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强化作业十四 小说类文本阅读一、(2016 届张掖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好大一棵树夏 阳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 4 月 15 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
2、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
3、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的右
4、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
5、记错了呢。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近的树林,山脚下的
6、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幢幢,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乡日久,也写出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母亲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贫困如洗的家境和“我”高考在即的现状,令我们无力也无暇好好安
7、葬母亲。这为日后“寻坟而不得”埋下伏笔。C母亲的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父子三人因为惊恐和伤心而离开家乡,直至父亲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乡去寻母亲的坟。D小说不仅写出了母亲坟墓被毁,父亲故去后不知何处安息的家庭悲剧,更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毁山滥建等。E小说借助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反语等手法来描写景物,环境描写除了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作用。解析:本题从情节设置、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设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B 项, “我”高考在即不是不能好好安葬母亲的原因。C 项, “父子三人因为惊恐和伤心而离开家
8、乡”错, “我”是因为高考考到了外地才离家,弟弟是被父亲带走的;“才想起来”错,是因为悲恸而不敢谈起母亲,不敢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E 项,小说没有运用反语,环境描写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答案:AD( 答 B 也有道理)2你认为父亲有可能记错坟的位置吗?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可从坟地的选择过程、周围标志性的特征以及父亲对坟地的熟悉程度等角度,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答案:不可能记错。坟地是父亲在外寻摸一天定下来的。岔路口左右各有不同指向。安葬时走了 200 步,之后又移栽小树作记号。离乡前父亲独自去坟前坐了半晌。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9、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绪变化?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可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相关情节进行分析,并分条概括。答案:(1)生活境遇困窘,深爱妻子孩子,为维持生活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下辛苦工作的劳动者。(2)妻子去世他非常悲伤,怕污染伤及自身而南下打工,查出癌症后希望和妻子安葬在一起,在一番寻找而不得之后不得不接受一棵大树为妻子的安栖之所的“事实”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侧重对题目的探究。作答时,既可认为应该以“坟”为题,也可认为应该以“好大一棵树”为题。认为应该以“
10、坟”为题,可从行文结构、线索、主旨、艺术效果等角度入手分析;认为应该以“好大一棵树”为题,可从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效果等角度入手分析。答案:(示例一)应该是“坟” 。从行文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即明说寻坟,照应标题;结尾以问句作结父亲去后何处安息委婉写坟。“坟”是线索,全文一直围绕“坟”展开:安葬时寻坟址离家时去看坟十年后去寻坟;而“好大一棵树”一直到行文的末尾才出现,且篇幅不大。从主旨上看, “寻坟而不得”展现了贫苦人民的悲情,坟的被毁其实表达的是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机器与传统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发展,要不要人文关怀?耐人寻味。从艺术效果上看,用“坟”作标题,直接、明白。(示例二) 应该是
11、“好大一棵树” 。从情节上看,它虽然是在文章几近结束时才出现,却至关重要:它恰巧就在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这让父亲最终接受“记错了”这个事实有了可信度;它的繁茂笔直粗壮高耸应该是契合了这十年来父亲内心所想:当年的小树苗应该长成了这个样子;在经历了“坟没有了”这个变故后,这棵树成了身染重病的父亲最终的情感依托。树是树,不是坟,但它却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抚慰,这种错位与悲情让读者唏嘘。从人物形象上塑造上看,树的繁茂寄予了父亲十年来无以言说的思念:“疾步” “踮” “抱” “亲昵地贴” “倾诉”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艺术效果上看,用“树”作标题,含蓄、蕴藉。二、(2016 届邯郸曲周一中摸底 )阅
1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怯 懦安宁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那最耀
13、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常有舍友问,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他们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 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满是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
14、,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帮忙发放电影票。当所有票都发完,她打算回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去看,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当然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
15、到的那一幕。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 ”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 5 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
16、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选自2013 中国年度小小说 ,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交代“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写出了父亲的职业,和为了子女任劳任怨的性格,同时为后面父亲的出现作铺垫。B文中“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 ”用建筑工地的机器轰鸣烘托人物的烦躁内心
17、,同时表明舍友的不良用心。C父亲就在女儿所在学校的工地上打工,却要用汇款方式给女儿寄钱,说明父亲劳作的辛苦,没有时间到学校看女儿,进而衬托父亲形象的伟大。D文章的结尾一段看似点明主旨,实际上妨碍了文章的主旨,如果删掉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E文章后面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实际上又有必然,前面的“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电话中“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已经作好铺垫。解析:本题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设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B 项, “同时表明舍友的不良用心”错,文中无从体现。C 项, “没有时间到学校看女儿”错,这是父亲的躲闪,是对女儿的爱。D 项,说法只是一家之言。答案:AE(
18、答 C 也有道理)6分析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特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可结合与父亲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再分条概括。答案:任劳任怨:为了女儿读书,风餐露宿,在建筑工地劳作。关心女儿:在唯一的一次电话通话中叮嘱女儿照顾好自己。给女儿留面子:工地近在咫尺,却不到女儿的学校去,怕给女儿丢面子。7文中两次出现“她以为,在北京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却反映出不同的心态,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侧重分析人物心理。作答时,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并抓住关键句“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 “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他”进行分析。答案:第一次出现是文章的开头,写女儿曾
19、想见父亲,但由于交通的原因无法见到,表现一种女儿的感恩,希望见到父亲而不能的惋惜。第二次出现是舍友问起和打电话之后,反映的是一种爱慕虚荣之心,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而自卑,所以不想在北京见面。8 “怯懦”一词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语言,体会词语的丰富含意。作答时,可根据小说结尾以及文中人物的表现对“怯懦”一词进行体味、分析。答案:在父亲方面来说,表现为不想让女儿知道自己是女儿的父亲,怕给女儿丢面子,表现的是一种对女儿的神圣的爱。在女儿方面来说,表现的是因父亲的地位低下而不敢说出父亲的出身、工作,表现的是一种自卑或者是爱慕虚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20、。无言的骡子相裕亭冬日黄昏,太阳像个霜打的红柿子,软蔫蔫地落下了。可那会儿万顺大叔正起劲地赶着他的骡子,从村东的水泥制板场又拉来满当当的一车水泥板子,精神抖擞地奔着这边公路赶来。他的儿子一个长着小黑胡子、个头儿比万顺大叔还要高出一头的大小伙子,这阵子可能还在为刚才与父亲的争执而不快远远地跟在后面,好像前面的车和车上的水泥板子与他无关。万顺大叔看儿子那副熊样,不想搭理他。万顺大叔想拉完这一趟,返回来再跑一趟。可儿子不那样想,儿子想拉完这一趟,就收工回家。他和西巷的三华子约好,晚饭后要去城关找朋友玩。可父亲不让,父亲说:“今晚得把九更家的楼板送齐了。 ”儿子说:“明天再送不行吗?”父亲说:“明天还
21、有吉庆家的、小套家的等着哩!”小村腊月,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好多人家都选这个时候盖新房。万顺大叔为了揽下这送楼板的差使,专门在水泥制板场请了酒席。这阵子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巴不得眼前的骡子能变成一匹马,一匹能多拉快跑的骏马才好哩!可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正好与老子的想法相反。这小兔崽子,从小到大,一天力气活儿没干过,整天当个宝贝一样疼着他惯着他,把他惯坏了!而今,干什么都没有长进,见天就知道和三华子伙在一起四处疯玩。万顺大叔不想跟他啰唆,套上骡子,如同身边没有这个儿子一样愤愤地赶着车,前头走了。儿子看父亲拿他无所谓,他本不想跟父亲走,可也不敢离去,就那么很无奈地跟在父亲后面,如同无事人似的。眼看,
22、前面就是村路与公路的交叉口。那儿,有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陡坡。但是装满水泥板子的骡子车爬上去很不容易,尤其是公路上浇灌了水泥板道以后,明显高于那条横向而来的乡间土道。好在,万顺大叔的骡子爬过这个陡坡,知道在什么时候加劲,什么时候瞪起眼来爬坡。万顺大叔也相信他这老伙计有那个能耐。但他,在骡子加速的那一刻,还是下意识地回头瞥了儿子一眼,万顺大叔想让儿子快点儿赶过来,在后面用力推一把。看儿子那副蔫不唧的熊样,万顺大叔气不打一处来!他一咬牙,扬起鞭子,嘎,嘎!两声空响,给了骡子一个爬坡的信号,那骡子立马陡起耳朵,蹄下生风,扬起一片烟尘。万顺大叔在那烟尘中,随之弓下腰,一把拽住车子左边的护栏,瞪圆了眼睛,
23、与骡子奋力冲向陡坡!万顺大叔想在儿子面前显显他的能耐!他想正告儿子:你个小兔崽子,少在老子面前耍横,老子没有你来做帮手,照样能把这车水泥板子拉上坡去!往常,儿子不在的时候,万顺大叔与他的骡子确实那样爬过。可今天,那头骡子跟万顺大叔跑了一整天。一天中,每一车的水泥板子都装成小山一般高。这会儿,那骡子可能是体力不支了,万顺大叔抓住护栏的那只胳膊已经帮骡子下足了力气!可那骡子,偏偏在前蹄踏上公路的一刹那,打了一个前踢,就听咔嚓一声脆响,双膝跪地了。随之,车上的水泥板子往前一倾当即把骡子压趴在地上了。万顺大叔扬起鞭子,想让骡子站起来,快站起来!万顺大叔猛抽了骡子一鞭,声嘶力竭地扯嗓高喊:“驾,驾!”走
24、在后面的儿子,看到前面发生了意外,一个箭步蹿上来,跳到车子的尾部,想以他身体的重量来平衡骡子背上的压力,企图帮父亲,或者说是帮骡子重新站起来。父亲看到儿子的举动,心中虽有些暖意,可他仍旧面无表情。但,接下来,父子俩配合得十分默契。就在儿子纵身跳上水泥板车的一刹那,万顺大叔啪的一声鞭响,正抽在骡子的脖子上,给了骡子一个死命令,让它站起来!骡子极有灵性,随之划动四蹄,想站起来,但它并没能站起来。这期间,万顺大叔又是重重一鞭,这一鞭,狠狠地抽在骡子的耳根部,这对于骡子来说,是无情的抽打,是凄惨的抽打!与此同时,就看那骡子瞪直了眼睛,从肚皮底下伸出一条后腿,划动了一下,没有找到支撑点,但它的两条前腿却
25、神奇般地支撑起来,随之另一条后腿也颤悠悠地支撑住了。可,就在万顺大叔拽紧了缰绳,强迫骡子往前迈步时,就听扑通一声响,骡子再次重重地倒下了。万顺大叔扬起鞭子,还想抽打它,只见那骡子脖子一软,鼻孔里呼出长长的一团热气,两行浑浊的泪水,如同两条蠕动的蚯蚓一样,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那骡子的一条后腿,被顺势而下的水泥板子给撞断了。但,骡子无言,无法诉说它的腿断了,辜负了主人的期望,它在主人的皮鞭下,深深地把头戳在地上了。这时候,儿子从后面过来,想看看前头的骡子到底怎么了,没料到,此刻,正蹲在地上与骡子“对话”的万顺大叔,抹着骡子的热泪,莫名其妙地扬起鞭子,冲着儿子,劈头盖脸,噼啪噼啪地打来。9下
26、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既是环境描写,又具有象征意味,为故事的展开营造氛围, “太阳软蔫蔫地落下了”也蕴含着小说的悲剧意义。B小说中多次写到万顺大叔的心理活动,一则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二则充分揭示了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小说结尾写到骡子“两行浑浊的泪水 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 ,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骡子对自己命运的伤感。D父亲用鞭子抽打儿子的反常动作,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的感情,骡子受伤了,他心疼。在艰难的生活中,畜生比儿子还要亲。E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展示了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通过
27、对一骡子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解析:本题从环境描写、心理分析、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设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A项, “蕴含着小说的悲剧意义”理解有错。这一句并没有暗示小说主旨的作用。C 项, “表现出骡子对自己命运的伤感”错,小说在叙述、描写上并没有把骡子完全人格化。D 项, “畜生比儿子还要亲”有些夸张。答案:BE10 “骡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次要形象的作用。作答时,可从突出主要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等角度考虑。答案:“骡子”是万顺大叔的“伙伴” ,与万顺大叔心灵相通,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
28、的感情,更利于塑造人物形象。“骡子”与儿子构成对比,这从万顺大叔对他(它) 们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更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小说情节由“骡子”拉车串起, “骡子”的行动具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11小说主人公万顺大叔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相关情节,分条进行概括。答案:勤劳善良:在腊月别人回家过年忙着建房子的时候,为了生计,不辞辛劳, “精神抖擞”地拉水泥板。富有感情:看到儿子帮着拉车的举动,心中有些暖意;当看到骡子受伤,用鞭子抽打儿子,反映出他对相依为命的伙伴的爱。固执保守:和儿子之间有代沟,不理解儿子
29、的所作所为,为了生计伤害了自己的“伙伴” 。12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重要的手法是对比,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作答时可从突出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分条分析概括。答案:小说中父亲和儿子的所作所为构成对比,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出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万顺大叔与骡子的相通和其与儿子的隔膜构成了对比关系,使文本的意义空间更广阔,突出了小说的矛盾冲突;骡子的“尽心尽力”与儿子的“冷漠”构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万顺大叔及“骡子”命运的同情;儿子开篇的“冷漠”和后来帮助父亲拉车,与父亲“配合得十分默契”构成对比,表现出儿子内心
30、世界的丰富。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一个普通人李 娟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可是他欠了我们家的钱。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 )。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不停地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
31、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又急需生活用品,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地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
32、听这家伙的下落。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狐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人用我妈的原话,就是那个“不要脸”的、 “加蛮”(不好)的人。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后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 ,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
33、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是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没赖账。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牧民居无定所,放债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敢给人赊账,主要是因为牧民都老实巴交,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B第五自然段写牧民一定要亲眼看见我们用笔划去名字,才放心离去,这主要是为了突出牧民生活艰苦,非常谨慎。C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主要为了引出下文。其中用“好几年”写时间长,又为下文写“这个人”彻底忘了赊账的事埋下伏笔。D “你?呵呵
34、,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这三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妈”从吃惊到将信将疑,再到鄙视的心理变化过程。E本文语言质朴,没什么陈词滥调,也没有装腔作势,一切都这么自然而然,却能打动读者,引人深思。解析:本题从人物、情节、语言、主题等角度设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B 项, “牧民一定要亲眼看见我们用笔划去自己那个名字,才放心离去” ,主要是因为他们非常诚实,信守承诺,极其看重信誉。D 项, “我妈”没有“鄙视” 的心理,主要是不好意思、尬尴,也有找到欠债的释然。答案:BD14文章第一段写得很好,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段的赏析,实际在考查首段的作用。作答时,可从设置悬念、与后文的关系及对小
35、说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入手分析。答案: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写了一个我们忘记了名字、想不起模样的“普通人” 。这样一个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的人,却欠了我们家的钱,设置悬念,非常有吸引力。行文看似平淡,却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矛盾,产生了一个不小的波折,妙趣横生。15文章第八段以前, “这个人”并没有直接出场,文章是通过哪些人和物来写“这个人”的呢?解析: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手法。作答时,应紧紧抓住第一至八段中跟“这个人”相关的语段和“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分条分析概括。答案:通过“这个人”留在账本上的名字,来影射“这个人” 。通过“我们”态度的微妙变化,尤其是“我妈”的评价,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
36、“这个人” 。通过写喀吾图的牧民都有信仰,都不会赖账,来正面衬托“这个人” 。16 “一个普通的人”却并不“普通”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对“一个普通人”的并不“普通”谈谈看法,实际是在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作答时,可结合第九至十三段对人物语言、动作和主要事件的描述进行分析概括。答案: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 “这个人”却一下子承认了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的名字,丝毫没有要掩饰的意思。他的坦诚、直率让人觉得不“普通” 。“这个人”想不起是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 “这个人”是真诚的、负责任的,难能可贵,所以他是不“普通
37、”的。“这个人”非常穷,却坚持一点一点还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比金子还宝贵,所以他是极不“普通”的。五、(2016 届河南郑州一中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快乐与原则朱塞佩托马西,迪 兰佩杜萨当他挤上公共汽车时,他激怒了车上的每个人。塞满了别人账簿的公事包,左臂夹着大盒子这一切,都使他难以掏出回程票来。不得已,他把盒子放在检票员的凳子上。他踩了别人的脚,别人也踏到他的脚上。他引来了一片斥责。到站了,他挤下来,总算是一个人走在了回家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径上。他急忙看了看他的塑料钱夹是否还在,然后,就开始轻松地品味起他的快乐。钱夹里装着 37 245 里拉那是一个小时前,作为圣诞节的奖金,他刚刚领到的“第 13 个月的薪水”。这笔钱意味着许多麻烦都可以解决了。有了这几张高面值的钞票,就不用为下一张电费单而发愁,不用为瞥见孩子们的坏鞋而痛心。他心里充满一种玫瑰色的感觉,红润得就像甜点盒子包装纸的颜色。源源不断涌出的玫瑰色感觉来自他从办公室带回家的圣诞面包一个 7 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这个甜蜜的负担使他左臂发麻。虽然面包是有限的,但对他们全家来说,实在是太丰盛了!玛丽娅该有多高兴啊!孩子们该闹腾成什么样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