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目录一、 测量体温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 测量血压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四、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五、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六、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七、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八、 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九、 鼻胃管鼻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一、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二、吸痰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三、床上洗头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四、床上擦浴操作并发
2、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五、冷敷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六、热敷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七、约束带的使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八、危重患者翻身并发症的预防及时处理流程十九、搬运和护送患者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口服给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一、浅静脉留置针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二、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三、静脉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四、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五、导尿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七、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3、二十八、动脉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九、备皮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 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一、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二、腹腔引流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三、胸腔闭式引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四、造口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五、胰岛素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六、微量泵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七、输液泵使用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八、心电监护仪使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九、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四十、气管插管术后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一、 测量体温操作并发
4、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体温又称体核温度,是指人体内部胸腔、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体温计破碎、汞中毒、体温值偏高或偏低、交叉感染、肛门直肠刺伤等,要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一)体温计破碎、汞中毒1原因(1)体温计贮汞槽玻璃薄脆,取放体温计用力不当而破碎;护士甩体温计时不慎碰及墙壁、桌子、床栏等硬物而破碎。(2)测试腋温时,患者胳膊未夹住体温计或测试时间过久,致胳膊活动体温计滑落破碎。(3)测试口温时,患者不慎把体温计咬破。2.临床表现体温计破裂,汞槽内水银流出,
5、体温计不能显示体温,体温计破碎后汞撒落以蒸气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侵害人体神经中枢。测口温时咬破,以消化吸收,引起汞中毒。3.预防(1) 由于体温计是玻璃制品,贮汞槽玻璃薄脆,故应轻拿轻放。测试体温后将体温计汞柱甩至 35 以下,方法是捏紧体温计前端,以前臂手腕用力 向下甩,注意避开墙壁、桌子、床栏等硬物,以免体温计碰碎。(2)测试腋温时,体温计置于患者腋下,嘱患者曲臂过胸,夹紧体温计。不能合作者,应协助其夹紧上臂,掌握测试时间,及时取出。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的患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的患者禁忌腋温测量。(3)测量口温时,将体温计贮汞槽端斜置于患者舌下热袋处,嘱患者闭唇含
6、住体温计,用鼻呼吸,且勿咬体温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困难的患者禁忌口温测量。4.处理流程(1) 体温计破裂水银洒落者立即用湿润的小棉棒或胶带纸将洒落在地面上的手银粘集起来(也可用注射器去除针头后抽吸手银再用胶布封口) 放进可以封口的小瓶中,如饮料瓶等塑料瓶在瓶中加入少量水瓶上写明“废弃水银”标识对掉在地上不能完全收集起来的水银,可撒些硫磺粉,以降低水银毒性(硫黄粉与水银结合可形成难以挥发的硫化汞化合物,防止水银挥发到空气中危害人体健康)。(2)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消化道黏膜安抚患者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给患者口服蛋清或
7、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食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 密切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二) 体温值偏高或偏低1.原因(1) 未评估患者有无存在影响测量体温准确性的因素。(2) 未向患者讲解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3) 未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刻度是否在 35以下。2.临床表现测量的体温比正常值偏高或偏低,影响对体温的准确监测。3.预防(1) 定期检查、校对体温计。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 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测试过的 40温水内,3 分钟后取出检查,若读数相差 0.2以上或玻璃管有裂隙的体温计不再使用。测量体温前检查水银柱是否在
8、 35以下。(2) 向患者解释体温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如测量前有运动、喝热饮、热水浴等,应休息 30min 后再测量;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后应在 30min 后再测量体温;评估环境,室温适宜。(3) 告知患者勿将测量后的体温计靠近盛热容器如盛热水杯等,以免辐射散热影响体温。(4) 对极度消瘦皮下脂肪少、新生儿等特殊患者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新生儿测量肛温应专人守护。4.处理流程测试的体温偏高或偏低查看、寻找影响体温测试因素查看体温计性能是否完好重测体温必要时更换体温计再测试并记录。(三)交叉感染1原因口温计消毒不符和要求,导致院内感染发生。2临床表现口温计、肛温计消毒不严,引起消化
9、道疾病,如肛温计消毒不严引起婴儿肠道沙门氏菌传播;腋温计消毒不严,引起皮肤黏膜感染,如皮肤脓包疮等。3.预防(1) 为避免引起交叉感染,每次使用完毕,体温计均应进行消毒剂处理如 75%酒精,含氯消毒液等。口表、肛表分别消毒,将体温计浸泡于消毒液中 5 分钟取出,再放入另一消毒容器中浸泡 30 分钟后取出,再浸泡于冷开水中,用消毒纱布擦干备用。(2)消毒液和冷开水每天更换一次。感染性疾病患者最好专人专用。4.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感染相应症状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局部皮肤用 0.5%碘伏消毒;使用有效的抗生素等)观察病情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报告院内感染科。(四) 肛门、
10、直肠刺伤1. 原因(1) 未评估患者,未掌握测试肛温禁忌症。(2) 测试时肛表前端未醮润滑剂。(3) 测试肛温时插入肛表用力过猛,致肛门、直肠损伤。2. 临床表现肛门、直肠疼痛、出血。3. 预防(1) 评估患者,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患者不宜测肛温。(2) 测试前,用棉签醮润滑剂润滑肛表贮汞槽端,避免肛表摩擦引起不适或损伤组织,也便于插入肛门。(3) 掌握插入方法,用手分开臀部,将肛表旋转并缓慢地插入肛门内 34cm;婴儿只需将贮汞槽插入即可,并用手扶持。插入时勿用力,以免导致肛门、直肠刺伤和破裂。4.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肛门、直肠刺伤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评估伤情遵医嘱对症治疗(止血;抗感染等)
11、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二、 测量血压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测出血压值偏高或偏低、疼痛、测量失败、皮下淤血等,要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一) 血压值偏高或偏低1.原因(1) 未定期对血压计进行检查、校对。(2) 测量血压前未对环境、患者做好评估。(3) 未向患者讲解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和配合
12、要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4) 测量方法不正确;血压计的高度、上臂的位置与心脏不在同一水平;血压计袖带过窄或过宽;血压计袖带缠的过紧或过松,充气、放气过快、过慢。(5) 袖带选择不当,或使用心电监护测量血压者, “成人”和“小儿”模式选择不当。2. 临床表现测量的血压值不准确,偏高或偏低,影响对血压的准确监测。3. 预防措施(1) 定期检查、校对血压计。测量前,检查血压计,包括玻璃管有无裂损,水银有无漏出,加压气球和橡胶管有无老化、漏气,听诊器是否完好。(2) 评估环境,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3) 测量血压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4) 向患
13、者解释血压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如测量前有吸烟、运动、情绪变化等,应休息 1530min 后再测量。(5) 护士熟练掌握测量血压的方法: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卧位或坐位) ,血压计的高度、上臂的位 1置应与心脏呈同一水平。坐位:平第四肋间;仰卧位: 平腋中线。. 卷袖或脱去衣袖,以免衣袖过紧影响血流,影响测量值的准确 2性。. 将血压计袖带平整置于肘关节上 23cm,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 3宜。应用腕式电子血压计时手掌朝上,腕套边距手掌末端约 1cm,扣紧手腕套等。.将听诊器胸件置肱动脉搏动明显处,逐渐充气达到肋动脉搏动消 4失再升高 2030mmHg。充气不可过猛、过快、放气速度
14、应均衡,速度以每次血管搏动水银下降 4mmHg/秒为宜。. 护士眼睛视线保持与水银柱弯月面同一水平。须重新测量者, 5应待水银柱下降至“0”点,稍等片刻再测量。(6) 对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4. 处理流程测量的血压值偏高或偏低查看、寻找影响测量血压因素查看血压计性能是否完好重新测量必要时更换血压计再测量并记录。(二) 疼痛1. 原因(1) 血压计袖带过紧,充气时造成肢体胀痛。(2) 血压计袖带捆绑不当,夹住患者皮肤,造成疼痛。2. 临床表现测量部位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甚至被夹伤。3. 预防(1) 正确选择测量部位,血压计袖带下缘距肘窝 2 横
15、指,袖带与皮肤之间能容 1 指。(2) 测量前整理好患者衣袖,如果患者穿的衣物过多,应嘱患者充分暴露测量的部位。(3) 测量前将袖带展平,平整捆绑在测量部位。4. 处理流程患者测量血压部位疼痛查看并去除造成疼痛因素检查患者皮肤情况给予局部的按摩安抚患者换对侧肢体测量血压。(三) 测量失败1. 原因(1) 测量血压环境嘈杂,影响测量者倾听数值。(2) 血压计水银不足,充气时水银柱间断,影响测量。(3) 听诊器薄膜破裂影响听诊。(4) 血压计气囊或通气管漏气。2. 临床表现测量时听不到舒张压和收缩压。3. 预防(1) 测量前评估环境,保证环境安静,排除干扰因素。(2) 定期检查、校对血压计。测量前
16、,检查血压计,包括玻璃管有无裂损,水银有无漏出,加压气球和橡胶管有无老化、漏气,听诊器是否完好。(3) 加强对临床护士技能操作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测量血压正确方法。4. 处理流程测量血压失败查看并去除影响测量血压因素查看血压计性能是否完好安抚患者重新测量必要时更换血压计或部位再测量记录。(四) 皮下淤血1. 原因(1) 刚刚拔除静脉输液,即在输液肢体测量血压,导致刺穿点渗血或皮下淤血。(2) 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捆绑袖带,未定时松解,造成捆绑部位皮下淤血。2. 临床表现测量部位疼痛、酸胀,有压痛,肉眼皮下瘀斑。3. 预防(1) 测量前评估患者情况,对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充气速度不可过快,充气不可
17、过度。(2) 对刚刚拔除输液的患者,尽量避开输液肢体测量,确实不可避免,应保证在静脉穿刺处按压5 分钟后方可在此肢体测量血压。(3) 对长期心电监护,需频繁测量血压者,应定期放松血压计袖带或变换测量部位。4.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肢体皮下淤血立即松解袖带评估局部皮肤情况查找原因安抚患者更换测量部位如皮下淤血严重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观察。三、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通常选择毛发、色素较少,皮肤较薄的部位,药物过敏试验常用前臂中段内侧;预防接种可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常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或为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执行
18、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风险,如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应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一)疼痛1.原因(1)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置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的速度过快,或推注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4)注射针头过粗、不锐利或有倒钩,操作者手法不熟练。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肤,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
19、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注射后逐渐减轻。3.预防(1)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2)原则上选用等渗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改进皮内注射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患者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 2cm 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患者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 0.5cm 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
20、,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 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4.处理流程(1)患者诉疼痛立即安抚患者转移患者注意力。(2)出现晕针或虚脱立即取平卧位按压人中穴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给氧;建立静脉通道;适当保暖;对症处理)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并记录床旁交接班。(二) 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卡介苗)。(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4)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者揉按
21、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3.预防(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5)有异常不适随时告知医护人员。(6)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4.处理流程(1)出现局部组织反应(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关处理(局部皮肤瘙痒者,交代患者勿抓、挠;水疱者,用无菌
22、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溃烂、破损,则按外科换药处理。 )安抚患者更换注射部位观察局部反应情况。(2)卡介苗引起的局部反应加强宣教(交代患者和家属不要挑破表皮小脓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待卡疤形成后,局部反应会自行消退,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全身反应和腋窝淋巴结增大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到相关部门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三) 注射失败1.原因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紧等。操作不熟练,如进针角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边接处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
23、穿皮肤。注射药物剂量不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或不足。2.临床表现皮丘过大、过小或无皮丘,药物外渗,针口有出血现象。或皮肤上有两个针口。3.预防(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患者配合。(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过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患者将选择部位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如是婴幼儿则要对家长做好宣教,取得配合。(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处理流程(5)注射后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安抚患者及家属,取得理解配合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四)过敏性休克1.原因(1)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2)患者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2
24、.临床表现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过敏症状有恶心、 、呕吐、腹痛及腹泻等。3.预防(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或变态反应疾病病史者应慎用。(2)皮试观察期间,告知患者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以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遵医嘱可采用脱敏注射) 。(
25、3)注射盘内备有 0.1%盐酸肾上腺素素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引装置等。 4.处理流程(1)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并报告医生、护士长(平卧位;呼吸心跳停止者,启动心肺复苏程序;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吸氧;建立两条输液通道,快速扩容;保暖等)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抗组胺类药物;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行气管切开)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通知医务科封存用品和药液报告药剂科查明原因。四、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皮下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注射部位常选择在上臂三角肌下缘,亦可选择在大腿前侧、外侧或两侧腹壁。常用于不宜经
26、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内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如预防接种或胰岛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注射。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等, (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与皮下注射并发症类同,不在叙述) ,应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一)出血1.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血管。(2)患者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2.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3.预防(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血管丰富部位。(2)注射
27、完毕后,重视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部位重新注射。4.处理流程 (1)拔针后针口出血重新按压注射部位擦净血迹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针眼出血情况。 (2)形成皮下血肿报告医生、护士长注意观察血肿增大情况对症处理(小血肿早期用冷敷,24h 后应用热敷;较大血肿,早期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血液,加压包扎,血液凝后,可行手术切开清除血凝块)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观察血肿增大情况及生命体征;记录血肿大小和处理情况)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二)硬结形成1.原因(1)同一部位反复
28、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吸收速度过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留时间延长,积蓄而形成硬结。(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玻璃碎屑、橡胶颗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系统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2.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甚至坏死。3.预防 (1)熟练掌握正确的皮下注射方法,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2/3.(2
29、)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等部位注射。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 2ml 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3)注射后必要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若皮脂污垢堆积,可先用 75%酒精擦净后再消毒。4.处理流程注射部位出现硬结更换注射部位报告医生、护士长已形成硬结者遵医
30、嘱处理(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忌用;用 50%硫酸镁湿热敷;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取新鲜马铃薯切成片浸入 654-2 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硬结情况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三)低血糖反应1.原因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液加快而胰岛素吸收加快。2.临床表现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3.预防(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次反复
31、进行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熟练掌握。(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5)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4.处理流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取平卧位休息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立即监测血糖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做好急救准备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静脉推注50%GS50100ml;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拉起床档,防止坠床等)安抚患者家
32、属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1.原因(1)针头质量差,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欠锐利;针头有倒钩、弯曲等。(2)进针部位有硬结或瘢痕。(3)操作者注射时用力不当。(4)体位不当、扭曲,固定不当、不配合。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若针头折断,则折断的针体停留在注射部位上,患者情绪恐慌、恐惧。3.预防(1)选择粗细合适、质量好的针头。(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
33、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4.处理流程注射时发生针头针体断裂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患者放松,保持原位勿动,勿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断针随肌肉收缩而移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未带止血钳时,呼叫其他护士或医生到场援助) ;若针体已完全进入体内报告医生、护士长X 光定位后手术取出安抚患者及家属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五、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人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者;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者;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疼痛
34、、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针口渗液、针头堵塞等(有关过敏性休克、硬结形成、针头弯曲或断针等并发症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的同类并发症基本相同),应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一)疼痛1.原因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人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跋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3.预防注射前,评估和选择好注射部位,避开神经、血管丰富之处。尽可能避免产生疼痛的因素:
35、(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2)一般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3)选用大小型号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4)一次注射量以 2ml 为宜,最多不超过 5ml。(5)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做到“两快一慢” 。进行肌肉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 10 秒,然后常规皮肤消毒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测缘快速叩击注射处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 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4、处理流程(1)患者注射时疼痛减慢推注速度安抚患者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转移患者注意力推注后快速拔针。(2)患者注射后疼痛查看局部皮肤情况安抚患者给予热敷疼痛严重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观察病情。(二) 神经性损伤1.
36、原因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2.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注射后,除局部麻木外,可出现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受损,下肢受累可发生下肢活动受限或跌倒,上肢受累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3.预防(1)注射前,评估和选择好注射部位,避开神经、血管丰富之处。(2)避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 接近中性的药物。(3)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杜绝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不当的现象。4.处理流程注射过程中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人神经内的可能性立即停止注射安抚患者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给予相应
37、处理(局部热敷、理疗;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观察病情并记录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三) 局部或全身感染1.原因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2.临床表现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3.预防遵循无菌操作,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4.处理流程患者出现局部感染症状安抚患者报告医生、护士长更换注射部位加强局部观察若全身感染遵医嘱处理(血培养、药敏试验及使用抗菌药)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上报院感染科。(四)针口渗漏1.
38、原因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2.临床表现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出后液体流出更明显。3.预防(1)注射前,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瘢痕、皮损等部位。多次注射者,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2)一次注射量接近 5ml 时,可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右手持针呈 90插入并固定。小心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组织上的牵引) ,再以右手反抽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 10 秒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
39、拉紧状态。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患者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4.处理流程注射时出现针口渗漏立即减慢推药速度注射后延长按压时间安抚患者。(五) 针头堵塞1.原因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针头斜面形成对橡皮塞的切割面,导致瓶塞进入针头发生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2.临床表现推送阻力大,因微粒、混悬物堵塞,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3.预防(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合适的针头和肌肉丰富的注射部位。(2)对于需要混合的注射药物,注射前充分混合药液、检查针头是否通畅。(3)注射有可能发生针
40、头堵塞的药物,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4.处理流程注射时出现针头阻塞立即拔出针头查找阻塞原因安抚患者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六、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静脉注射法是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因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到全身,所以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主要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时;药物注入静脉进行诊断试验检查; 输液和输血;静脉营养治疗。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性损伤、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应注意预防,若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一)
41、静脉穿刺失败1.原因(1)穿刺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初到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2)进针用力不当,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3)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为 15-20,角度过大或过小都易将血管壁穿破。(4)固定不当,针头向左右摆动。(5)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明显的血管盲目穿刺、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6)操作者对深静脉的解剖位置不熟悉,来回穿刺引起血管破裂或穿不不到血管而失败。(7)给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患儿不配合
42、导致失败。(8)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人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致穿刺失败。2.临床表现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液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肿胀。3.预防(1)做好注射前评估。选择暴露好、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进行静脉注射。适用型号合适、质量可靠的针头。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2)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当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试抽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对于静脉硬化、弹性差者,穿刺时应压迫静脉
43、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 30斜角直接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避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对于四肢末梢循环不良者,注射前可行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对于水肿患者,应先行局部顺血管方向轻柔推压,使血管暴露后穿刺。对于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沿血管方向穿刺。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试穿刺时注射器应保持负压,一旦刺人血管即可有回血,因针头内充满肝素,不易凝血。对于小儿,行头皮静脉穿刺时,选择较小的针头,采取二次进针法,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稍进 0. 5cm 后松止血带,妥善固定。4.处
44、理流程静脉穿刺失败、立即拔出针头,局部按压、安抚患者及家属,取得理解和配合、重新选择部位进行穿刺、必要时另请护士穿刺。(二 )药液外渗性损伤1.原因(1)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注入液体量、温度、速度、时间,针头对血管的刺激。(2)药物因素:与药物浓度、渗透压、药物酸碱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3)感染因素: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能使血管通透性增高。(4)血管因素: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发生痉挛时,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5)穿刺技术:穿刺不当,穿破血管,使药液漏出血
45、管外。(6)患者因素: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长时间体克,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2.临床表现穿刺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3.预防(1)选择清洁、光线充足的环境注射,推注速度宜慢,选择大小合适的头皮针。(2)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3)注射时注意无菌操作(4)加强巡视,尽早发现液体外渗,杜绝外渗性损伤发生。(5)提高穿刺技术,在针头穿人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 0. 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推注药液不宜过快,观察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有药液外渗,应停止推注,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4.处理流程
46、(1)推注时出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推注回抽药液后拔针局部按压安抚患者及家属,取得理解和配合更换注射部位另选血管重新穿刺(2)外渗严重、肿胀疼痛报告医生、护士长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遵医嘱处理(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采用肾上腺素拮抗剂酚妥拉明5 - 10mg 溶于 20m1 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同时给 3%醋酸铅局部湿热敷;高渗药液外渗如 20%甘露醇,可用 0.25%普鲁卡因5 - 20m1 溶解透明质酸酶 50 -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 抗肿瘤药物外渗,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阳离子如葡萄糖酸钙溶液外渗,可用 0. 25%普鲁卡因 5 l0ml 作局部浸润注射,同时用 3%醋酸
47、铅和 50%硫酸镁溶液交替局部湿热敷;药物外渗超过 24小时未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禁止热敷)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三) 血肿1.原因(1)血管弹性差,皮下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进针后无落空感,有时针头已经进人血管而不见回血,误认为穿刺失败,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已青紫。凝血功能差或者不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2)针头固定不当移位、患者心情过于紧张不合作,特别是儿童好动或者胶布黏贴不牢、松止血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没及及时拔针按压。(3)静脉腔小,针头过大与血管直径不符,进针后速度过快,一见回血未等血管充盈就急于继续向前推进或偏离血
48、管方向过深、过浅而穿破血管。(4)老年、消瘦患者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5)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解剖位置不熟悉,操作不当误伤动脉。(6)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没有注意保护好血管,经常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进针。(7)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者压力、按压时间不够。(8)凝血功能差的患者。2.临床表现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 一 3d 后皮肤变青紫。1 一 2 周后血肿开始吸收。3.预防(1)注射前评估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2)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注射药物外渗。(3)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造成药液外渗。(4)拔针后,注意用无菌棉签或纱布按压注射部位 3
49、 一 5 分钟。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不出现青紫为宜。4.处理流程(1)穿刺时出现血肿。立即拔针用静脉贴覆盖穿刺口,拇指按压,增加按压面积安抚患者。(2)拔针后出现血肿安抚患者若血肿过大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抬高患肢;24 小时内局部冷敷;24 小时后 50%硫酸镁湿热敷)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四) 静脉炎1.原因长时间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引起局部静脉感染。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3.预防(1)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采用同一血管反复注射。(2)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3)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