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下达标练(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解析:选 B。材料中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故 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故 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 C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故 D
2、项错误。2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做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解析:选 B。 材料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推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说明铁器的使用,推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 B项正确;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材料没
3、有反映铁农具推广,故 D项错误。3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初 期 对 地 方 行 政 设 置 做 出 重 大 调 整 强 化 重 农 抑 商 政 策 中 国 丝 绸 远 销 亚 洲 、 欧 洲 开 始 用 煤 做 燃 料 冶 铁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解析:选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地方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根据
4、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 A项正确, B、C、D 三项错误。24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 GDP比重平均为 88% ,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 20%; 政府税收占 GDP 比重为 3% 9% ,平均为 5%。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 )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 B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 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解析:选 A。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 GDP比重较高,故 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故 B项错误;古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 D项错误。
5、5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频率 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8.9次/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解析:选 C。材料反映的是明清自然灾害次数比前朝多,但不能体现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低,故 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灾害地点在南方还是北方,故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故 B项错误;从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次数和频率远超前朝,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
6、产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故 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故 D项错误。6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选 A。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 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 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
7、于古代妇女的地位的信息,故 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3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 D项错误。7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455%,以北占到 5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591%,以北则为 409%。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 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解析:选 C。 “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可知主要是反映全国经济情况的描述,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 A项错误;从户口的数量来看,虽然有变化,但不
8、足以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 B项错误;通过唐宋南北户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的户口增加,而北方相对减少,南北经济的结构有所变动,故 C项正确;材料仅有户口数量,没有土地占有量的统计,故无法确定人地矛盾的情况,故 D项错误。8下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唐 五代十国 宋 元 明 清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地理分布情况 府数比例府数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比例府数比例 府数比例北 7 70% 8 44.44% 29 43.29% 13 35.14% 33 20.50% 84 37.84%南 3 30% 10 55.56% 38 56.71% 24 64
9、.86% 128 79.50% 138 62.16%A政治中心南移 B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C经济重心转移 D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解析:选 C。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中心南移,并且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A项错误;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在一定时期会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 B项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相应在政治上的表现则为南方的行政区划不断增多,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故 D项错误。9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 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 )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
10、一4C动摇了农本观念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 B。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实际上是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法律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故 A项错误;这种规定促进了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故 B项正确;农本思想贯穿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关于手工产品规范的法律与农本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工律规定旨在统一规范,并无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之意,故 D项错误。10 “庖丁解牛,技进乎道”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精雕细琢” ;“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 B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11、解析:选 C。材料中成语词组反映的是对工作的态度要精益求精,与语言文化无关,故 A项错误;农业文明精神与材料成语词组不符,故 B项错误;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也要求要认真精益求精,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故 C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求“理”的途径,故 D项错误。11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12、(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解析:选 A。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 ,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 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并没有体现十分广泛,故 D项错误。12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 )A地域性商帮的崛起 B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和专业市镇的兴起5解析:选 D。地域性商帮出现于明
13、清时期,不是宋代,故 A项错误;B 项与材料“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无关,故 B项错误;C 项与材料“并(太原)刀如水”不符,故 C项错误;材料“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和专业市镇的兴起,故 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13 题 25分,14 题 12分,共 37分)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
14、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 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
15、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10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根据材料一“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因此得到广
16、泛传播”得出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得出: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得出:人地矛盾突出;“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得出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根据“自海外传入中国”得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以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根据材料二:“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得出因为中国人口在6成倍增长 (2)根据材料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明清时
17、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得出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二“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径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得出: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
18、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14(12 分)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汉代灌区分布示意图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地区时间工程类别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灌溉 98 29 23 938解析:本小问说明,需要研究材料图表,选取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汉代图和唐代表
19、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其次,据材料汉代图可知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材料唐代表格可知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再次,根据唐代7表格可知,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