境下需面临的种种道德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这是中小学德育实践的过程。那么,德育实践的终点又是什么呢?德育实践的终点便是由“思”引起的“为”-“思而为之” 。道德教育需要道义担当的精神,更需要依托主体的实践行为实现其自身价值。前文我们已经阐述,道德教育不可

18、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德育说教,轻德育体验,这样只会导致“知行不合一” 。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将道德行为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当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相冲突时, 学生能够自主判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当面临道德困境时, 学生具有道德规范的勇气与力量。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发挥其主体性, 增加知识智慧,培养健康人格, 践行道德行为, 激发学生道德需求,这才是中小学德育应该也必须做到的。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境遇,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现代性的道德教育。很显然,现代中小学德育,不是一个抽象名词,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恒常标准。它是一种关系,一种认同,一种生成着的过程。中

19、小学教育工作者不是德育知识的信奉者,中小学生也不是德育知识的接受者,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教人以“识”不如启人以“思” 。 “思”不仅仅是思考,更重要的是思考过后的行为,可以给予我们心灵的震动而激发我们对生命体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个体相关性中的“再生成” ,而现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体实践,离这样一种内在性的品格,离这样一种“再生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71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2 版。2 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年版。 3 罗素:教育论 ,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90 年版,第 87 页。45 6 7杜威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版。8 11王葎: 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7 月第一版。9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 ,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10黄向阳:德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8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堆子甲 23 号首都师范大学东校区 杨阳联系电话:13811837807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