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4 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5679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4 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4 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4 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4 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4 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6 届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 2016 届高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 分)屠呦呦一一用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1 930 年 1 2 月 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屠呦

2、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 95 1 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 4 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 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

3、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 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叉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9 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 2 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

4、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 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 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从 1969 年 1 月开始,历经 380 多次实验、190 多个样品、2000 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 12%-40%。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5、?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屠呦呦立即改用沸 100%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 12%提高到100%。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索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 10 倍的“升级版”。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

6、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卫组织统计,2008 年,全球有 247 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 100 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约每 30 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疟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

7、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 年疟疾致死病例比 2000 年下降了 66%。2011 年 9 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一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 年 10 月 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2015 年 12 月 11 日凌晨零点 12 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

8、医学奖证书。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节选自好搜百科有删改)来源:gkstk.Com相关链接: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来源 人民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

9、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来源(好援百科)“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来源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A屠呦呦自幼取铭“呦呦” ,寄托着父亲对她从事中医研究的殷切期望。她通过不懈努力,用一棵小草改

10、变了世界,终于在中药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B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的特殊疗效感兴趣,大学时如愿考上喜欢的生药学专业,对其中的本草学专业等兴趣极浓。因为她认为这些专业最接近中医药领域。C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后来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提高了认识。带领课题组不懈努力,带病工作,亲身试验药效,终于发明研制出抗疟“神药”青蒿素。D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说“ 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可见她具有宽广胸怀、高尚医德。E青蒿素的研发是一次创举,屠呦呦是发现、证实者,实至名归。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见其疗效显著。青蒿素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医影响力。(2)屠呦

11、呦用小草改变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 分)(3)作为真实感人的他传,本文写法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6 分)(4)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不仅使国人敬重,而且得到国际的认可,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 分)【答案】(1)选 E,3 分;选 C,2 分;选 B,1,分。选 AD 不得分。(2)自幼目睹中药治病奇效,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选择生药学专业,专业成绩优良。潜心研究生药学,两项成果载入中药志。经过大量临床实验,发明研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治疟效果显著,贡献巨大,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得诺贝尔生物药学奖。(每一点得一分,满分 6

12、分。)(3)忠实记录过程;选材典型;细节描写;引用传主的原话;引用他人评价。(每对 3 点,整体连贯流畅得满分 6 分。)(4)工作努力刻苦继承中创新默默奉献低调谦虚敢于负责巾帼不让须眉(答对一点 2 分,答对四点,有理有据,连贯流畅,清晰工整,共 8 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 1 分选项,1 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

13、强、似是而非等特征。(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哪些经历应该是一些具体的和“小草”相关的事件,主要是幼时、大学时、对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贡献”,应该是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如新的发现,理论著作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

14、和段尾句。分条作答。(3)试题分析:写法的特征主要是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运用的手法等。【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章的特色的分析题目,注意从选材特征的角度、组织材料的角度分析。选材主要是真实还是渲染,组织材料主要是材料的顺序、详略的安排,传主的语言和他人的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此题主要是忠实记录过程、选材典型、细节描写、引用传主的原话、引用他人评价。(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传主的优秀品质的题目,要注意对传主的主要事迹的概括,然后提炼观点,答题时先答出品质,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5、。能力层级为探究 F。【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此题属于前者,首先答出品质特征,然后列举事件诠释。2(2016 届甘肃天水高三上 10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2004 年 11 月 9 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 230 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

16、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1968 年 3 月 28 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张纯如 1989 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1997 年 12 月,南京大屠杀 60 周年

17、。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 1937 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 年 12 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

18、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 25 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 1937 年南京发生的事情。”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 年 7 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 25 天左右,“

19、她那时才 27 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 10 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

20、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年仅 36 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

21、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文章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 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B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C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

22、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D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E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2)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3)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6 分)(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答案】(1)答 E 给 3 分,答 B

23、给 2 分,答 A 给 1 分。(2)作为一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华裔后代,幼年深受父母的影响;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录的稀少,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不了解让她震惊;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 1937 年南京发生的事情,理解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揭露战争的罪恶,唤起人民热爱和平的决心。(每点 2 分,任答其中的三点给满分)(3)求真务实。收集了各种版本的原始材料,查阅审判记录稿,书信联系老兵,寻找最原始最真实的证据;严谨认真。亲自核对事实,把她听不大懂的幸存者的方言全录下来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认真到偏执的地步;勤奋努力。在南京时,不顾气候不适,每天带病工作 10 小时以上;淡泊名利。放弃赚钱和

24、事业,为历史的真相写作;勇敢执着。勇敢地追求历史真相,执着写作,揭露法西斯罪行。(每点 2 分,任答其中的三点给满分)(4)观点一:勇敢面对并寻求历史的真相,用实际行动谴责战争,呼唤和平。张纯如执着追求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相;付出实际行动,努力让人们相信历史的真相。张纯如收集原始材料,多方奔走,写成南京暴行一书,呼唤人们记住历史,为真理而战,为和平而战;以史为鉴,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像张纯如一样,勇于反对各种暴行,坚决抵制一切宣扬暴行的活动,并且付诸行动,维护和平。观点二:那些杀戮者和侵略者要勇于反思改错,不要企图掩盖历史的真相,篡改历史。要用实际行动向过去诚恳道歉,坚守人性的良知。正视历史,

25、不要掩盖战争的罪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罪恶,淡化历史;为历史负责,对过去的杀戮行为做出最真诚的反省。用实际行动扼杀暴力行为的萌芽;坚守良知,当今世界和平是人之所盼,是大势所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不会拥护邪恶狭隘的杀戮。(8 分。观点 2 分,理由每点 2 分。若把两种观点糅合在一起回答,亦可。)【解析】(1)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各选项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分析。A 项,并不是“他们认为”,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C项,写她自杀的原因

26、文中没有提到;D项, 拉贝日记是在今天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的。【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一般涉及到文本内容以及一些结构思路或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回答此类题时首先是看内容方面,结合主旨可做分析,其次若是牵扯到技巧结构等方面,要想到一些常有术语“引起全文、铺垫、伏笔、激发兴趣”,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围绕传主作答,判断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加以比对,从选项中寻找细微不同,做一判断。【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

27、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想”,与此无关都应汰去;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3)试题分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

28、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可以组织答案的事件有:收集了各种版本的原始材料,查阅审判记录稿,书信联系老兵,寻找最原始最真实的证据;亲自核对事实,把她听不大懂的幸存者的方言全录下来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认真到偏执的地步;在南京时,不顾气候不适,每天带病工作10小时以上;放弃赚钱和事业,为历史的真相写作;勇敢地追求历史真相,执着写作,揭露法西斯暴行。本题可从这些事件中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

29、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

30、睛】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是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重点是要审清题目要求,联系现实或实践加以分析、判断。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联系现实和历史,并切实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得出答案。3(2016 届广州执信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中国之蒿1969 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 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 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

31、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 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 4 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 640 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

32、 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 340 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

33、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 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 12%。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 1971 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

34、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在 2009 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 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

35、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 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 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 年 10 月 25 日)相关链接: 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 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

36、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 60 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2011 年 9 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 年 10 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19 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B早在公元前 2 世

37、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屠呦

38、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 分) 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 分) 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 分)【答案】(1)DE 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评分细则:每点 1 分,答对 5 点得 6 分。大意对即可。 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

39、由来,点明了题意;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评分细则:6 分,每点 2 分。大意对即可。 从内因来看: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勤奋坚持。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 评分细则:8 分,从 2 个角度答,每个要点 2 分,联系原文作答,要有分析,答出 4 个得满分。没有点明两个角度扣 1 分。大意对即可。【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