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译文:_(2)尽吾志也而
2、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译文:_(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_答案 (1)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3)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
3、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译文:_(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译文:_(3)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4、译文:_(4)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译文:_答案 (1)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审判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2)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仆,我要见你做什么?(3)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得以在夜里见到汉使,自己详细陈述这些年的情况。(4)使者大喜,按常惠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向汉使者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
5、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榷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选自后汉书 逸民列传)(1)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译文:_(2)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译文:
6、_(3)“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译文:_答案 (1)有势力的人家仰慕梁鸿的高尚节操,很多人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2)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3)“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陪伴我了!”替她取名孟光,字德曜。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7、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扬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选自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1)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译文:_(2)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译文:_答案(1)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
8、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沉湎于其他方面罢了。(2)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发达不到效果。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
9、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居三年,为筑城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 (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译文:_(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译文:_答案 (1)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陈规而称王统一了天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了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2)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
10、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1)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译文:_(2)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译文:_答案 (1)这些文章,是 (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 (也)不会消蚀,它(虽然) 一时被抛弃,将来(也) 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2)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 ),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 该是怎样的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