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测试卷时间:90 分钟 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1公元前 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时所立琅邪台刻石上书:“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对于“书同文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A将文字由隶书、籀文统一为小篆B夸大了秦始皇的功绩和作用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D不利于各地文化的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书同文字”在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字的统一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隶书出现于小篆之后;“书同文字”是秦始皇巨大的历史贡献,不应
2、否定。2 “马”字的原始文字特别像一匹仰天长啸的骏马。观察下图, “马”字的演变体现出的汉字演变规律是( )A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实用性逐渐减弱C一切为了字形的美观D以图画为基础逐步演变答案:D解析:汉字演变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越来越便于书写,故 A、B、C 三项错误。从图片可以看出, “马”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答案选 D项。3下面“龙”字的四种写法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BC D答案:B解析:属于篆书,属于隶书,属于甲骨文,属于草书,依据所学知识,这四种写法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故正确答案是 B项。4王愔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东汉章帝年号)中,以
3、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根据该材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 2 -B次仲是行书的创立者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D次仲尝试创立草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以隶草作楷法” 、 “言有模楷”可知,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A 项正确,D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行书,排除 B项。材料谈论的是书法而不是“书” ,排除 C项。5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临沂有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 、 “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与这些遗址直接相关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C黄庭坚 D柳公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临沂” 、 “洗砚池” 、 “东晋”
4、、 “书圣”可判断此人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黄庭坚是宋代书法家,并且都与“书圣”不符。6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这说明我国绘画艺术( )A历史悠久 B成熟较早C主要描绘动物 D缺乏抒发感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早期的绘画,说明绘画艺术历史悠久,A 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绘画艺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古代绘画艺术还有山水画、人物画等,排除 C项;根据文人画等可排除 D项。7苏轼认为:“(在唐代)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下列可以为其评价提供依据的是吴道子( )A
5、提出了“以形写神”理论B改革了绘画的方法C使风俗画流行开来D开创了文人画先河答案:B解析:“以形写神”理论是顾恺之提出的,排除 A项;吴道子将晕染法与传统线描法相结合进行创作,B 项正确;风俗画流行始于北宋,排除 C项;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排除 D项。8元代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下列图画符合该诗所述绘画风格的是( )A B C D- 3 -答案:A解析:“石如飞白木如籀”说明注重神似写意,而非形似,结合“书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A 项是文人画,B 项是陶制品图画,C 项是风俗画,D 项是反映农业生产的图画
6、。9下图是明代画家朱耷的作品。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答案:C解析:根据“朱耷”和其画作看,作品属于文人画。选项中只有 C项符合文人画的特点。10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写了城乡风情、社会生活状况,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画家个人爱好 B宋明理学传播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宋明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城乡风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变化,题干所述画作对城市店铺摊贩、街市风情等的描绘正是对这种社会实际的反映。1119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评价中
7、国古代某作品时说,该作品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一般指秦朝以前的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这部作品应该是( )A 诗经 B 离骚C 子虚赋 D 三国演义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它“真实性无可争辩” 、 “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 ,可知该作品是反映上古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只有诗经符合要求。答案选 A项。12李白的江上吟中有“屈平(即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李白和屈原这两位文学家的共同之处是( )A都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B都以堆砌华丽辞藻为特点C作品都是半诗半文综合文
8、体D作品中的句子都长短不一答案:A解析:屈原的作品如离骚 ,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风格,奠定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故 A项是二人的共同点。13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 ”以下最能体现- 4 -该观点的作品是( )A孔子编定的诗经周颂B屈原的九歌C司马相如的上林赋D贾谊的过秦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在文学艺术领域” 、 “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 ,结合汉朝时从骚体即楚辞体演变出赋可知,所选作品应是汉代的赋作。A、B 两项属于先秦,D 项属于汉代,
9、但不是赋作,均可排除,只有 C项正确。14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材料显示出杜甫的诗( )A可以在历史研究中用作佐证材料B是对唐代历史的如实记录C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D只是对个人经历的文学性记录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杜甫的诗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中反映的社会状况可以在历史研究中作为参考,A 项所述正确,C 项错误。但是杜诗毕竟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B 项说法不妥;D 项所述错误,杜诗在记录个人经历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答案选 A项。15在宋代,
10、反映市民阶层需要的话本和词兴起,文人画、尚意书风、风俗画兴盛。上述现象说明宋代文学艺术( )A个性化倾向十分突出B形成了平等自由的学风C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D平民化与个性化趋势并存答案:D解析:词和传奇小说、风俗画的出现,反映出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文人画、尚意书风的形成,反映了士大夫的个性化追求。A、C 两项表述片面;材料反映不出 B项所述。答案为 D项。16南宋时期,词体渐尊,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乐的束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独立文学样式,占据了宋代文学的主导地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教育的发展,民众素养提高B科举制度完善,诗词受到重视C工商业发
11、展,市民阶层壮大D印刷技术进步,文化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通俗易懂的宋词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兴盛的,C 项正确。其他三项虽有一定影响,但都不是“根源” 。17元曲中吕朝天子志感中写道:“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 ”其中折射出的读书人的境遇对文学的影响是( )A推动文学走向高雅B导致文学的衰落C导致白话在文学中消失- 5 -D促进了元曲的繁荣答案:D解析:“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 、 “好和歹没条道”折射出读书人进取无望,由此产生对人生的失意之感。这种状况使读书人由走向官场转变为集中于文艺领域,促进了文艺创作的
12、繁荣,元曲的繁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故 B项错误,D 项正确。元曲运用白话,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和社会现实,A、C 两项错误。18明代有部著名小说的名称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关于这部小说,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A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B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C反映了东汉末年混乱的社会状况D是以鬼狐故事映射社会的短篇小说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代” 、 “率西水浒”看,这部小说是水浒传 。书中讲述的故事设定在宋代,排除 A项。C 项符合三国演义 ,D 项符合聊斋志异 。19下列图片所示文艺形式的共同特点是( )宋代瓦舍戏剧表演 元代窦
13、娥冤 清代红楼梦A通俗化 B悲剧色彩浓厚C高雅化 D服务于宫廷贵族答案:A解析:图中的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和通俗化,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出现的。A 项所述正确。20 “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这里评价的作品是( )A 三国演义 B 儒林外史C 红楼梦 D 聊斋志异答案:B解析:根据“指擿时弊” 、 “士林”可判断,题干评价的是古代文言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故选 B项。21南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将普通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把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市井语言和流行词调表达出来,受到了市民阶层群众的欢迎。这表明南戏的产生( )A受到社会经济
14、发展的影响B是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C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D缺少文人的关注和支持- 6 -答案:A解析:从“将普通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 、 “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等信息看,南戏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而兴起。 “市民阶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 A项正确。先秦时期,戏曲已经萌芽,排除 B项。戏曲艺术的成熟是在元代,排除 C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D项。22元杂剧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由此来看,元杂剧( )A是各种艺术的源头B是语言艺术C是缺乏创新的艺术D是综合性舞台艺术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杂剧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是综合性艺术,但是不是
15、各种艺术的源头,A、B 两项错误,D 项正确。吸收以往的艺术成就不等于缺乏创新,排除 C项。23自从万历九年(1581 年)金陵(今南京)富春堂刻印昆山曲家郑若庸的玉簪记传奇以后,广庆堂刻印了汤显祖的南柯梦 ,继志斋刻印了紫钗记 ,文林阁刻印了牡丹亭 。此外,世德堂、文秀堂等十多家书坊,竞相出版了大量的昆曲剧本。这种现象反映了( )A明代产生了印刷术B昆曲由艺术变为文学C昆曲在南京的盛况D昆曲成为明代最突出的文学成就答案:C解析:印刷术在唐代就已产生,排除 A项;B 项所述错误,昆曲是戏曲艺术;昆曲剧本的大量印刷反映了昆曲创作的兴盛,C 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 D项。24 “徽汉皮黄、唱念做
16、打,演绎前朝今世悲欢离合事;锣鼓琴瑟、生旦净丑,唱遍华夏大地太平盛世情。 ”这副对联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A杂剧 B昆曲C京剧 D徽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徽汉皮黄”这一称谓中隐含的该剧种的主要融合来源“徽” 、 “汉”和“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可知,该剧种是京剧。25京剧开始形成时, “班是徽班,调曰汉调” ,不同剧种在一起演戏,各自使用自己的声腔曲调。这种现象反映了京剧( )A没有自己的声腔曲调B在多种地方戏基础上形成C是地方戏曲的杂糅D缺少京城文化的因素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形成过程中的杂乱现象,但并不是说京剧没有形成自己的声腔曲调,这种现象从侧面说明了京剧与地方戏曲的关系,A、C
17、 两项错误,B 项正确;D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法反映。二、(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0分)26(16 分)我国汉字经历了约 7 000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创造了风格各异的书法特色,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观察下列图片,回- 7 -答相关问题。(1)从图一到图五,图中文字字体分别是什么?其中图一中的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处于什么地位?(6 分)(2)将所述作品与相对应的作品特点画线连接。(3 分)(3)图四的创作时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你怎样理解这次飞跃?这次飞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7 分)答案:(1)从图一到图五,图中文字字体分别是甲骨文、小
18、篆、隶书、行书、楷书。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2)(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由实用性的文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社会原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27(16 分)中国古代艺术异彩纷呈,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材料二:绘画艺术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图是
19、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材料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程砚秋于 20世纪 20年代后期形成了程派艺术,以独树一帜的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创造了风格含蓄,以深邃曲折、亢坠断续取胜的唱腔。尚(小云)派在继- 8 -承传统的基础上多有革新,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是四大名旦中突出阳刚挺劲的青衣唱法的旦行流派。尚小云的唱、念、做、打均不崇尚纤巧。而以气与力胜,具阳刚之美。荀慧生善于塑造天真、活泼、多情的少女形象,具有甜媚的风格,在旦行中有很大的影响
20、,世称“荀派” 。(1)材料一反映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有何文学特色?(4 分)(2)山水十二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如何从当时的时代特征来理解这种文化特征?(6分)(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京剧有哪些特点?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就如何发展京剧艺术提两条建议。(4 分)(4)从以上描述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 分)答案:(1)楚辞。特色: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想象奇特。具有抒情浪漫风格。(2)构图不追求对称,景物放在画的一侧,体现文人的郁闷心情。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国家分裂和民众苦难压在文人心头。(3)特点: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
21、段;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动作以象征虚拟为主。建议:一是紧跟时代潮流进行变革;二是国家应加大保护力度;三是注重自身发展,包括演员素质等各方面;四是京剧团体要有市场意识等。(任答两条即可)(4)文艺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文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等。28(18 分)青少年应该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中国古代 318 世纪文化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展览一:中国古代杰出的人物排行榜中有:顾恺之、曹雪芹。展览二: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苏轼认为,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
22、书意造本无法” ,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 ,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展览三: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1)依据展览一,作为参观者,你更喜欢哪位,请说明理由。(4 分)(2)展览
23、二中文字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6 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展览三结束语的必然性。(8 分)答案:(1)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曹雪芹:著红楼梦 ,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只要把此人的主要功绩或地位答出即可)(2)特征: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原因: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3)社会安定或相对安定。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的交往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