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 15 立足文本材料,发掘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学案略语 探究题是传记阅读考查中难度最大、分值最多的一道题。其探究点有传主特点、文本特点、作者观点等,核心是针对传主作探究,即多角度发掘传主身上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及由此带来的启示。这种探究要求牢牢立足于文本材料。因此,认真阅读全面筛选,依据文本材料多角度思考,才能做好这种题型。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邵逸夫:唱不尽的“游子吟”2014 年 1 月 7 日,邵逸夫在香港寓所中辞世,终年 107 岁。这一年,距离他离开出生地上海已经过去了 87 年。在这 87 年里,他有 57 年在香港度过,一手构建了邵氏帝国
2、,疆域横跨电影、电视,最终登上娱乐圈的巅峰。在这 87 年里,邵逸夫始终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连电影明星会说上海话的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更是将他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造就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精明,勤奋,规矩,远见但就像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他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作为一位老派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 。大哥邵醉翁于 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是邵逸夫电影生涯的起点。邵醉翁为天一确立了“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
3、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这成为邵逸夫一生遵守的信条。1964年,邵逸夫接受邵氏自办刊物南国电影采访时就这样说:“我生产电影,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 ”上世纪 50 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 30 年的南洋,只身赴港,耗时 7 年建成了邵氏影城,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邵氏影城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在这个影城里,他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有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而邵氏影城的第一炮,就是邵逸夫亲自从几十部剧本中挑出来的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江山美人 。该片公映后,创
4、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因此一举站稳脚跟。之后,邵逸夫又砸下重金,先后拍摄了杨贵妃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1967 年,由张彻执导的邵氏新片独臂刀公映,刷新了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将“邵氏兄弟”和香港电影带入了新武侠时代。在那之后,邵氏出品了刺马 大醉侠 流星蝴蝶剑等一系列经典武侠电影。石川表示,所有邵氏武侠片都是对兄弟情谊和江湖义气浓墨重彩的渲染,是对忠、义、礼、信的书写和放大。正是这样一套与现代契约社会“利”字当头相抗衡的传统中国价值观,维系了当时海外华人社会基本的人伦道德与人际关系;而海外华人对邵氏武侠片的追捧,也使得这套价值观得以
5、传播和强化。1967 年,在捕捉到电影业的式微之气时,他与利孝和等人合资创办的 TVB(香港无线电视台) 开播,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 40 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1980 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正式入主 TVB,开始陆续出品一系列 TVB 电视剧。在这些剧集中,很多仍然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鹿鼎记 ,是邵氏最擅长的武侠题材,金庸从此在内地风靡。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天然的爱惜。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他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这里打造出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杜琪峰、汪明荃、赵雅
6、芝、刘嘉玲尽人皆知的“四大天王” ,也是邵逸夫钦点的人选和称号。正是在正式入主 TVB 之后,邵逸夫一方面通过不断降低制作成本而赚钱,另一方面几乎年年捐出过亿资金。邵逸夫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 100 亿港元,人们熟悉的“逸夫楼” ,遍及 31 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2008 年和 2013 年,邵逸夫向汶川和雅安地震灾区各捐款 1 亿港元。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一代宗师溘然长逝,功名起落已是历史,只有成千上万座凝结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逸夫楼,成为走过一世传奇人生的邵逸夫无言却不朽的纪念碑。( 有删改)相关链接(1)2002 年,邵逸夫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
7、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基金总额已高达 50 亿元。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 3 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奖金 100 万美元。(博文选摘 )(2)一生钟情于通过综艺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逸夫,终于完成了东方人生三段论:从富到贵再到雅先有钱,进而肩负社会责任,最后上升到拥有超越物质至上的信仰。有些人对致富目的迷惘,形成了全民性的急功近利和集体迷失,不断上演的“土豪”炫富肤浅狂欢,是这场迷失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上说,逝去的邵逸夫留下生动的镜鉴创业成功已经不易,但真正成长为财富的主人却更弥足珍贵。(石迷思邵逸夫最大的遗产)(3)邵逸夫驰骋影视圈 80 年,
8、每天只睡 5 个小时,从不言倦,就算已届百岁高龄,仍每星期返回 TVB 开例会。(查小欣 揭秘邵逸夫真实的晚年生活)1为什么说“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 (1)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2) 一辈子乡音不改,连会说上海话的电影明星都能得到他的欢心。(3)邵逸夫一生遵守 “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4)在香港影城里,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5)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将邵逸夫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地印在了大地上。2 “一代宗师”邵逸夫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请
9、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唐槐秋吴静波唐槐秋于 1898 年 10 月 14 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原名唐震球,辛亥革命那年,唐槐秋被送到日本东京。中学毕业后,正值孙中山第二次革命失败,唐槐秋立志投身革命。不过,此举遭到了父亲与祖母的强烈反对,于是,家人发来电报,谎称祖母患病,将其骗回国。回家以后,恰逢李石曾、吴稚晖等发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唐槐秋便自费到法国留学,在华尔曼航空专科学校学习航空技术。在法国,唐槐秋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欧洲不少剧团,自备大篷车,沿途搭建舞台,到小镇演出,唐槐秋由衷地希望,有一天中国也能拥有这样
10、的旅行剧团和游动表演的大篷车。因为学习航空的学生非常稀少,唐槐秋毕业回国后,立马成了“抢手货” 。然而,就在这前程似锦的关头,唐槐秋却突然放弃了触手可及的良机,走上了戏剧之路。那时候,唐槐秋正在上海,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昔日好友欧阳予倩重逢了。为尽“地主之谊” ,欧阳予倩请唐槐秋到家里吃饭。餐桌上,除了欧阳予倩的家人,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田汉,一个同样对电影和戏剧充满狂热的男人。志趣相投,自然相言甚欢。随后,唐槐秋放弃了南下广州的决定,田汉也谢绝了郭沫若邀其担任教授的盛意,两人共同在上海成立了“南国电影剧社”(“南国社”前称) 。唐槐秋的父亲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在当时,演戏者,戏子也,社会地位极其
11、低下,官宦子弟做倡优,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最初只有八名社员,由田汉主持剧务部,唐槐秋主持事务部。由于经济拮据,剧社的处境非常困难,只能靠田汉卖文、唐槐秋当物换得资金维持生计。一次,为了到杭州拍摄外景,唐槐秋不得已将父亲寄存的皮箱拿去当了数百元,父亲得知后暴跳如雷,父子关系几近断绝。后来,为了谋生,唐槐秋也曾遵父亲之命到湖北从政为官,其间当过硝磺局长、印花局长,全是肥缺。不过,八个月下来,看不惯溜须拍马,又不屑于胡乱捞钱的他却净亏了三千元。唐槐秋只好辞职重回上海,帮助已是上海艺术大学校长的田汉管理校园事务,职务是副校长。后来,两人重新办起了“南国社” 。只可惜,由于唐槐秋坚持艺术至上的立场,与田汉
12、的主张存在差异。此外,唐槐秋还认为,以业余时间追求艺术,很难得到精进。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脱离“南国社” ,开始探索话剧职业化的道路。1933 年,唐槐秋创办一个旅行剧团的梦想开启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职业话剧团中国旅行剧团成立。剧团成立了,但演出筹备并非易事,因为“中旅”并无官方或资方的资助。所幸南京陶陶戏院的经理是唐槐秋的老乡,出于乡情无条件为“中旅”提供了演出场所。演出布景也是另一友人所赠。于是,在南京陶陶剧院, “中旅”展示了其“处子秀” 梅萝香 。整部戏只有六个演员,唐槐秋偕妻子吴静、女儿唐若青悉数亮相,唐家人竟占据了演员总数的一半,因此, “中旅”又被称为“唐家班” 。凭借首演之功, “
13、中旅”逐渐有了名气,团员也增至十五人,个个仍然身兼多职,唐槐秋本人也是又当导演又当演员,成绩喜人。不久,唐槐秋看到了曹禺所著雷雨 ,发现了其中的艺术价值,便希望将它搬上舞台,于是致信曹禺,希望获得首演权。此时的“中旅”声名渐响,曹禺同意了,并到北平与唐槐秋就演出问题进行交流。然而,就在话剧排练成熟之际,北平当局却以“乱伦、有伤风化”的罪名加以禁演。唐槐秋几次申请均遭驳回。不过,大家并未放弃,全体团员每天就着酱菜喝两顿稀饭,却依然乐观地等待时机。果然,不久便传来天津一个学生剧团演出雷雨的消息,唐槐秋与曹禺大喜,相约观赏。确定天津不禁此剧后, “中旅”立马转战天津,并且一炮而红。从此, 雷雨成为“
14、中旅”的代表作品, “中旅”的表演也借此再展雄风,场场爆满,开始有了不小的盈利。所有演员不仅分得不少奖金,并且在出门时总是被市民认出,要求签名。唐槐秋戏剧职业化的梦想终于露出了曙光。(有删改)相关链接(1)当时,中国人民正遭受着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无穷苦难,话剧作为西洋艺术被介绍到中国来,能够欣赏的观众并不多。 “中旅剧团”努力支撑了 14 年,闯出了一条路,扩大了话剧的影响,推动了话剧的职业化。(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2)1936 年,唐槐秋率领中国旅行剧团回到上海,创造了“话剧卖座之盛超过电影”的记录。1937 年抗战爆发,唐槐秋率“中旅”在武汉、香港演出救亡戏剧。1945 年 9
15、月,他满怀振兴“中旅”的希望,奔向南京,但拒绝官方津贴。1947 年初, “中旅”被迫解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槐秋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担任京剧导演,1954 年 4 月 25 日逝世。(选自戏剧人物)3唐槐秋成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加以探究。答: 答案 (示例)(1)发现并坚持自己的兴趣。在法国留学时,唐槐秋看到欧洲有流动的剧团,希望中国也拥有这样的剧团,回国后放弃大好前程,走上戏剧之路。(2)与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唐槐秋与田汉一见如故,在共同的兴趣下成立“南国电影剧社” 。(3)敢于面对任何困难。 “南国社”的处境十分困难,唐槐秋典当物品换得资金维持
16、剧社的运行;“中旅剧团”刚成立时,没有资助,演出场所、布景等都是别人无偿提供,但唐槐秋敢于白手起家,勇敢去做。(4)善于发现,等待机会。唐槐秋发现雷雨的艺术价值,就致信曹禺希望获得首演权,在当局禁演的情况下等待时机,最终使得“中旅剧团”一炮而红。问题反思围绕传主,常见的探究点有哪些?如何根据这些探究点进行探究呢?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题目 “一代宗师”邵逸夫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原文见 “自我诊断”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3 分该答案属典型的抄录式,不知把抄录来的信息整合(如 点) ,抄录时又丢三落四(如第点) 。新课标卷不少探究题是以信息
17、筛选整合为基础的,但必须概括提炼才行。剖析现场失分答案6 分该答案概括成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文本材料分析,较好,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点仍需合并,因为文中有这方面合并后的信息要点;二是遗漏要点,如“相关链接”中的信息被遗漏了。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解读现场满分答案满分8 分该答案筛选出的事例全面,尤其是有“点”有“面”的答题法较好,先列出“面”(如影视方面),再列出具体的“点” , “点” “面”结合,回答问题准确、全面,有列举有提炼。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 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登上娱乐圈的巅峰。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明星。历年的捐助总
18、计超过 100 亿港元,捐建的“逸夫楼”遍及中国 31 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捐资 50 亿元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评分建议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人物传记中的探究题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文本材料,尤其扣住传主筛选信息。新课标卷中不少探究题,尤其是近两年中的探究题,实际上都可转换为对相关信息的全面筛选、整体概括,故考生特别要关注文本信息,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根据。2分条列举,全面概括总结。对探究题的解答,要注重分条列举,因为分条列举一方面使答案条理清晰、要点全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考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3
19、明确要求,把握答案结构。不同的问题,答案的结构往往是不同的。比如直接探究题,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相关的依据,然后对信息进行筛选、概括;观点题,要先亮明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联系实际题,要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然后联系目前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近两年新课标卷探究题有了变化。过去探究题要求考生就某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究,现在多要求考生就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因此,要防止“角度”单一,不能全面概括的答题误区。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逆境中的华罗庚从建国之初,华罗庚教授就一直担任着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为数学研究所的发展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学研究所取得的每一
20、项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重大成果,都与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 “文革”中,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 ,并且他还有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 ”。而他的无稽之谈,竟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革委会”的大力支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逆境中的华先生,不顾安危,坚持真理,运用他那杰出的数学能力和自己独创的方法,以科学而严格的逻辑推理,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华先生异常坚定地说:“爱因斯坦批不得!”他或许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袁传宽是个自学数学的高中毕业生,华先生头一次见他
21、,出了一道题:能否在任何的平面凸域中找到一个点,使得通过该点的任何直线划分凸域成面积之比介于 45 与 54 之间的两部分?袁传宽经过数天苦干,终于解决了华先生的问题,先生有些意外:“你找到的点与我不同,我想到的是凸域的重心 ,但你找到的点比重心更好,因为它保证了至少有通过它的三条直线都是均分凸域的。 ”华先生很谨慎,又找出几本有关“凸体几何学”方面的英文、德文书籍查阅,然后说:“你证明了一条新的定理,我看就叫作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吧!”华先生自己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他也经常谆谆教诲与指点学生:不论是纯粹数学,抑或应用数学,首先必须鉴别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数学,是值得下功夫研究
22、的方向。他常说:“新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有更普遍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数学引向深入发展。 ”先生不仅重视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归纳与提炼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他指导、教授青年学习数学的方法也独特,常常是从引导他们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年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能。他给青年学生们提出过的思考问题太多了,通俗而深刻,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数学的大道理,一套数学的方法,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诸如:每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的还原周期,发射火箭点的计算,韩信暗点兵问题,圆周率的近似逼近,古代堆垛术问题,蜂房形状结构的数学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显现着这位天才大
23、数学家的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与众不同。“文革”中,他身处逆境,虽无力拨乱反正,但仍然谆谆教导青年学者“数论”如何重要,使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华先生对否定“数论”十分不以为然,他说:“数论虽然是很抽象的理论,可它非常有用。能不能把它派上用场,那要看自家的道行。自家没有本事,反怪罪数论 ,滑稽!”华先生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曾经成功地运用“数论”方法破译日军密码。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署长请先生帮忙破译日军密码。先生说:“需要给我几份你们近日截获的密码原文。 ”看过截获的日军密文,先生以他那过人的智慧、对“数论”的精通、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密码原理
24、的洞察力,极快地发现了日军密码的秘密: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函数”!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日军密码被先生成功破译。先生给学生袁传宽讲的破译敌军密码的故事,立即激发了袁传宽对“密码学”的兴趣并潜心研究。197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电机工程学的学者迪费和海尔曼联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 ,把“密码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建立的新方法所依赖的理论还是“数论” ,华先生的先知先觉能不令人惊叹?20 世纪 90 年代,袁传宽在美国参与了大学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课题,袁传宽运用近代的“密码学”的理论,研究开
25、发实用技术,颇有成绩,研究成果获得了三项美国专利。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天才与大师在前面开山辟路,开拓奠基,引领潮流,世代传递。正如先生曾经说的:“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摘编自袁传宽逆境中的华罗庚 )文末作者说“科学依靠薪火相传” ,华罗庚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是怎样传承科学薪火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 答案 (1)担任数学研究所的所长,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学研究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果,都与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2)对袁传宽取得的成绩,华罗庚给予充分认可,并将袁传宽的研究成果命名为“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 。(3) 指导、教授青年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独特,引导他们从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年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能。(4)谆谆教导青年学者“数论”的重要性,用故事激发青年学者对 “密码学”的兴趣,使青年学者取得巨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