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资料、动手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2渗透基因与染色体同步变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化抽象为具体的研究能力。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激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和生殖的生物学含义,领悟生命的神奇。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描述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2说出基因
2、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二、教学难点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讨论亲代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基本内容是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知 识的内在逻辑。教材以基因为核心概念和主要线索,在认识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基础上,理解亲代基因如何传递2到子代的过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片以及染色体和 DNA 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内涵丰富。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在上册学习过细胞核知识,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人类的生殖知识,前面一
3、节课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另外大部分孩子也从其他渠道了解了一些染色体、基因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相关学习内容 并不陌生,但是不系统、不了解生殖过程与遗传变异的关系。三、设计思路紧扣“基因”核心概念这个主线开展教学。首先,通过 DNA 鉴定技术的应用,引出基因的概念和基因与 DNA 关系的思考、引出本课课题。然后,根据示意图理解染色体、DNA 和基因 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读图分析人体染色体的特征,通过课堂游戏学习染色体的传递特点。接下来结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最后通过总结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没有
4、电教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挂图。设计课堂活动和小游戏;主要采用谈话、练习的教学方法。五、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2人体染色体图片。3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图片。4两两相同的水性笔、铅笔,颜色不同的贴纸等。3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展示】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的照片和相关的介绍性文字,强调 DNA 鉴定技术、展示有关 DNA 鉴定技术的新闻材料。【提问】DNA 是什么?DNA 鉴定还有哪些其他的应用吗?DNA 有什么结构使它能确定人的身份和亲缘关系呢?师生交流后,学生能够理解或说出亲人的基因相似性大、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基因组成。教师展示课题 “
5、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观看图片和阅读相关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推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到 DNA 与基因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自然引出本节课题。探究新知教师活动一:带领学生分析和确定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浏览本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布置学生自主分析他们已经懂得的和暂时还不懂的知识各有哪些,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板书大致的知识框架。【基因、DNA 和染色体】教师活动二:【展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示意图。【提问】同学们知道 DNA 是遗学生活动一: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阅读教材,找出自己需要重
6、点学习的内容。学生活动二:用语言描述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为“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一条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传物质,也知道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还能够将 DNA 和基因联系起来思考,非常 不错!那么,谁能结合这个图示内容,准确地说明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 吗?有没有人能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呢?教师活动三:【提问】人体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亲代的染 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呢?观察人体染色体组成图,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疑问吗?【展示】人体染色体组成图和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图。教师活动四:首先肯定学生的发现、分析讨论和提出疑问的能力。【提问】不管亲代还是
7、子代,所有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23 对、46 条,为什么子代的染色体数目不加倍呢?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到底有何规律呢?色体上一般含有一个 DNA 分子;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的 DNA 片段, 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能够用概念图的方式表达三者的关系。学生活动三:学生根据以往接触的知识或者教师展示的图片,结合阅读教材,回答出人体有 23 对、46 条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通过生殖过程由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给子代的。发现染色体成对存在的现象,提出各种疑问,如染色体为什么是成对的?子代染色体数目为什么不增加?子代的染色体与亲代的染色体有什么联系?等等。学生之
8、间相互讨论、自由解答。学生活动四: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图片,阅读教材,通过生生见讨论,回答老师的提问。5布置游戏活动 4 人一组,每组利用课前准备的 8 支笔,每一支笔代表一条染色体。玩“模拟马蛔虫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游戏,画出示意图。(要求:相同形状的水性笔 4 支,红黑各两支;相同形状的铅笔 4 支,两两花色相同。)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师生对比各自作出的图解,统一答案后,提出新的思考。教师活动五:【提问】1为什么亲代的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的,还两两相似?2亲代产生生殖细胞的时候是不是任意传一半染色体就行了?3是不是上面两条马蛔虫后代的遗传物质都是一样的?在学生提出
9、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讲解我们都知道,人的细胞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之分,生殖细胞包括精子和卵细胞两种类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教师活动六:以小组为单位,玩“模拟马蛔虫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游戏,在草稿纸上画示意图。根据老师的要求,有 12 组学生到黑板上做图。学生活动六:结合小游戏和阅读的教材通过小组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知识。6【提问】如果把笔的不同部位或者不同花色看成不同的基因(也可以在笔上贴上不同颜色的贴纸,表示不同的基因),则基因的传递有什么规律?【讲解和提问】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
10、中染色体都是 23 对,染色体形态彼此相同,基因数目也不变;其他生物也是如此,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都能维持稳定。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提出合理的解释呢?【展示】人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解,并指导学生一起填写;然后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上的插图“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巡视检查学生填图情况,规范作图。教师讲解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因此,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其上的基因也成单存在。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又恢复成对状态,其上的基因也恢复成对状态。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教师活动七:【提
11、问】无性生殖的后代与亲内容,根据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 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经过小组讨论后,自己组织语言发言说明。填写教材插图“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学生活动七:思考或讨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评价、补充,考查学生的动手和知识应用能力。7代十分相似,这与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传递有关系吗?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到:无性生殖过程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是 母体的“克隆”,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你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展示】学生自主总结后,展示本课的知识提纲,给学生填空。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巩固练习PPT 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题。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 P32 上的练习题。2自选材料,制作“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模型。板书设计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DNA 和染色体DNA 蛋白质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