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决胜2106年语文高考之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 第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3108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胜2106年语文高考之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 第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决胜2106年语文高考之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 第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决胜2106年语文高考之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 第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决胜2106年语文高考之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 第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决胜2106年语文高考之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 第3期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6 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上第四次考试)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唐多令【宋】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1)“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5 分)(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 分)【答案】(1)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1 分)衰败的

2、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要有对诗句的具体解析2 分)。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 或 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1 分),为下文词人重游南楼过程中的伤感、悲凉的心理做铺垫(1 分)。(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给 2 分)(下面要具体说明虚实各是什么,或者什么和什么对比)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2 分),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2 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

3、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考生在回答概括描绘的情景和分析句子作用的题目要注意答题步骤。第一要从诗句中找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概括分析景物的特征时要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再找出相应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第二要明确该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是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分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一句的景象,句中的景有芦叶、汀洲、寒沙、浅流,叶落象征衰败、荒凉;汀洲,水中小洲,视野较为开阔,反衬诗人孤单

4、寂寞;寒沙浅流给人凄清寒冷之感。描写了一幅萧瑟、寥落、凄寒的江边秋景图。该句位于句首,为全诗奠定了凄怆、悲凉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词人重游就地抒发伤感、悲凉之情做了铺垫。【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考生在分析艺术手法时,首先要对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了然于胸,准确判断。它包括的范围较广,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问、设问),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描写: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

5、等)都囊括其中。其次,要洞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歌鉴赏题不单要判断出手法,更重要的是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它在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营造意境、表达主旨上的作用。第九题问的是“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这便要求考生抓住“主要”二字,通观全词,那么文中的反问这一修辞就可以排除,因为它只是这个句子使用的手法。结合诗词分析,该词将眼前之景与二十年前的故事交替,虚实结合,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同时也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与二十年前的景色和心情进行了对比,曲

6、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赏析】翻译: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

7、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张元幹

8、,宋代爱国词人(1)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5 分)(2)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6 分)【答案】(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1 分),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1 分),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1 分)。“迷”字描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1 分),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1 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1 分)。(2)化用祖逖的典故,(1 分)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1 分)寓情于景(融情与景或情景交融)(1 分),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的表

9、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1 分),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1 分)。【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描述所写之景。“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

10、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多为动词、形容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湿”,是写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写出环境的潮湿阴冷;而“迷”字,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写出了内心的迷茫。答题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2)【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

11、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抒情手法,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这就提示一般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

12、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5(2016 届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 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1)本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5 分)(1)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6 分)【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

13、”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从诗歌中的“落魄”“独立”“晚风”“书斋”“啸”等关键的词语入手进行总结,得出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人形象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言行举动的直接描写和所处的环境的见解描写的角度进行总结。此题诗人的言行有“落魄”“独立”“啸”,间接的环境有“晚风”

14、“书斋”。【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内涵的题目,分析时首先明确表层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其比喻义或象征义,在分析象征义的时候注意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如此题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表层)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深层)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寄寓的情感)6(2016 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

15、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全词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 分)(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 分)【答案】(1)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 分)。词人上阙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1 分)。下阙描写了此时 “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1 分)。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1 分)(答“虚实结合”也可,但总分不超过 5 分)(2)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1 分),而今失落苦闷沉痛(1 分)的爱国词人形象(1 分)。“壮

16、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1 分);“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1 分)。“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1 分)。(形象分析 3 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 分)【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

17、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2)【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

18、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7(2016 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上第

19、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踏莎行(宋)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1)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5 分)【答案】(1)(6 分)“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2 分)“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2 分)“幽香”形容荷花

20、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景象,暗合了人的处境命运。(2 分)(2)(5 分)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2 分)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2 分)这两句集恨、悲、怨、嗟等情感于一体。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言外又隐含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1 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对于炼句题,考查的内容一般如下: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较深层次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

21、功能的语句的赏析。此类题目的答题组织如下: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情感或理趣;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或作用;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

22、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

23、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

24、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8(2016 届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

25、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 分)(2)(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2)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技巧点拨】该题考核赏析诗句,实则考核具体分析诗句,即对诗歌语言的艺术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

26、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理解时应抓住该句中描写角度。描写技巧: 观察角度变化:移步换景法、空间转换法 感官变化:视觉、听觉等感受相结合。采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句中“静”,听觉角度,“深”,视觉角度。(2)试题分析: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

27、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易错警示】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28、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游”、“一遣”、“唯馀”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9(2016 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度浮桥 至南台陆 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 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1)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

29、点的?(5 分)(2)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6 分)【答案】(1)特点:雄伟壮观。(1 分)作者运用衬托(1 分)、夸张手法(1 分)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以“怒涛”衬托其稳固(1 分);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1 分)。(5分)(2)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1 分),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1 分)。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成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也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1 分),“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1 分)。尾联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

30、未已的感情(2 分)。(6 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易错警示】考生在答题时不会审题,往往会犯以下错误:1只写浮桥特点,忽略题目第二问的手法。2手法分析错误,特别是“九轨徐行怒涛上”的衬托手法“以“怒涛”衬托其稳固,气势强。”3不知道结合原文中词句来反洗说明答案,只列答案点。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申清题干,完善答题,正确在简单题目上不失分。(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颈联和尾联。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玮的

31、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迈,“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来的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

32、、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尾联的“豪气在”,可以体会作者的“豪迈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 “寺楼钟鼓”“墟落云烟”无不表达着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

33、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作者用了精心锤炼的连个字“催” “自”。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

34、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10(2016 届河北邯郸一中高三一轮收官考试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各题(11 分)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注释】危弦:哀弦。捩柂(lidu):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1)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 分)(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答案】(1)描写了幕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共 5分,分析场景 2 分,赏析“重”字 3 分)(2)“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