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性休克护理查房ICU 2015-10,主要内容,2,护理诊断及措施,3,疾病相关知识,1,2,病史简介,基本资料,患者,李会生 ,男性, 年龄,67岁1.患者因呈昏迷状,呼之不应,以“间断发 热一月余发现左肾占位一月,意识障碍20余天,加重1天2015-10-21 16:10于内四科医生及护士转入我科2.入院诊断:感染性休克,查体,1.查体:体温38.6,脉搏112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10/70mmHg。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急促, 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率112次/分 2.患者发病来,昏迷状,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呼唤睁眼,伴有咳嗽,痰液不易咳出 3.既往史:既
2、往体健,出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病史简介,2015年10月20日23时35分 间断发热一月余,发现左肾占位一月,意识障碍20余天,加重1天 患者家属代述,患者于9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5左右),发热以午后及晚间为主,偶有干咳、头痛,在团医院对症治疗效差(具体不详),转我院行彩超示:左肾占位。,病史简介,2015年9月20日转新疆医学院,9月22日住院期间患者突然出现躁动不安、胡言乱语、不认家人、不配合治疗,出现大小便失禁,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反复腰穿,多学科会诊考虑“结核性脑膜炎”,报病重,于ICU插胃管、尿管,抗感染、抗结核、降颅压、支持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减轻,能简单回答
3、问题、进食,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左肾肿瘤期,多发亚急性期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肺部感染”。,病史简介,2015年10月16日出院,返回83团医院继续治疗,昨日午间出现嗜睡,呼之能应,不能回答问题,今日症状加重,呼之不应,故家人急送入本院急诊科 急诊科以“结核性脑膜炎”收住内四科。病程中,患者精神、饮食差,夜眠欠佳,无头晕、心悸、胸痛、胸闷、气短、腹胀、腹痛,有大小便失禁,体力下降,体重变化不明显。入院后报病危,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积极抗炎、止咳化痰、降颅压、免疫、支持对症治疗,完善相关检查患者家属要求入ICU进一步治疗,请会诊同意后转科,病史简介,2015年10月21
4、日16时10分 转科时的情况:患者呈昏迷状,呼之不应,以“间断发热一月余,发现左肾占位一月,意识障碍20余天,加重1天“ 患者转入我科后予以卧床休息,控制体温,保持呼吸道畅通;病危,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及心电监测;善心肺功能,预防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支持对症治疗;极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代谢、抗炎、抗结核、增加免疫力等对症治疗,相关检查,痰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 头颅+胸部CT示 :双侧脑室旁髓质区对称低密度,脑内部分蛛网膜增厚并密度稍增高;双肺慢性炎症,双肺下叶部分肺段实变;双侧胸腔背侧部分胸膜增厚。血常规:WBC12.66 109/L、N87.3%、RBC4
5、.32 1012/L、HB137g/l 、PLT 234 109/L。 生化:ALT78.16U/L、AST50.78U/L、GLU6.35mmol/L、CK282.87U/L。,初步诊断,1、结核性脑膜炎 2、左肾肿瘤期T2N1M0 3、多发亚急性期脑梗塞 4、腔隙性脑梗塞 5、肺部感染,护理诊断首优,气体交换受损 与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所致肺损伤有关 有误吸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咳嗽反射减弱有关 体温过高 与感染、毒素吸收等有关。 体液不足 与大汗、高热、禁食有关。 4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等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烦躁不安和长期卧床等有关,(一
6、)气体交换受损 与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所致肺损伤有关 目标:病人微循环改善,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血气分析结果维持在 正常范围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妥善固定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2、按需吸痰,定时翻身拍背。 3、遵医嘱定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4、密切观察氧饱的变化,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并做好记录备好抢救器材。 5、病人休克纠正后,床头抬高30。 6、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以改善肺部感染情况。,(二)有误吸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咳嗽反射减弱有关护理措施: 1减少胃内容物滞留。 2给予吸痰、口腔护理。 3促进胃排空。 4降低胃液PH值,降
7、低胃内压。 5加强对呼吸道的保护。,(三)体温过高 与感染、毒素吸收等有关。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法。物理降温法可选用局部冰袋降温,亚低温治疗仪物理降温等。 2.抗感染:先遵医嘱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3.加强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测体温Q4h次,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观察有无伴随症状的出现;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做好交接班。 4.补充营养和水分:禁饮食,输注氨基酸或脂肪乳,白蛋白。 5.促进患者舒适:充分休息,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四)体液不足 与大汗、高热、禁食有关。护理措施: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关键。1建
8、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最好深静脉。 2合理补液:先晶后胶,根据病人心肺功能及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等调整补液速度;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及速度,详细记录24h出入量。 3观察病情:动态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周围静脉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尿量及尿相对密度等。,(五)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等有关。护理措施: 安置休克卧位:中凹卧位 快速足量及时补充血容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联合用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防外渗,勤观察,(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烦躁不安和长期卧床等有关护理措施:1.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加床旁护栏,防坠床;输液肢体予以
9、保护,以防针头脱出,用约束带将四肢约束于床旁。对于各种引流管做好妥善固定,引流通畅,观察记录,无菌操作,正确拔管。2.Q2h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3.加用气垫床。4.大便后及时清洗臀部,避免长期受刺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5.加强营养支持,进行肠内外营养。6.翻身避免拖、拉、拽,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疾病相关知识,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1.定义: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亦称脓毒性休克是外科多见和治疗较困难的一类休克。 2.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动过速、神志改变以及白细胞增高等。 3.实质: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导致炎性
10、介质大量释放而引起的全身效应。上述临床征象又被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当严重脓毒症继续发展,合并循环功能衰竭时,即为感染性休克,又称为中毒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或脓毒性休克。,临床表现,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多数患者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神情紧张,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手足湿冷,但也有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表现为神志清醒、面色潮红、手足温暖、脉搏慢而有力等,即“暖休克“。可有恶心、呕吐。尿量正常或减少等。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压尚正常或偏低、脉压小。,随着休克发展,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呼吸浅速。心音低钝。脉搏细速,按压稍重即消
11、失。表浅静脉萎陷。血压下降;原有高血压者,血压较基础水平降低20%30%,脉压小。皮肤和黏膜发绀、四肢湿冷。尿量少于30ml/h。,可出现DIC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皮肤、黏膜发绀加重或有花纹、四肢厥冷;脉搏微弱,甚至摸不清;血压进行性下降,甚至测不出;尿量进行性减少,甚至无尿。有出血症状如皮肤黏膜出血点等。此期病人常因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感染性休克,并发症:1、肺部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2、肾功能:少尿,无尿电解质紊乱 3、肝功能:黄疸或是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 4、胃肠道:粘膜糜烂,溃疡出血消化吸收障碍 5、心功能:心肌收缩力
12、下降,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 6、 凝血系统: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导致出血倾,一般紧急治疗,处理原发病,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抗菌药,治疗DIC改善循环,应用糖皮质激素,安置休克卧位、控制出血、应用休克裤,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补液、保暖、镇静止痛等措施。,是治疗休克最基本和首要的措施,也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状态的关键。-基本措施,在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后,及时手术处理原发病。-根本措施,提高血压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首要目标。,感染性休克,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休克发展到DIC阶段,须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用量为1.0mg/kg,每6小时次。,特别适用于感染性休克 较严重的休克,纠正酸中毒,根本措施是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适时和适当的给与碱性药物。,中心静脉压 (CVP):其变化可反映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正常值为0.491.18kPa(5-12cmH2O),若低于0.49kPa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0.47kPa表示心功能不全;高于1.96kPa则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常与血压变化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补液治疗。,中心静脉压、血压与补液的关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