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565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6 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上第四次考试)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唐多令【宋】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1)“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5 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 分)【答案】(1)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1 分)衰败的

2、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要有对诗句的具体解析2 分)。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 或 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1 分),为下文词人重游南楼过程中的伤感、悲凉的心理做铺垫(1 分)。(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给 2 分)(下面要具体说明虚实各是什么,或者什么和什么对比)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2 分),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2 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

3、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考生在回答概括描绘的情景和分析句子作用的题目要注意答题步骤。第一要从诗句中找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概括分析景物的特征时要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再找出相应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第二要明确该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是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分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一句的景象,句中的景有芦叶、汀洲、寒沙、浅流,叶落象征衰败、荒凉;汀洲,水中小洲,视野较为开阔,反衬诗人孤单

4、寂寞;寒沙浅流给人凄清寒冷之感。描写了一幅萧瑟、寥落、凄寒的江边秋景图。该句位于句首,为全诗奠定了凄怆、悲凉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词人重游就地抒发伤感、悲凉之情做了铺垫。【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考生在分析艺术手法时,首先要对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了然于胸,准确判断。它包括的范围较广,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问、设问),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描写: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

5、等)都囊括其中。其次,要洞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歌鉴赏题不单要判断出手法,更重要的是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它在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营造意境、表达主旨上的作用。第九题问的是“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这便要求考生抓住“主要”二字,通观全词,那么文中的反问这一修辞就可以排除,因为它只是这个句子使用的手法。结合诗词分析,该词将眼前之景与二十年前的故事交替,虚实结合,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同时也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与二十年前的景色和心情进行了对比,曲

6、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赏析】翻译: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

7、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全都

8、是新愁 ”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 ”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2(2016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89题寄江南故人(家铉翁)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楼上(葛起耕)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吹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注】家铉翁,南宋人,故乡在四川眉山,长期在南宋朝廷做官。此诗是诗人被元人羁留燕京时所作。葛起耕,江苏丹阳人。(1

9、)寄江南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2)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处理“景”与“ 情”的关系上的相同和不同点。(5 分)【答案】(1)思乡之情。诗人把“蜀乡”(诗人故乡)和“钱塘”(即临安,诗人第二故乡)对举,表达思乡之情。故国之思。“曾向钱塘住”其实是说自己曾在 钱塘为官,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亡国之痛。写这首诗时,诗人被羁留在燕京,南归无望,平淡的诗句里蕴含着极度的痛苦。(每点感情 1 分,分析 1 分,答对一点 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家诗说“闻鹃忆蜀乡”,葛诗说“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

10、肠唤起江南梦”。(1 分)不同点:家诗以哀景写哀情,杜鹃似唤人归去的哀鸣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 分)葛诗以乐景写哀情,“箫声”“月光”“春宵”这些恬静优美的意象有力地反衬出诗人思乡的伤感情怀。(2 分)【解析】(1)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住”“蜀乡”“梦”和注释中的“羁留燕京”作答。【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

11、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住”“蜀乡”“梦”和注释中的“羁留燕京”作答。【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题干中已经点明分析情景关系,情景的关系主要是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哀情,答题时先对景物进行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3(2016 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列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大德歌秋【元】关汉卿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注】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士,曾在华山修道,相传他

12、嗜睡,能入眠后百日不醒。蛩(qing):蟋蟀。(1)此曲写闺怨,所盼之人未归,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主要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景物?其作用是什么?(4 分)(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闺怨”之情?试举两种作简要分析。(6 分)【答案】(1)从听觉角度写景,描写风声、雨声、蝉鸣蟋蟀声、雨打芭蕉声不绝于耳,(2 分)渲染了女主人公“懊恼伤怀”、“泪点抛”的愁肠怨绪。(2 分)(2)“懊恼伤怀抱”直接抒情,抒发了懊恼伤心之情。使用了陈抟的典故,抒写了秋风秋雨难成眠的愁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女主人公久盼人归人未归的伤心和愁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 6 分)【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

13、的是“主要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景物?其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写景的方式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于前者,应从如下角度入手,感官角度、空间方位角度、手法角度等等。首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再分析具体的手法。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风飘飘,雨潇潇”,是说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这开头两句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增空寂之情。最后二句“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这些外界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此时此刻,窗内:枕冷衾

14、寒,形单影只;窗外:秋蝉寒蛩,轮番聒噪。这一切都融化在一起,物我不分,从而使女主人公的离思之苦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考点定位】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增空寂之情。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本题考查诗歌中写景的方式。(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

15、问、设问互文等。(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如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16、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

17、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陈抟,也难以入睡。忧思如此之深,终至烦恼、悔恨、伤心、落泪。最后看景物,借景抒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故“懊恼伤怀抱”便成为此曲表现的重点。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这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这里属于用典。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直抒胸臆,“扑簌簌泪点抛”是对

18、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并在准确地捕捉这一典型细节以后留下空间。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这些外界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借景抒情,交织成篇,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

19、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4(2016 届福建仙游一中高三上 12 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1 分) 卜算子张元幹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5 分)(2)结

20、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6 分)【答案】(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1 分),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1 分),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1 分)。“迷”字描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1 分),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1 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1 分)。(2)化用祖逖的典故,(1 分)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1 分)寓情于景(融情与景或情景交融)(1 分),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的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1 分),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1 分)。【解析】(1)【试题分

21、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描述所写之景。“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多为动词、形容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

22、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湿”,是写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写出环境的潮湿阴冷;而“迷”字,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写出了内心的迷茫。答题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2)【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抒情手法,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结尾

23、两句”,这就提示一般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 主旨情感)。5(2016 届甘肃天水一

24、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题葡萄图徐渭来源:gkstk.Com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 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1)本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5 分)(1)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6 分)【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

25、,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从诗歌中的“落魄”“独立”“晚风”“书斋”“啸”等关键的词语入手进行总结,得出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人形象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言行举动的直接描写和所处的环境的见解描写的角度进行总结。此题诗人的言行有“落魄”“独立”“啸”,间接的环境有“晚风”“书斋”。【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

26、赏评价 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内涵的题目,分析时首先明确表层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其比喻义或象征义,在分析象征义的时候注意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如此题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表层)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深层)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寄寓的情感)6(2016 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全词主要采

27、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 分)(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 分)【答案】(1)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 分)。词人上阙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1 分)。下阙描写了此时 “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1 分)。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1 分)(答“虚实结合”也可,但总分不超过 5 分)(2)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1 分),而今失落苦闷沉痛(1 分)的爱国词人形象(1 分)。“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

28、1 分);“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1 分)。“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1 分)。(形象分析 3 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 分)【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

29、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2)【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

30、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7(2016 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踏莎行(宋)贺铸杨柳回塘,鸳鸯

31、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1)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5 分)【答案】(1)(6 分)“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2 分)“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2 分)“幽香”形容荷花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景象,暗合了人的处境命运。

32、(2 分)(2)(5 分)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2 分)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2 分)这两句集恨、悲、怨、嗟等情感于一体。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言外又隐含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1 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对于炼句题,考查的内容一般如下: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较深层次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的语句的赏析。此类题目的答题组织如下: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

33、想,描述景象或意境;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情感或理趣;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或作用;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

34、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