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二,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 分类: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特性:,一,二,(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在地下平均 33千米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一,二,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波速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图中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链接生活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请你分析并指出这种比喻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提示 合理:用“半熟的鸡
2、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不合理:半熟的鸡蛋,蛋黄是内液外固或整个蛋黄都是液态,与内核是固态不相符。 3.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一,二,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大气圈 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3.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4.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
3、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探究一,探究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主题活动 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无门”,探索地球内部圈层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车载电脑利用大数据分析各地层的物质组成。 结合材料探究: (1)仪器记录的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2)在地幔部分发现有一个呈熔融状态的层次叫软流层。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顶部,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探究一,探究二,提示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由
4、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纲要图示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探究一,探究二,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表格归纳,探究一,探究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的判读技巧,探究一,探究二,可提取的信息种类:地震波的类型;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1)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判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固、液、气三态中都可传播。 (2)莫霍界面的
5、判断。在地下(陆地部分)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大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3)古登堡界面的判断。在地下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减小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即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5)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状态的判断。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判断出物质的状态。,探究一,探究二,典例剖析 【例题1】 北京时间2017年12月13日5时41分在伊朗(30.8N, 57.25E)发生里氏6.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
6、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内核 B. 下地幔 C. 外核 D. 岩石圈 (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为莫霍界面 B. 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C.丁为古登堡界面 D. 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探究一,探究二,解析 第(1)题,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此次震源在地表以下10千米,所以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第(2)题,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和
7、液态;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图中甲波为纵波,乙波为横波。 答案 (1)D (2)B,探究一,探究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主题活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外部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外部圈层。,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上图中分别代表哪个外部圈层? (2)连接地球内部圈层和外层结构的圈层是哪个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是哪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提示 (1)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岩石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地球的外
8、部圈层的特点比较,探究一,探究二,生物圈作为地球的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 生物圈的特殊性是与其他外部圈层相比较而言的,主要表现在:生物圈有生命存在,其他的圈层是无机环境;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明确的界线;生物圈不仅包括全部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探究一,探究二,典例剖析 【例题2】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
9、圈 (2)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 B. C. D.,探究一,探究二,解析 结合图示A、B、C及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 (1)D (2)D,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B.温度变化 C.内部压力变化 D.物质组成 解析 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可以给地球内部
10、分层。 答案 A,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第23题。,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B. 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且速度较慢 C.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先受到P波的影响,再受到S波的影响 D.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 B.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壳 C.岩石圈指的是面以上的部分 D.面以下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解析 第2题,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
11、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当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海洋中的人们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第3题,图中为莫霍界面,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为古登堡界面,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答案 2.D 3.D,4.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幔,地幔包括软流层。 答案 D,5.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圈层厚度均匀 B.B圈层的主体是冰川 C.C圈层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D.D圈层主要成分为氧和硅 解析 A圈层为岩石圈,厚度不均匀;B圈层是水圈,主体为海洋;C圈层为生物圈,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D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