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3 讲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时间:民国建立至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2原因(1)19121919 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减少;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其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2)19281937 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政府得到发达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3表现: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1936 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二、中
2、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时间:抗战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2原因(1)封建势力的压迫。(2)外国资本的掠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排挤民族工业;日伪政权采取“军事管理” 、物资管制制度等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破坏;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3)官僚资本的压制:实行“经济统制”政策、通过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等打击民族工业。2(4)动荡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解放战争等导致政局长期动荡,影响发展。3表现:陷入绝境,纷纷倒闭。概念阐释 “民族资本” “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
3、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1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2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
4、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3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 1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2)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1936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 1927 年增加 80%。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重
5、工业和农业也有所发展。考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3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
6、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阅读下面史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 “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史料 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 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 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7、: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 月至 8 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 132 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 1936 年 57 万锭之数。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年论证:_ 答案 内:国民党发动内战,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
8、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1近代民族工业起步阶段的艰难4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1874 年捷报卷 12发现问题 旧思想阻碍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拓展了教材知识。命题角度 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艰难的原因;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思想的碰撞。2实业家宋棐卿的实业救国之路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 1932 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 ,决心走实业救国之
9、路。1935 年 4 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 年“七七”事变后, “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 8 年,多次陷于困境,到 1948 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百年巨商发现问题 民族工业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的艰难发展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命题角度 东亚企业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实业救国”的实践与评价。考点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1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从政治上看,它
10、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1)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11、(2)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5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要求:分析下面的材料,找出 19011911 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 据统计,18581911 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 1 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 953 家,创办资本总额为 2 亿
12、多元。而 19011911 年就设立了 650 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 1.4 亿多元,其中江苏 162 家,湖北 82 家,广东 54 家,四川 42 家,直隶 37 家,浙江36 家,奉天(今辽宁)30 家,福建 22 家,安徽 21 家,山东 20 家,湖南 11 家,江西 10 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资本额(万元) 1 332.1556.9 786.8 130 3 813.8 352.12 272.9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主要信息: _答案 主要
13、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张謇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 。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
14、、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发现问题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其贡献表现在工业、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命题角度 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贡献;张謇慈善公益事业思想的特点及成因。2法币改革与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 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 “白银外流” ,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 1935
15、 年 11 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 1 先令 2.5 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 1935 年之币制改革,亦无 1937 年之抗战。 ”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发现问题 1935 年的币制改革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意义巨大。命题角度 1935 年币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法币改革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全国卷 5 年考题统计时
16、间 题号 时间 题号2017 全国,28 2016全国,30全国,301命题点: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2017课标全国,28)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 D解析 题干中“邮政、银行、铁路、小轮”反映的是近代实业的兴办,再结合题干中时间“1897 年”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 D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
17、开始于 1898 年,A 项错误;官督商办企业一般都是洋务企业,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B 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C 项错误。2命题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7(2016课标全国,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 D解析 抗战胜利后,国
18、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 B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衰落的,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 D 项正确。3命题点: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及阻碍因素(2015海南单科,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
19、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 19121920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 9 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 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20、121920 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121920 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 (1)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劲不足。(2)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解析 (1)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和材料二中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19121920 年间中国民族8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
21、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2)据材料一中“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得出时局动荡,缺少安定的发展环境;据材料一中“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得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中得出外国资本的侵略也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解题过程中对原因的分析要结合国际、国内等因素综合分析。1命题点: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2017韶关二模,28)1891 年,南洋巨商张振勋应洋务派实力人物盛宣怀之邀,前往烟台商谈办理矿务、铁路事宜。1895 年 9 月,张振勋独资的张裕
22、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准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专营 15 年,免税 3 年。这表明( )A洋务派热衷于投资民族工业B铁路修筑推动酿酒业的兴起C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D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答案 C解析 南洋巨商张振勋(民族资本家)应洋务派实力人物盛宣怀之邀商谈矿务、铁路事务,反映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民族工业,1895 年 9 月,张振勋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得三省专营权 15 年与免税权 3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材料中洋务派并没有投资民族工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铁路修筑推
23、动酿酒业的兴起,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故 D 项错误。2命题点:民族主义与民族工业(2017济南二模,29)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 1895 年到 1898 年的 4 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 62 家,资本总额 1 246.5 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 20 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 7 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答案 C9解析 根据题目中时间“从 1895 年到 1898 年
24、”得出考查甲午之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并未出现大力推动工业化的现象,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之战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败后,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3命题点: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017贵阳一模,27)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办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
25、面替张謇加以阻止。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家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B中国社会传统阶级结构出现裂变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D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答案 C解析 “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可知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内部竞争的问题,故 A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没有强调阶级结构的变化,故 B 项错误;根据“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可知,真正对民族资本主义有影响的是封建势力的存在,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外来势力,故 D 项错误。4命题点:抗日救亡对民族工业的推动(2017宣城二模,29)下图
26、为 20 世纪 30 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的广告都有爱国内容,故不能体现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当时中国局势相联系,是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的10体现,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广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的内容,不是日本威胁民族工业的体现,故 C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建立的,不是爱国商人推动的,故 D 项错误。5命题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建设运动(2
27、017威海二模,30)1935 年, “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答案 C解析 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可知,这份“国民
28、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 C 项正确;该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 D 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北京东城高三期末,12)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1898 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 ,源自易经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反映张謇( )A托古改制的策略 B实业救国的志向C民主共和的追求 D节制资本的主张答案 B解析 材料中未提及张謇的政治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张謇的主张体现出 19 世纪末中国兴起的实业救国思想,故 B 项正确;此时张謇转化为资产阶级立宪派,且主
29、张君主立宪,故 C 项错误;节制资本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 D 项错误。2(2017海口一模,13)下面是 18721910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情况统计图。该图信息可以说明 20 世纪初( )11A中国民族资本竞争力明显增强B清政府对工商业放松了限制C重工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D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只提到了 18721910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情况,并没有涉及到民族资本和其他经济形态的比较,故 A 项错误;18721910 年间,清政府对工商业放松了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故 B 项正确;图中没有关于重工业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民族工业出现了
30、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 D 项错误。3(2018天津河北区一模,6)下面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 C、D 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兴起C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答案 A解析 C、D 所对应的分别是民国初期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故 A 项正确。4(2017抚顺一模,29)1907 年,张謇在崇明建成大生分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纺纱厂”的特权。据此可知( )A大生纱厂将迎来“短暂春天”B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12C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
31、困境D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答案 B解析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在 19121919 年,故 A 项错误;从材料“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纺纱厂的特权” ,可知当时的大生纱厂面临生存危机,故此申请特权,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张謇主动申请,不是政府的举措,故 C 项错误;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不是材料的主要体现,故 D 项错误。5据统计,18951913 年,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 549 家。18941913 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5%。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不包括(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 “实业救国”的推动D清政
32、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 B解析 根据所学,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6(2018合肥一模,12)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 奖给商勋章程 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相关法规。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企业C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D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奖励工商业,但不能体现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扶植官僚资本企业,故 B 项错误;清政
33、府奖励发展实业,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变革,故 D 项错误。719141924 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办厂的结果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13答案 A解析 抓住材料“19141924 年间”来分析,应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8下图为 19221936 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19221930
34、 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B19301936 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C19311936 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D19221936 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答案 D解析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1929 年华商纯利率高于日本,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企业也受到了影响,故 B 项错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纺织企业发展受到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制,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91929 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 “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
35、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 。此次茧价上涨( )A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B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C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D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答案 B解析 茧价上涨是日企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生产原料来源不足,故 A 项错误;茧价上涨也就是原料价格上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经济危机的影响是蚕茧卖不出去,而不是茧价上涨,故 C 项错误;茧价上涨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10(2017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1)下图为近代前期民族工矿企业投资办厂情况(投资万元以上)。这反映了( )14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的近代化程度不断提高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
36、了根本性变化D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剧答案 B解析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且材料柱状图不能体现,故 A 项错误;我国近代的经济结构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工业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情况,故 D 项错误。111928 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 ”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B提倡国货是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之一C国民政府将发展民族工业放在首要地位D西方文明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答案 C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37、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较快发展阶段,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是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8 年国民政府正在南方围剿红军,将军事斗争放在首要地位,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啤酒公司的广告反映出西方生活方式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2017天津河北区二模,6)1934 年天津直接对外贸易额为 177 721.1 万元,相当于1931 年贸易额的 58%,1932 年的 68%,1933 年的 85%,贸易额总值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内战导致经济的下滑B中国商品价格失去竞争优势C受
38、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D日本侵华破坏中国经济发展答案 C解析 19311934 年国共内战主要是在中国南方地区,与天津对外贸易无直接关系,故 A项错误;此时中国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商品竞争力较强,故 B 项15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天津 19311934 年对外贸易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早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此时资本主义正经历经济大危机,必然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此时日本尚未全面侵华,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
39、及丝价暴跌。1930 年,上海有缫丝厂 102 家,由于出口减退,多数缫丝厂陷入经营困难,翌年便减少到 70 家,缫丝设备也从 25 400 架减少到 18 000 架。1932 年,除经济危机的摧残, “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相继停业或倒闭,工厂数继而降到 46 家,丝车数也减少到 12 000 架。随着恐慌在 19331934 年的进一步深化,持续开工的工厂愈发所剩无几,到 1933年末只有 10 家,到 1934 年 5 月仅剩不超过 6 家,上海的丝厂以 20%的开工率创该年各行业最低。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摘编自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
40、民族工业的衰退材料二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 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 45 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 9 212 826.56 元,作为借款。 ”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 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行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 5 000 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 ,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
41、华战争。汪效驷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缫丝业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答案 (1)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缫丝厂自身抵抗力弱;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未推行有效的救济措施。(2)手段:与中国政府签订销售合约;采取军事占领,控制中国部分市场。影响:对中国: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附庸关系;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答出两点即可)对列强和世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加快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为新的世界大战埋
42、下了隐患。(答出两点即可)14中国政府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们可以从 20 世纪东西方并称为“红色资本家”的美国亚蒙哈默与中国的荣毅仁两位企业家的经历中得到启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亚蒙哈默,1921 年去了苏俄,为美苏两国的贸易和矿物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16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苏联工厂,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30 年代返回美国,抓住新政废除禁酒令之机,创建了现代化酒桶厂,生产丹特牌威士忌酒,建设种牛牧场。1956 年购买西方石油公司,80 年代大力推动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样化经营,使西方石油公司成为肉食品加工的巨头和美国石化产品制造商中的佼佼者。有人称他是沟通东
43、西方贸易的“和平使者” ,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摘编自美亚蒙哈默勇敢的人材料二 荣毅仁,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即投身于民族工业,成为中国拥有 20 多家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氏企业代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许多重要时刻,荣毅仁都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让申新各厂的纱锭迅速转动起来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抗美援朝时积极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1957 年 1 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受毛主席委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 ,他也顺应民心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国门开放之初,荣毅仁创办“中信”公司,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荣毅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海外亲友的帮助,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做了大量工作。蒋颖、王红梅“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传奇一生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哈默、荣毅仁的企业发展中,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2)据材料概括指出哈默与荣毅仁为什么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从两位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中,你对“创业”有哪些认识?答案 (1)哈默: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的有关政策;战后西方经济高速发展。荣毅仁:国民政府前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改革开放。(2)原因:哈默支持苏俄政权;荣毅仁支持新中国政权建立与建设。认识:抓住机遇;改革创新;科学经营;坚持不懈。(任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