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342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复习方略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日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 ,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 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 涑水乡人,世称

2、“涑水先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答: 答案 一是伤春之情。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二是忧国之情。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 “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 “匆匆”而去, “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

3、势衰弱的伤痛。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诗

4、人以“濂溪老” “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上句“无赋” ,用得果断!下句“且排” ,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彻底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精准审题(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2请简要分析诗词(或第句,第 联,上片或下片) 的情感内涵。3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

5、程。(二)审题要点1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 )还是全诗的。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2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 “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规范答题1情感概括题: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 产生的感情基调。特别注意 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2情感分析题,有两种模式: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所谓“分析” ,就是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答题示例(2014四川)阅读下面

6、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 注 ,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赏析 此诗所写是秋季,暮色夕阳时分。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 ,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写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颔联中“常” “偏”二字用得很妙。 “常”强调时

7、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了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一、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 。镜湖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上阕最后

8、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考生答案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问题诊断 大而化之,缺乏精准把握。剖析矫正该答案答得似是而非,或者只能答出表面的情感:怀才不遇。而对“独去作江边渔父”一句未作深入细微的分析。 “作江边渔父”是什么生活?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持什么态度?如果这样多思想一下,则答案就会准确全面多了。满分答案答案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赏析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词中“雕鞍驰射” “ 洲烟雨” ,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 “独去” “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

9、,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横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 ,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 ”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 ,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 ,将此词选入别调集 ,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 ”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 ,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

10、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 ,是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 “怨”“恨” “忧” “凄” “苦” “喜” “乐” “泪” “闲” “怜” “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 ,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 、首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 “景语”中。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 ,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

11、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惟” “空” “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 “真性”显露无遗。1(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答: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答: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答: 答案 愁 独 冷、凉(暗含冷寂) 孤、独(暗含孤傲)(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

12、蕴含的感情。(2007江苏)鹧鸪天送 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答: 来源:gkstk.Com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埋” ,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赏析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

13、,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通称阳关三叠 ,又名渭城曲 。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 泪未干” ,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 ”“功名” ,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 ”视功名为“馀事” ,或者说“志不在功名”者,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爱国与功名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

14、 “达” ,才能“兼善天下” 。所以视功名为馀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 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使人悲哀,只有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还是“合” ,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宋方回蕨拳 注 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注 蕨拳:指蕨

15、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答: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诗人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桃花” ,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来源 :gkstk.Com赏析 首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三、四两句言浅意深,写诗人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江 村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

16、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答: 答案 “但有” ,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 ,是“再” “复” “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赏析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颔联、颈联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 ,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在诗人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

17、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也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但骨子里隐含着许多悲苦之情。曰“但有” ,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尾联两句,与其说是幸词,毋宁说是苦情。颔联、颈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 ,收煞了一篇主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李

18、好古 注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注 李好古:南宋词人。“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 作者说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赏析 这首词首句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大概属于催春来。 “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 。 “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

19、有题怀故居 ,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漂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内容做好了铺垫。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 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些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

20、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作者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东风”吹去“胡尘” ,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二、如何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题型一:把握景中情方法点拨会从诗歌描

21、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

22、题。春 草杨 基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答案 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 、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 “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南京时所写。看到融融的春色,激起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沉思,又寓情于景,了无痕迹。“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

23、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 “更行更远还生” 。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

24、烟消云散。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卢 挚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 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 注 。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注 凉州:即凉州曲。本为唐天宝年间乐曲。曲子前三句和后三句都在写景,但表达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答: 答案 前三句写良辰美景中作者的喜悦之情,后三句写相逢不久后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赏析 此曲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 “月满西楼”中的“满”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表现了作者在这良宵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按锦瑟”与首句“江城歌吹风流”相照应。结尾句写相逢不久又要分

25、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纵观全曲,以景语起,以景语作结,在欢乐明快中又露出淡淡的伤感,显得含蓄有度。题型二:把握物中情方法点拨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演练体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梅花蒲宗孟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答

26、案 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来源:gkstk.Com赏析 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首句点出了梅花生长的时令和环境,为描写梅花凌寒独自盛开做铺垫。由于梅花素淡、月色皎洁,梅花与月色融为一体,因而初看感觉不到梅花的存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答: 答案 天色渐晚,主

27、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赏析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之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 “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 “蝴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28、。下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 ,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题型三:把握典中情方法点拨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主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次要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