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20180917229.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72107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0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2018091722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2018091722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2018091722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2018091722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2018091722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15 诫子书,第四单元,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 )明( ) 志( ),非宁静无以致( )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宁静专一,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办法,明确,达到,志向,远大目标,增长,课内文言文阅读,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 )则不能励( )精( ),险( )躁( ) 则不能治( )性( )。年( )与时驰( ),意( )与日去( ),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才干,放纵,振奋,懈怠

2、,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轻薄,精神,浮躁,修养,性情,年纪,疾行,意志,消失,最终,来得及,课内文言文阅读,2.文言词汇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B.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意与日去/去后乃至,B,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课内文言文阅读,(3)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的句子是:,淫慢

3、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课内文言文阅读,(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课内文言文阅读,(5)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课内文言文阅读,(6)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

4、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课内文言文阅读,(7)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内文言文阅读,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课内文言文阅读,C.“淫

5、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D,课外文言文阅读,孙叔敖疾,将死,诫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别称。,课外文言文阅读,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诫其

6、子曰/诫子书 B.而越人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孙叔敖之知/知之为知之 D.知不以利为利矣/尊君在不,A,课外文言文阅读,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 果 以 美 地 封 其 子 而 子 辞 请 寝 之 丘 故 至 今 不 失,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课外文言文阅读,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课外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而且名声很差。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课外文言文阅读,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