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课 酝酿中的变革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目标导航 1.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重点) 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重点)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难点) 4.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重点)一、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在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在政治上:英美等国进一步
2、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3)整体趋势: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19 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思维点拨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内地;与此同时,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
3、输出为主的阶段。2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2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二、新思想的演进1开眼看世界:面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2洋务思想: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 “求富”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尽管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3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主要代表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2
4、)主张:认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3)影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对后来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419 世纪末维新思想的发展(1)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思想主张: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思想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等文章。思想主张:主张变法图存,提出了“以群术治群”为核心的“民权论” 。影响: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3)严复著作:翻译天演论和原富 。主张: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
5、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5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1)焦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2)性质: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3)影响: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3易错提醒1 康 有 为 借 助 孔 子 的 权 威 的 目 的 不 是 发 展 儒 学 , 而 是 传 播 资 产 阶 级 政 治 学 说 , 为 维 新 变法 服 务。2披着经学外衣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
6、,减少了变法阻力,又暴露了他所代表的维新派的软弱性。思维点拨从康梁维新思想宣传到“公车上书” ,表明维新运动由思想宣传阶段进入到政治实践阶段。三、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2表现(1)公车上书:1895 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2)创办报刊、成立团体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以宣传维新,开启民智。在其带动下,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建立。1898 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口号的保国会,对于当时的爱国救亡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概念阐释公车上书:1895
7、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率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它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开端。史论要旨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3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4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知识图示4主题一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料一 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 年在香港发表。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
8、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 3.7 亿两白银。史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18631894 年 119 68018951898 年 274 1432史 料 解 读 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清政府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该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问 题 思 考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提示 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
9、经济上,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了5瓜分中国的狂潮。(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教材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提示 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3)史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
10、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2)思想渊源: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5)社会根源: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
11、、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主题二 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史料一 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史料二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
12、折史 料 解 读 “商务”是指新兴的资本主义。康有为的政治主张。问 题 思 考 6(1)据史料一分析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提示 途径: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含义:“与外人商战”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竞争,抵制外来经济侵略。(2)史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提示 主张: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1)联系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
13、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1(2018北京高二检测)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7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北京条约的签订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
14、C解析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 C 正确。2(2017湖北三市高二期末)1875 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 。 “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 ”这一认识(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答案 C解析 “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可知已经超出了洋务思想的范畴,故 C 项正确。3(2017南阳高二期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
15、面临着行政 管 理 崩 溃 的 现 实 , 而 且 开 始 了 以 辛 亥 革 命 为 结 果 的 政 治 瓦 解 的 进 程 。”这 说 明 维 新 思 想 (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答案 C解析 “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可知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是有益的,故 C 项正确。4(2017赣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 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办报高潮相遇相逢。1896 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
16、海创办时务报 ,它事实上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以下均摘自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性文章: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对中国之法)所(做)改造。因此,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论不变法之害西人之侮我甚矣!西人之将灭人国也,则必上之于议院,下之于报章。日日言其国政之败坏,纲纪之紊乱,官吏之苛黩;其将灭人种也,则必上之于议院,下之于报章。8论中国之将强今之言变法者,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却是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即举一国之民而智焉,而力焉,则必无复退而为君
17、政,此于公理不顺。 “君权”之下的民意之伸,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中国)之所得避。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梁启超维新论说的主要内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在当时发挥的积极作用。答案 (1)内容:阐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痛陈列强灭亡中国的危机,呼吁政治改革;批判洋务派不知“本原”的变法,强调变法之本在变体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作用:宣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成为人们了解维新思想的窗口;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动员了一部分参与变法的社会力量,彰显了传媒的力量,有效发挥了其充当舆论工具的功能。解析
18、 第(1)问,根据所给四则材料分别概括出梁启超维新论的四个主要观点,如第一则材料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即在强调变法的重要性;第二则材料则强调了民族危机的加剧,呼吁进行政治改革等。第(2)问, 时务报的影响主要从其对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的启蒙及维新运动的开展角度考虑,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大众传媒的变迁彰显传媒力量,有效发挥舆论工具的功能。基础达标1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
19、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答案 C解析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 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 “门户开放”政策就9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服务。2(2018南昌高二检测)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富
20、强 D实现民主政治答案 A解析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故 A 与题意相符。3(2017青岛模拟)“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这说明王韬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动,革命救国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
21、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末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 B 项正确。4(2018广州高二检测)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宣传维新变法,其策略在于( )A利用传统思想作武器B动员士大夫阶层参加变法C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D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答案 D解析 康有为维新变法属于资产阶级性质,而传统思想属于封建思想,故 A 错误。正由于两者矛盾,且“孔圣人”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故康有为打着“孔圣人”旗号,利用其减少变法阻力,D 正确。5(2017汕头质检)1898 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
22、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这反映了( )10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答案 D解析 据材料的时间 1898 年,正值戊戌变法期间,再根据材料“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可以得出清政府的皇帝及官员受到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会对伊藤博文如此尊重,故 D 项正确。6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
23、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C兴中会 D保川会答案 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保国、保种、保教” ,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其符合保国会的宗旨。故选 B 项。能力提升7(2018襄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
24、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 5 月 2 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 4 月 14 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 月 30 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 5 月 8 日才结束,上书总量 31 件,签名者 1555 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 80 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答案 (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
25、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8(2017合肥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材料一 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则国亡。即不尔,而币制缘此不能整理,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而国亡。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蜂起,乱党乘之,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食力之小民,皆转死于沟壑,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人皆匍匐于外国资本家金融家之下以求一饱,则国亦终亡。是乎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然则,今日当举之
26、政虽万千,而颁定币制,实为其最重要之一端,可断言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材料二 1914 年,币制局总裁梁启超提出了完整的币制改革理论和设想:首先是中国的货币宜采取金本位,但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新的货币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主辅之间互相统属,实行十进制;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要收取高额铸费;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钞票的发行量,应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戎新会、侯瑞浅论梁启超币制改革主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主张币制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币制改革的特点。
27、答案 (1)目的:统一币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维护金融主权;挽救国家危亡。(2)特点: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循序渐进;重视民生;从现实需要出发。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可以归纳为统一币制,维护金融主权等。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可以归纳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二“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可以归纳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二“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可知金融改革需从现实出发。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
28、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29、。中国近代现代史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2(1)根据材料一,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答案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是进步的,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中的“瓜分豆剖,渐露机芽” “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及“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等信息可判断出其主要意图;评价需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回答,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第(2)问,分析两则材料,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皇帝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 “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据此可以判断出其核心观点;其依据结合材料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