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训练试题十四.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641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训练试题十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训练试题十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训练试题十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训练试题十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训练试题十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 14五、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2、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

3、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循吏)注髫龀(tio chn),儿童时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遭受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授予官职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造化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用礼节来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3分)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A B

4、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7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5分)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

5、与立碑颂其德政。 (5分)答案4、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5、B(是外表是作战勇敢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6、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7、(1)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素” “因” “奇”各 l 分)(2)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文言文译文】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

6、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

7、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旱,为官很有声誉。邺(北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下下正,樊安定。 ”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

8、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而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颍、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本试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毫州刺史,谥号为襄。六、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一 7 题。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

9、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

10、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

11、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尧的号)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愿受一廛而为氓 百姓B 举舜而敷治焉 选拨C 治于人者食人 供

12、养D 不为厉陶冶 鼓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独可耕且为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 尽弃其学而学焉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D 许子以釜甑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6. 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行等农家学派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办法。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B 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陈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愿弃自己的儒学而向许行学习。C 陈相见孟子时表明了自己对许行靠编鞋织席为生亲自从事农业劳动

13、很赞许,并且他还认为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之君。D 本段文字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多用反诘句和排比句。反诘句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让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排比句使句式整齐,表达有气势。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3 分)(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4 分)(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3 分)答案4. D。 【损害】5.B。顺承连词 【 A(句末语气助词, “欤” ;动词,结交,亲附 ) C (兼词“于之

14、” ;语气助词,不译)D(介词,用;连词,因为) 】6. C。 【“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 ”是陈相转诉许行的话,不是他自己讲的。 】7.翻译:(1)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明之君呢!(2)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3)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附 文言文翻译(文章见第五册语文读本)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

15、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

16、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

17、,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 ”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

18、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 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