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 9: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1 (15 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网络文学的诞生,加速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晋升为作家的路途大为缩短。过去的文学爱好者,须长期被文学期刊“折磨” ,经历多次退稿和修改,才逐渐由学习写短中篇发展为写长篇。今日青年写手,将编辑抛在一旁,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而只是写作定位不同。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是一种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传统文学则带有专业化的倾向。文学和哲学、科学及其他学术、艺术门类相似,既有专业性的一面,也有普及性的一面,专业性与普及
2、性彼此渗透和转化。专业性内容可能是普及和通俗的,普及性内容也须以一定的专业性为基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但传统文学把专业评价放在首位,可以越过读者强化其专业性,网络文学则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容忍为后者牺牲前者。仅就小说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言,今日纯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已有长足发展,其中讲究甚多,能够做出专业分析,也值得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鉴赏。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却未必看出其中好处,或许还觉得“绕来绕去”过于啰嗦。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众读者更喜欢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叙述,希望更快地进入情节和悬念。于是,网络方式适逢其时。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跳过期刊的训练,不拘
3、一格,形成新的写作范式。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但是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在“怎样写”上,两种文学泾渭分明。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艺术贵在创造,须不断变化审美方式和感受内容,更新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是文学专业性的根本要求,也是传统文学承担的重要职责。传统文学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引导和提高读者的欣赏趣味,培育新的读者群,也会带动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肯定网络文学的意义及发展前景。网络文学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和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此外,传统文学也大有必要借鉴网络经验,利用
4、现代媒介扩大受众。事实上,已经有传统作家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尝试“广场写作” ,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网络文学为赢得读者所采纳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为传统作家所研究。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的才华,需要极大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无可否认,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比传统文学作者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这些优势是传统文学难以获得的。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但网络文学也
5、是文学,同样受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它更需要向传统文学借鉴,寻求不断提升自身的途径,才能走得更远,其发展前景也有赖于此。【小题 1】与“网络文学”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A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它是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不像传统文学带有专业性。B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C因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创作,所以很难打造精品,当然也未必依靠相当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情境。D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小题
6、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第段通过比较的方式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对文学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成为作家路途的缩短及其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B第段重点分析了在“怎样写”的问题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倾向,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C第段,作者明确阐述了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两种文学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D第段分别写出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强调只有突破艺术规律制约,网络文学才能享受豁免权,走得更远。【小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今日青年写手出手便是长篇,在
7、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这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B作为新的写作范式,由于网络文本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因此这种创作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C网络文学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和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的青睐。D如果传统作家能够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那么将会赢得更多读者。【答案】【小题 1】B【小题 2】D【小题 3】C【解析】【小题 1】试题分析:A原文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 ,选项曲解文意。C原文“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才华,需要极大地凭借想象
8、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 ”选项强加因果。D原文是“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 ,选项变成“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 ,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小题 2】试题分析:D选项“只有突破艺术规律制约”错,原文“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同样受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 。选项肯否不当。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3】试题分析:A原文“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 ,选项无中生有。B原文“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但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 ”选项
9、强加因果。D原文“事实上,已经有” 。选项变“已然”为“未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 (15 届安徽明光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 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宋志明“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 。 “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 。 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这里, “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关于“立” ,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 ,就是确立人生的
10、价值取向。关于“命” ,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这里所说的“命” ,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 、 “身” 、 “立” 、 “命” ,但这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作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
11、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的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 ,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 ,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的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 ,就是“人为贵” 。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 ,就是主张追求理想的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
12、 ,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作了新的阐发。C安身立命之道经过不断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
13、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小题 2】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有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教的精神方式。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治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的,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的。【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14、)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而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人性善” ;“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C和论语对“安” 、 “身” 、 “立” 、 “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D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答案】【小题 1】B【小题 2】C【小题 3】A【解析】【小题 1】试题分析:A 项,关于“身”的论述是曾子的观点。C 项“改造”于文无据
15、;“核心学说”也无从谈起。D项,原文说的是“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小题 2】试题分析:C“基督教、佛教” “无法成为治国工具”于文无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3】试题分析:A 基督教、佛教的超越是依靠外在力量的超越,而不是“自我超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15 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期初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回答问题。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
16、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 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 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 “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 ,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
17、“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 (号) ,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孔子、有子、曾
18、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 。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
19、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 。 “天下变道亦不变” ,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小题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 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 论语作为传闻记录,意义常不太明白,因为受到简和帛的限制及口头语的省略。C、汉代后鲁论 齐论编订成书,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D、有了科举考试后, 论语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只有读书
20、人最熟悉它、认可它。【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孔子等依据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符号系统,对每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正名”就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B、 论语没远离普通老百姓,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孔圣人的话。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 C、 论语提倡的“守孝”成为礼俗。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这理论解释出自孔门。D、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 论语有雅俗共赏的一面。【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 分)A、 论语中对人的不同
21、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B、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C、 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称“子”的人没有被轻视。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就可以称之为“道” 。【答案】【小题 1】D【小题 2】D【小题 3】B【解析】【小题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用“只有”的表述有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2、。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 “论语有雅俗共赏的一面”的表述不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 “家族容灭一体”不是孔子的发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4(15 届广东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论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价值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
23、中,但是面对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因为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修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精神,火热的创作激情,独特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燃烧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的不朽来自于他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早在 18 世纪,
2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自然观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梵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虔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苦楚的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他通过绘画艺术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其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我甚至奢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一
25、直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本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将这些自然物描述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一生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确实是值得的。”因为反映自然之美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精神极度亢奋的状态来进行他的艺术创造,正因为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打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退色。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也曾震撼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他更多的是吸取其创
26、作精华,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梵高绝不墨守成规地照搬传统和如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图式。他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人生和人文情怀,震撼着后来的每一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们。他的艺术作品在他去世近 100 年后成为了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并由此带来的无穷的艺术价值。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
27、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他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节选自周旭论梵高艺术创作的人文情怀及艺术价值)【小题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A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让我们相信梵高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B正是因为梵高具有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所以成就了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C因为梵高具有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并执著以此来反映自然之美,所以他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呈现出自然的“生气与真诚”
28、。D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客观存在,它是梵高以其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的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E梵高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更善于吸取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创作精华。【小题 2】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观点的一项是(3 分)A梵高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样式。B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C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
29、眼前之物”。D他的艺术作品以天价竞购,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小题 3】文中说“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如何理解“人化自然” ?(4 分)【小题 4】纵观全文,为什么说“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4 分)【答案】【小题 1】B E【小题 2】B【小题 3】“人化自然” 的思想基础是卢梭“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梵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虔诚地走进自然,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
30、。(4 分,一点 2 分)【小题 4】暗示了梵高绘画在当时社会的境遇,呼应了“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这一判断;揭示梵高绘画艺术对未来的影响:一是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二是梵高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4 分,一点 2 分)【解析】【小题 1】试题分析:B 项,把或然判断转换成了必然判断。E 项,弄反了分句递进的层次。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2】试题分析:B 讲的是梵高的艺术影响力,并非题干所要求的“论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31、 3】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小题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5 (15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32、华教与中国传统信仰郭沂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为宗教,故其终极价值是宗教性的和非理性的,如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文明中的伊斯兰教等;而中国人的信仰则宗教、人文并行,故其终极价值为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非理性与理性齐驱,而尤以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为主。我归之于五个部分:华教、儒家、道家、佛教和文学艺术,其中华教和佛教属宗教信仰,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属人文信仰。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何谓华教?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宗教。它不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而且一直高居国教的地位,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宗教情怀的正宗大教。如果说道教和佛教是一种团
33、体性宗教,只为部分中国人所信仰,那么这种宗教则是一种全民宗教,为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成员所信仰。因此,我依照犹太教、印度教等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先例,称之为“华教” 。华教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上天崇拜。 “天”不仅是自然之天、宗教之天,也是义理之天。它是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第二,祖先崇拜、民族始祖崇拜与圣贤崇拜。祖先是我们生命所由来。民族始祖崇拜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民族祖先就像家族祖先保佑其家族成员一样会保佑民族。圣贤崇拜的对象是往圣先贤。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祖先,故圣贤崇拜仍可看作祖先崇拜的进一步衍化。第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这些都可归为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作为民族祖
34、先的动物和植物,而社稷崇拜的对象则为土神和谷神。至于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都可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基础,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第四,巫术、卜筮和方术。第五,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第六,经典。华教的经典为孔子编订的六经。 庄子天下曾说古之道术“在于诗 书 礼 乐者” 。这里的“古之道术”实际上就是中国原生态的宗教母体。从天下的描述看,六经为华教之载体。第七,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这是上述种种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华教的至上神是天,而只有皇帝才可称为“天子” ,有权力祭祀上天,所以皇帝不但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权威。在
35、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教又衍化出许多自成一体的宗教形式。可以说,中国本土宗教多与华教存在血缘关系,属华教支裔,应归为华教家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儒教和道教,但更多地被当今学者称为“民间宗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儒教”这个概念。 “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概念并行不悖, “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 ,因为儒教和儒学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即儒学是一种学术体系,而儒教是一种宗教。就像佛教有庙宇、道教有道观一样,儒教也有宗教场所孔庙(文庙) 。儒教和道教一方面孕育于华教,另一方面又分别是儒学和道家的宗教化,所以有两个源头。因此,既可以归之于华教系统,又可以归之于儒家或道家系统
36、。儒、释、道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华教、儒家、道家和佛教所浸润,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仰系统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去拜神,但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却去读庄子 、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和欣赏书画、古玩等艺术品,从中获得精神寄托,这样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到信仰里边了。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相辅相成。一方面二者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中国的宗教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是一种宗教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分别成为不同人群的主要信仰形式。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社会上层多倾向于人文信仰,而以百姓为主体的社会下层更青睐宗教信仰。【小题 1】下列关于“华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 (5 分)A、华教即中华民族的宗教,如同印度教、犹太教一样以民族命名,是与其他民族宗教并列的主体宗教。B、华教、道教、佛教为几乎所有中国人所信仰,是一直高居于国教地位的全民族性的宗教体系。C、华教中的自然神灵崇拜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祖先崇拜衍化出圣贤崇拜、民族始祖崇拜。D、华教以天为至上神,以孔子编订的六经为载体,以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等为表现形式。E、华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人文信仰,两种信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