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护理药理学试题答案.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3923715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5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药理学试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绪 言(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 C )A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B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D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E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规律2、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 B )A、药物在体代谢过程的科学 B、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C、药物影响机体生化代谢过程的科学 D、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科学E、药物对机体功能和形态影响的科学3、药物是( D )A、一种化学物质 B、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C、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D、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E、以上都不是多项选择题4药物是指(

2、AE)A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作用的物质 B具有滋补、营养、保健作用的物质C可使机体产生新的生理功能的物质 D没有毒性的物质E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用量的物质5药物学是研究(BCE)A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生产 B机体对药物的处置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D药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E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6、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BC )A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规律 B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 C药物作用的量- 效关系D药物的生物转化规律 E药物排泄的规律(二)名词解释1、药物:药物是指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用量

3、的物质。1、 药物学:药物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2、 药物效力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规律的科学。(三)填空题1、药物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2、药物治疗中,护士既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3、药物治疗中,护士在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应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4、根据对药物管理的不同,可将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四

4、)问答题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意些什么?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意执行医嘱前,应了解病人的病情及诊断、既往史,明确用药的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事项执行医嘱时务必做到七核对,即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床号、药物、用量、用法,尤其要关注药物应用注意事项。执行医嘱后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用药后各种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药物作用是指( D )A药物产生的新的生理作用 B药物的治疗作用 C药物的选择作用D药物与组织细胞靶位的始初反应 E药物引起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2下列药物作用中属于局部作用的是( B )A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5、作用 B口服氢氧化铝中和胃酸作用C口服地西泮的镇静催眠作用 D肌注阿托品松驰胃肠平滑肌作用E皮下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 3.药物的基本作用可分为( A ) A.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C.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D.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4.根据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影响的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 B )A.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B.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C.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D. 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E. 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5.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C )A.治疗作用与预防作用 B. 原发作用与继发反应 C.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D.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6、E.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6.药物的副作用是( E ) 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 B.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不良反应C.与药物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 D.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不良反应E.治疗量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7.治疗量时产生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 A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变态反应 D.继发反应 E.后遗效应8.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B ) A.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高 B.药物作用选择性低 C.药物的毒性大D.药物脂溶性高 E.药物在体内消除慢9.药物副作用发生于( C ).A. 极量 B.大于治疗量 C. 治疗量 D.中毒量 E.半数致死量10.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是( D )

7、A.与药物剂量过大有关 B.与用药时间过长有关 C.由抗原抗体结合后引起D.可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E.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11.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时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瞳孔散大、视力模糊等,属于( A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继发反应 D.变态反应 E.后遗效应12.注射庆大霉素后出现永久性耳聋,属于( C )A. 特异质反应 B.变态反应 C.毒性反应 D. 副作用 E.后遗效应13.广谱抗菌药物控制病情后又引起肠道感染,属于( D )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 特异质反应 D. 继发反应 E.变态反应1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停药时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属于( B )A

8、.毒性反应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继发反应 E.副作用15.红细胞内缺乏 G-6-PD 者,使用伯氨喹后出现溶血性贫血,属于( E )A. 继发反应 B. 变态反应 C. 毒性反应 D. 后遗效应 E. 特异质反应 16.对药物敏感性高,最易造成胎儿畸形的时期是( A )A.妊娠早期 3 个月内 B.妊娠中期 3 个月内 C.妊娠晚期 3 个月内 D.妊娠中、晚期 E.分娩期17.后遗效应发生于( E )A.治疗量 B.极量 C.最低有效浓度以上 D.最小中毒浓度以下 E.阈浓度以下18.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与( D )A.药物剂量大小有关 B.药物毒性大小有关 C. 病人年龄大小有关

9、 D.病人体质有关 E. 遗传因素有关19.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是( B )A.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 可以预知D.首次用药不发生变态反应 E.药物固有作用的表现 20.对某药有过敏史者( C )A.再次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B.再次用药时应减少剂量 C.禁止使用该药D.再次用药时需进行过敏试验 E.过敏反应发生已久,可不必考虑 21.反复多次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 A )A. 耐受性 B. 耐药性 C.精神依赖性 D.身体依赖性 E.个体差异性22.产生耐受性后,意昧着( E )A.药物易引起变态反应 B.药物易引起副作用 C.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

10、高D.机体对大剂量药物失去反应的能力 E.必须增大剂量以维持应有疗效23.反复多次用药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 B )A. 耐受性 B. 耐药性 C.精神依赖性 D.身体依赖性 E.个体差异性24.反复多次用药后,停止给药时可产生戒断症状,称为( C )A.耐药性 B. 个体差异性 C. 身体依赖性 D. 精神依赖性 E. 耐受性 .25.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能产生( B )A.麻醉作用的药物 B.身体依赖性的药物 C.精神依赖性的药物D.耐受性的药物 E.耐药性的药物26.精神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能引起( D )A. 耐受性的药物 B.身体依赖性的药物 C. 精神分裂症的

11、药物D. 精神依赖性的药物 E.耐药性的药物27.药物的常用量是指( C )A.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 B.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C.大于最小有效量但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 D.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之间的剂量E.半数有效量与半数致死量之间的剂量28.药物的极量是指( E )A.每次服用量 B.每天服用量 C.整个疗程服用量 D.单位时间内的服用量E.药典规定的最大治疗量29.ED50是指( D )A.极量的 1/2 B.最小致死量的 1/2 C.最小中毒量的 1/2 D.引起 50%动物出现效应的剂量 E.引起 50%动物死亡的剂量30.LD50是指( C )A.引起一半寄生虫死亡

12、的剂量 B.引起一半细菌死亡的剂量C.引起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D.引起一半病人死亡的剂量E.致死量的一半31.药物的 LD50越大,说明( E )A. 药物作用强度越低 B.药物的安全性越高 C.药物治疗指数越高 D. 药物疗效越高 E. 药物毒性越小32.衡量甲药毒性比乙药大的依据是( C )A.甲药的 ED50比乙药大 B.甲药的 LD50比乙药大 C.甲药的 LD50比乙药小 D.甲药的 ED50比乙药小 E.甲药的 LD50/ED50比乙药大33.A 药的 LD50比 B 药大,说明( E )A.A 药的效能比 B 药大 B.A 药的效价强度比 B 药大 C.A 药的治疗指数比 B

13、 药高D.A 药的安全性比 B 药高 E.A 药的毒性比 B 药小34.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 )A. 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B. 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 C.95%有效量/5%致死量D.治疗剂量/致死剂量 E.治愈率/死亡率35.可靠安全系数是指( C )A.LD10/ED90 B.ED95/LD5 C.LD1/ED99 D.LD99/ED99 E.ED90/LD1036.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是( D )A.极量 B.半数有效量 C.半数致死量 D.治疗指数 E.最小中毒量37.判断 A 药比 B 药安全的依据是( C )A.A 药的 LD50比 B 药大 B.B 药的 LD50比 A

14、 药大 C.A 药的 LD50/ED50比 B 药大.D.B 药的 LD50/ED50比 A 药大 E.A 药的治疗量/中毒量比 B 药大38.药物的效价强度是指( A )A.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B.引起毒性反应时所需的剂量 C.产生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 D.产生最大效应所需的剂量 E.产生最大效应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39.药物的效能是指( E )A.产生最大效应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 B.产生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 C.引起毒性反应时所需的剂量 D.产生最大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E.最大效应,再增加剂量疗效不再提高40.10mg 吗啡的镇痛效果与 100mg 哌替啶相同,

15、说明( C )A.吗啡的效能比哌替啶强 10 倍 B.哌替啶的效能比吗啡强 10 倍C.吗啡的效价强度比哌替啶强 10 倍 D.哌替啶的效价强度比吗啡强 10 倍E.吗啡的安全性比哌替啶强 10 倍 41.以下关于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受体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 B.受体在细胞内有特定的分布部位C.受体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配体 D.受体的数目是恒定不变的E.药物通过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决定于内在活性42.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 A )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与受体有

16、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3.受体兴奋药的特点是( C )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4.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E )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5.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兴奋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取决于( B )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C.药物的脂溶性D.药物剂量的大小 E.药物的作用强度46

17、.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拮抗药浓度的增大,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 C )A.向右移动,最大效应增高 B.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不变 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E.向左移动,最大效应不变 47.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拮抗药浓度的增大,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 B )A.向右移动,最大效应增高 B.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不变 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E.向左移动,最大效应不变48.部分激动药与激动药合用时,可产生( C )A.兴奋作用 B.兴奋作用增强 C.阻断作用 D.阻断作用增强E.作用无明显变49.可使激动药的量-效关系

18、曲线右移,并使最大效应降低的药物是( E )A.激动药 B.拮抗药 C.部分激动药 D.竞争性拮抗药 E.非竞争性拮抗药50.可使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的药物是( D )A. 拮抗药 B. 激动药 C.部分激动药 D.竞争性拮抗药 E.非竞争性拮抗药多项选择题51.口服阿托品缓解胃肠绞痛是属于( BE )A.局部作用 B.吸收作用 C.对因治疗 D.兴奋作用 E.对症治疗5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重要意义在于( ACD)A.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 B. 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强 C. 药物分类的基础D. 选择性高的药物副作用少 E. 选择性高的药物效价强度高53.与药物剂量或药物作用无

19、关的不良反应是( BD )A.副作用 B.特异质反应 C.继发反应 D.过敏反应E.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54.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有( ABC )A. 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 后遗效应 D. 变态反应 E. 特异质反应 55.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是( ABDE )A.发生于过敏性体质病人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反应与药物的作用相同D.多发生于开始用药 710 天后 E.同类药物间可有交叉过敏反应56.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有( BCE)A. 发生在特异质病人 B. 治疗剂量下产生,与防治作用同时发生 C.可以预知 D.选择性高的药物副作用多 E.大多是可逆的功能性变化,危害性小57.药

20、物副作用的特点是( AE )A.药物固有作用的表现 B.可造成机体严重损害 C.剂量过大时出现 D.不可预知 E.随用药目的不同可与防治作用相互转化 58.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是( BCD )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 B.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引起 C.治疗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D. 不严重,但难以避免E. 与病人的体质有关 59.发生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 ABCDE )A.药物剂量过大 B.用药时间过长 C.药物浓度过高 D.注射速度过快E.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60.临床用药的剂量( ACD )A.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极量 B.绝对不能超过极量 C.必要时可以超过极量.D.一般用最小有

21、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 E.不必考虑极量 61.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 CDE )A.与相应受体亲和力强但内在活性低 B.与相应受体无亲和力但内在活性高 C.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D.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E.可激活相应的受体62.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 ABDE )A.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 B.内在活性较弱 C.无内在活性D.单独应用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 E.与激动药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63.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有( ABE )A.能与激动药竞争同一受体 B.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C.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左移 D.降低激动药的最大效能E.缺乏内在活性64.量反应的特点是( CD )A.药

22、理效应表现为全或无 B.药理效应只能用阳性或阴性表示C.药理效应可用具体数量表示 D.药理效应的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E.必须用多个动物,以阳性率表示65.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可根据( ACD )A.LD50/ED50 B.PA2/PD2 C.LD1/ED99 D.LD5与 ED95之间的距离E.ED5与 LD95之间的距离(二)名词解释1兴奋作用:凡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增强的作用称兴奋作用。2抑制作用:凡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减弱的作用称抑制作用。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适当剂量的药物仅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其他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的现象称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4局部作用

23、: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称局部作用。 5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 6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作用称直接作用。 7间接作用:药物作用于某部位,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的调节引起其他部位产生作用,称间接作用。 8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9不符合用药目的,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作用称不良反应。 10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作用。 11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用药时间过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严重危害机体的作用称毒性反

24、应。 12后遗反应:当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称为后遗效应。 13继发反应:由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称继发反应。 14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机体的病理免疫反应称变态反应。 15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者对某些药物特异的反应称特异质反应。 16耐受性:连续使用后机体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药物作用减弱的现象称耐受性。 .17耐药性:连续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药物作用减弱甚至失效的现象称耐药性。18药物依赖性: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特殊的精神或身体状态,主观上产生继续用药的欲望,这种现象称药物依赖性。 19精神依赖性:连续使用精神药品后产生特殊的精神状

25、态,促使用药者有周期性定期用药的强烈欲望,停止给药可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称为精神依赖性。 20身体依赖性:反复使用麻醉药品后不仅产生精神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戒断症状,这种现象称身体依赖性。 21极量:药典规定的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 22效能:即最大效应,增大剂量效应不能再提高称为效能。 23效价强度: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称效价强度。 24量反应:药物效应能用数或量来表示的反应称量反应。 25质反应:药物效应只能用阳性或阴性表示的反应称质反应。 26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效应时的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

26、死亡的剂量称半数致死量。 2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用 LD50/ED50表示。治疗指数越大,表明用药越安全。29可靠安全系数:可靠安全系数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用 LD1/ED99或用 LD5与 ED95之间的距离表示,比治疗指数更可靠。 30受体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亲和力。 31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诱发效应的能力称内在活性。 32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称受体激动药。 33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称部分激动药。 34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活性的药物称受体拮抗药。 35药源性疾病:由

27、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药源性疾病。 36向上调节:当受体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后,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和效应力增强的现象称受体向上调节。 37向下调节:当受体激动药浓度过高作用过强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及效应力减弱的现象称受体向下调节。(三)填空题1根据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特点是 相对的 ;其主要意义有药物分类的基础、临床选药的依据。3根据用药目的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 治疗作用 、 不良反应 。4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有 副作用 、 毒性反

28、应 、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致突变致畸致癌 等。5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6药物依赖性可分为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等二种。.7引起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物浓度过高 、注射速度过快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 等。8半数致死量是衡量 药物毒性大小 的指标。半数致死量越大,说明药物 药物毒性越小 。9治疗指数是衡量 用药安全性 的指标。治疗指数越大,说明 用药越安全 。10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有 LD50/ED50 、 LD1/ED99 、 LD5 与 ED95 的距离 。其中以 LD1/ED99 、LD5 与 ED95 的距离来衡量用药

29、安全性为更可靠。11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产生效应,必须具备 亲和力 、内在活性 条件。12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弱的激动作用;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 拮抗 作用。13在受体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或 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 情况下受体可发生向上调节。受体向上调节要可表现为受体数目增多 、 亲和力 或 内在活性 增强。14在 受体激动药浓度过高 或 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 情况下受体可发生向下调节。受体向下调节要可表现为受体数目减少 、 亲和力 或 内在活性 减弱。15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竞争性拮抗药浓度增加,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 向右移动 、 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16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

30、合用时,随着非竞争性拮抗药浓度增加,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 向右移动 、 最大效应降低 。(四)问答题1药物治疗疾病时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类: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突变、致畸、致癌;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类:包括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与连续用药有关类:包括耐受性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应。2试述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药物作用机制可能有:通过受体产生作用,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性质,参与或干扰机体的代谢过程,改变酶的活性,影响生物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影响核酸代谢或免疫功能。3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比较受体激动药、受体阻断药、部分激动药的特点?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

31、亲和力,并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当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当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4什么叫副作用?副作用有何特点?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特点有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有关,随治疗目的不同,可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都是可恢复的功能性变化,危害性小,可预知,因此可采取相应措施来对抗。5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能产生防治作用,可治疗或预防疾病,同时又可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应合理用药,既要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要尽量减少或避

32、免不良反应的发生。6如何比较药物作用的强度?.药物作用强度可从效能和效价强度来比较。效能是指药物的最大效应,达到最大效应后再增大剂量效应不能再提高。效价强度是指产生一定强度效应时所需剂量大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高。效能与效价强度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一致。效能的实际意义。较大的。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大多数脂溶性药物跨膜转运是通过( B )A易化扩散 B简单扩散 C膜孔滤过 D主动转运 E胞饮2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A )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 B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 C需消耗能量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有饱和限速现象3下列关于主动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33、C )A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 B需特异性载体 C不消耗能量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有饱和限速现象4某弱酸药物的 pka=3.4,在 pH=7.4 的血浆中其解离度为( D )A90% B99% C99.9% D99.99% E10%5.以下何种情况药物易通过简单扩散转运( E )A. 解离型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B. 解离型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C.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D.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E.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6下列关于药物解离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B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C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 D

34、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E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7. 下列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 B需消耗能量 C需特异性载体D有饱和限速现象 E有竞争性抑制现象8下列给药途径中,没有吸收过程的是( E )A口服给药 B肌内注射给药 C皮下注射给药 D呼吸道吸入给药 E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9下列因素中与药物吸收多少无关的是( C )A药物制型 B给药途径 C给药次数 D药物剂量 E局部组织血流量10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同服时( B )A阿司匹林解离型增多,吸收增多 B阿司匹林解离型增多,吸收减少C阿司匹林非解离型增多,吸收增多 D阿司匹林

35、非解离型增多,吸收减少E对阿司匹林吸收没有影响.11首关消除常发生于( E )A舌下含服给药 B直肠给药 C肌内注射给药 D呼吸道吸入给药 E口服给药12肌注给药吸收最快的是( A )A.水溶液 B.油溶液 C.混悬液 D. 胶状液 E.乳浊液1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 E )A加快药物的转运 B加快药物的代谢 C加快药物的排泄 D增强药物的作用 E使药物活性暂时消失14.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C )A.起效慢,维持时间短 B.起效快,维持时间长C.起效慢,维持时间长 D.起效快,维持时间短E.起效快,对作用时间无影响15.对药物分布过程没有影响的是( D )A.药物的脂溶

36、性 B.药物分子大小 C.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D. 药物的剂量大小 E.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16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必须具有( B )A药物水溶性强 B药物脂溶性强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药物分子大 E药物极性大17.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 B )A.肺 B.肝 C.肾 D.肠壁 E.骨骼肌18.药物生物转化是指( A )A.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B.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过程C. 使有活性药物变成无活性的代谢物过程 D. 使无活性药物转变成有活性的代谢物过程 E. 药物的解毒过程19肝药酶的特点是( E )A专一性高,变异性小,活性可变 B专一性低,变异性大,活性不变C

37、专一性低,变异性小,活性不变 D专一性高,变异性大,活性可变E专一性低,变异性大,活性可变20下列药物中,具有药酶诱导作用的药物是( D )A保泰松 B氯霉素 C异烟肼 D苯巴比妥 E西咪替丁21.关于药酶诱导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E )A.有增强肝药酶活性作用 B.有促进肝药酶合成作用 C.可加快本身的代谢 D.可加快其他药物的代谢 E.可延长其他药物的血浆半衰期22苯妥英钠与氯霉素合用其血浓度较单独使用明显增高,其原因是氯霉素可( C )A.促进苯妥英钠吸收 B.减少苯妥英钠排泄 C.抑制肝药酶,减少苯妥英钠代谢D.抑制苯妥英钠自血液向组织转移 E.减少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23.机体排

38、泄药物的主要途径是( D ) A.呼吸道 B.肠道 C.胆道 D. 肾脏 E.汗腺和唾液腺24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 B )A脂溶性高,重吸收少,排泄快 B脂溶性高,重吸收多,排泄慢C脂溶性低,重吸收少,排泄快 D脂溶性低,重吸收多,排泄慢E脂溶性低,重吸收多,排泄快25尿液 pH 值对弱酸性药物排泄的影响是( C )A.pH 降低,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B.pH 增高,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pH 增高,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D.pH 降低,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pH 增高,解离度变小,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26.药物的肝肠循环主要影响( B

39、)A.药物作用快慢 B.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C.药物作用强弱 D.药物吸收多少 E. 药物分布快慢27青霉素与丙磺舒合用可增强青霉素抗菌作用,其原因是( D )A丙磺舒与青霉素抗菌作用机理相似B丙磺舒可延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C丙磺舒有促进青霉素的吸收作用 D丙磺舒有竞争性抑制青霉素经肾上管分泌作用E丙磺舒有抑制肝药酶活性,减少青霉素的分解作用2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 )A有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B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D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E以上均不是 29.一次给药后经几个血浆半衰期药物已基本消除?( )A.1 B.23 C.4

40、 D. E.30.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取决于( )A. 药物消除速度 B. 药物剂量 C.药物吸收速度 D.给药途径 E.以上均不是31.某催眠药 t1/2为 2 小时,给予 100mg 药物后入睡,当病人体内剩下 12.5mg 时清醒过来,这位病人睡了多少时间?( )A.2 小时 B.4 小时 C.6 小时 D.8 小时 E.10 小时32. (接上例)如给予 200mg 药物,则病人的睡眠可延长多少时间?( )A.10 小时 B.8 小时 C.6 小时 D.4 小时 E.2 小时33恒量、间隔一个半衰期给药,经过几个血浆半衰期体内药物达稳态浓度?( D )A.1 B.2 C.3 D.45 E

41、.834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 E ).A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 B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C药物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量 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E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和速度35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 E )A随血药浓度而变化 B随药物剂量而变化 C随给药途径而变化D随给药次数而变化 E固定不变36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 A )A随血药浓度而变化 B随药物剂量而变化 C随给药途径而变化D随给药次数而变化 E固定不变37下列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定时定量给药必须经 45 个半衰期才可达到稳态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表示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

42、度相等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表示药物吸收的量与消除的量相等增加剂量可加快稳态血药浓度的到达增加剂量可升高血药稳态浓度38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A )A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C剂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的消除 D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E药物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过程39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 D )A、 血浆消除半衰期随血药浓度的高低而增减 B、 血浆消除半衰期随给药剂量大小而增减C、 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数量是恒定的D、 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比例是恒定的E、 体内药物浓度过高时,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40剂量相等的两种药物,Vd 小的药物比 Vd 大的药物( D )A稳态

43、血药浓度低 B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C生物利用度低 D体内药物浓度高 E达到稳态浓度所需药物剂量大多项选择题41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 )A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C剂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的消除 D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E药物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过程42被动转运的特点有( )A顺浓度梯度转运 B不消耗能量 C有竞争性抑制现象D有饱和限速现象 E膜两侧药物浓度相等时,药物转运即停止43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因素有( )A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 B药物的极性 C药物的脂溶性.D体液 pH 值 E药物分子大小44苯巴比妥中毒时静滴碳酸氢钠的目的有( )A抑制胃肠道吸收苯巴比妥

44、 B促进苯巴比妥自脑组织向血液转移C促进苯巴比妥在肝脏内代谢 D促进苯巴比妥从肾脏排泄E对抗苯巴比妥的作用45易化扩散的特点有( )A顺浓度差转运 B需载体帮助 C需消耗能量 D有选择性E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46下列关于弱碱性药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酸性胃液中解离型多,易吸收 B在碱性小肠中解离型少,易吸收 C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型多,易重吸收 D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型少,易重吸收E口服给药主要在小肠内吸收47口服给药时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 )A药物的崩解度和溶解度 B胃肠道内 pH 值 C胃肠道运动D胃肠道内容物 E药物的首关消除48直肠给药与口服相比,其优点有( )A无首关消除现象 B

45、药物吸收较口服快、完全、规则C适用于昏迷、惊厥病人 D适用于对胃剌激性强的药物E不产生肝肠循环4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不易被代谢 B不易被排泄 C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D药物作用增强 E药物毒性增加50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少 B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C组织器官血流量D药物作用的强弱 E某些特殊的屏障51关于药物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肝微粒体酶是催化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药物经代谢后活性均降低或消失部分药物不经过代谢直接被排出体外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药物代谢的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52药物经代谢后可引起( ACDE )A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B药物脂溶性增高 C药物极性增大D药物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E药物活性增强 53药物经肾排泄多少取决于( ABCDE )A肾小球滤过功能 B肾小管分泌功能 C药物脂溶性 D药物的极性A、 尿液 pH 值54.影响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护理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