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367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2014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导学案一、考纲在线考试说明与本考点有关的要求是:阅读鉴赏散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能力层级分为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二、命题分析1江苏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除 2012 年、2011 年选取了小说外,其他年份都选取了散文作为考查对象。虽然散文与小说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考试大纲要求的能力也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考查中,命题的角度还是有所不同的。2对于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2、其着力点往往放在含义、作用的分析以及归纳概括上。如 2010 年江西卷第 16 题、18 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用),第 17 题考查的是对感情脉络的归纳概括。2012 年山东卷第 19 题考查的是叙述方式及作用,第 20 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的含意(包含作用),第 21 题考查的是分析语言特色。2012 年安徽卷第 12 题考查的是对感情脉络的归纳概括。2012 年北京卷第 17 题考查的是概括归纳的能力,第 18 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可见,这类题目是散文类阅读考查的重点。散文阅读(一) 分析结构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

3、句段往往是体现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高考考查结构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点一 结构作用常见的设问形式:1这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说说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3句单独成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小说的结尾(开头)有什么作用?看清位置,分析作用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

4、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如例一“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就具有过渡作用。3段尾句作用可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1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如 2011 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的第一段。(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

5、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2末段的作用(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中间段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

6、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那么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考点二 概括思路“作品结构”是写作思路的外在体现。作者表达思想,要遵循一定的条理(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关联等。这种对作品的整体规划,就是思路。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结构,即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分析作品结构(思路)”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近几年考查的重点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

7、、各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作品结构的考查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另外,散文的线索是散文的骨架,因而,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整体思路类结构考查题命题的重点。照应类结构题指的是考查照应的题目,过渡类结构题往往考查过渡段的作用。常见的设问形式: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思路的?3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5文章主要写了、,它们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6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两大路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

8、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有以下两大路径:一、明确线索,把握思路捕捉关键词句是我们分析结构进而理清作者思路的重要途径。阅读时,要深度沉浸到文本之中,敏锐捕捉其中的关键词句。仔细琢磨这些关键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我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

9、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答:_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题干已经提示,本文的线索是雾。解答时要紧扣线索,圈画出能表明作者对雾的感情(感悟)变化的关键词句,再稍加转换整合,不难拟写出正确答案: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

10、加德满都的雾景。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二、分析层次,把握思路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描写对象的特点、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从而透视文章的结构层次,洞悉文章的思路。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层次有两个要求: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层次是着眼于内容划分的,因此,分析层次的依据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准确概括。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

11、对各句内容的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段内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段的类型不同,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还要注意句子之间意义衔接转换的语言标志。全文的层次分析和段内层次分析的原理、步骤是相同的。如: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甥女跟我讲,这

12、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路是_分析: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为总领句,(b)(c)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来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因此其思路可以表述为: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

13、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散文阅读(二) 内容要点概括 内容要点概括题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它又可分为整体归纳(针对全文)和局部归纳(针对段落),涵盖主题概括、层意概括、情感概括、原因概括等。其中,情感概括、原因概括等带有鲜明的指向性。考点一 概括主题情感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高考命题,或考查透过语句、段落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感情态度(这种综合考查形式在历年高考中都比较常见),或直接考查对全文的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概括。常见的设问形式:1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2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这篇散文的主题是

14、什么?结合全文分析。概括作品主题(情感)“五步走”概括作品的主题与情感,属于对文章总体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情感往往蕴涵在主题当中,因此只要明确了作品的主题,情感也就把握住了。一、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1散文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到散文的“心灵”中心。2散文的开头:在中国传统文章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3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 。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

15、示主旨的。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地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外,对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二、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区别对待。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它常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处在文中。三、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写了些什么,即这一个段落的段意。然后运用合并的方法直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四、关注散文的写

16、作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其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五、注意答题模式主题概括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本文通过(的叙述),表现了(的形象),抒发了(的情感)。考点二 指向性概括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指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核心意思归并梳理,概括成简明扼要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指全文的,也可以指局部的。在很多情况下,归纳概括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往往要求考生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答题。常见的设问形式:1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赞成、反对)?2结合全文,分析的因素(原因)有

17、哪些?3 “”包含了哪几层内涵?4 “”理由有哪些?5 “”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三大方针一、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总结性中心句;段中过渡性中心句;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如: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

18、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答:_分析:之所以会狂喜,来源于前文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以上两段中“我恍惚回到梦境” “我在深深的陇山沙漠梦”等句为中心句。因此答案为: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二、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如: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

19、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它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顶的每个缝隙,每尺脊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洞,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本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答:_分析:文段从三个角度写张家界的山水,这就要求把写山水的语句划分为“山” “峰巅”“曲壑蟠洞”三个层次,划分时可借关键词的提示,如“别处的山” “别处的峰” “曲壑

20、蟠洞”等。概括时再看看三个角度分别写了什么。因此答案为:山峰的形态;峰顶的松柏;山壑山洞的气象。三、提取信息,重新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如: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 “柳絮因风起” ,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

21、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答:_分析:本题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通读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因此答案为: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 ,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二)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1抽取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相关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具有提示性、归结性、概括性的词

22、句。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中具有概括性、归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第四步,条分缕析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词语往往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运用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

23、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 ,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 “乡村” ,像一个孩

24、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冯杰乡村的瓦)答题步骤及解析: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由文意可知,段是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到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受。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中概括性、归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段中“神韵与魅力” ,段中的“对称之美” “集体主义” “团结” ,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第四步,条分缕

25、析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2提炼提炼法是对文章或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了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的方法。怎么提炼?首先,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言语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意义, “柳”隐含的可能是离别之义,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而且柳

26、丝缕缕,如情思绵绵,依依不舍。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运用示例(象与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27、,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史铁生我与地坛)答题步骤及解析:第一步,回到原文,段末“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中寻找。第二步,细读语段,我们发现从“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接的词语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进行提

28、炼。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这里的“象”有“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 ,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准确作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散文阅读(三) 理解语句含义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在散文类文本考查中体现为对词语含义以及句子含意的理解。从近几年考查的情况来看,理解词语的含义出现得较少,理解句子的含意则成为一个命题的重点。如 2012 年大纲全

29、国卷、山东卷、安徽卷、重庆卷、湖南卷均考查了对句子含意的理解,仅有四川卷考查了理解词语的含义。但是词语的含义理解与句子的含意理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词语要结合句意,理解句子也要抓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因此,理解词语的含义仍然与理解句子的含意一样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考点一 理解词语含义所谓“重点词语” ,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 ,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散文阅读中需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它们,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

30、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如 2012 年四川卷对“柴禾”含义的理解,2011 年湖南卷对“大鹏”形象的理解。2表达功能特别强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如 2011 年湖北卷考查对形容“赵树理”外貌的词语的理解。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假如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如2011 年四川卷考查对“尽情地唱过”中“唱过”的理解。常见的设问形式:1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含义?2应如何理解这个词语?3请概括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词语)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