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模块复习课核 心 知 识 回 顾一、行星地球1地球具备生命物质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2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1)对电离层:扰动地球的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对磁场: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对气候:影响地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加。3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2)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3)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二、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将热量传
2、给地面,地面增温并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三、地球上的水 1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2)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a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b时间分布: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2)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
3、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2 -1地质构造:(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石中间老两翼新,一般形成山岭,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石中间新两翼老,一般形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可能形成山岭。 (3)断层:断层后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4)山地地区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往往是需要迂回前进。2河流地貌的发育:(1)侵蚀地貌:河谷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型。中期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期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2)堆积地貌
4、: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河口前方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交通运输通道以及农副产品。易 错 易 混 辨 析1在金星上可以看到太阳西升东落。( )【提示】 由于金星自转的方向与地球相反为自东向西转,故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2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晚。( )【提示】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稀薄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美丽的极光。因而极光出现在极地地区。3夏至日时,我们感觉天气较热,是因为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近。( )【提示】 夏至日为 6 月 22
5、日前后,距远日点较近,故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远。4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提示】 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5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存在昼夜现象。( )【提示】 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不停自转产生的。若不自转,则仍存在昼夜现象,只不过其周期变为 1 年。6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提示】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7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提示】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它都存在。- 3 -8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
6、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提示】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9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提示】 随着海拔的升高,摩擦力越来越小,使得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也越来越小。10寒潮是冷锋过境形成的。( )【提示】 寒潮是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故是冷锋过境。11台风是高压(反气旋)系统。( )【提示】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低压系统。12外流区只发生海陆间循环。( )【提示】 外流区不仅发生海陆间循环,还发生陆上内循环。13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是双向的。( )【提示】 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不仅有海洋输往陆地,还包括
7、陆地输往海洋。14褶曲的基本形态可分为背斜和向斜。( )【提示】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15山区的公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提示】 山区公路多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弯曲。16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主。( )【提示】 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源头的侵蚀为主。17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 )【提示】 为躲避洪水,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高 考 真 题 感 悟(2017全国卷)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乙:
8、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12 题。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4 -2当天可能是( )A4 月 28 日 B6 月 28 日C9 月 2 日 D11 月 2 日1B 2.D 第 1 题,根据材料可知,丁向北望去,看到极光,说明北极地区出现了极夜,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丁看到极光,说明位置在四人中最靠北;乙冬季临近,位置在丁以南;丙快入秋,说明丙位于丁和乙以南,乙丙丁均位于北半球;甲即将进入夏天,说明甲地
9、位于南半球,位置在四人中最靠南。四人所在地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第 2 题,由上题的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间应为 9 月 23 日前后到次年 3 月 21 日前后。(2017全国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34 题。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BC D4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
10、一致3B 4.C 第 3 题,B 对,A 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C、D 错: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第 4 题,C 对:根据图中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A 错: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 ,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B 错:图中曲线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D 错:对比曲线和,其变化明显不同。(2017全国卷)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 毫米,但湖面年蒸发
11、量可达 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 56 题。- 5 -5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 2 000 毫米 B约为 2 000 毫米C约为 210 毫米 D远小于 210 毫米6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7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5C 6.A 7.B 第 5 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第6 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
12、最小。第 7 题,B 对: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 ,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A 错: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C 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D 错:材料中说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盐度不会再升高。(2016全国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 810 题。8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13、,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9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降水量增加 坡面径流增加 蒸发(腾)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A BC D10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6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8B 9.C 10.D 第 8 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
14、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第 9 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第 10 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
15、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2017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也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1113 题。1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16、C D1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7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11C 12.B 13.B 第 11 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C 对: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A 错: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B 错: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D 错: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关系不大。第 12 题,对:由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错: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错: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 13 题,B 对: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A 错: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C 错: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 错:该地水源短缺,但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