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 。公元前 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公元前 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可知诸侯无视周王权威,擅自调换封地,这说明了西周时期的礼法制度对诸侯已失去普遍的约束力,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反映的主
2、要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故 A 项排除。B 项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 B 项排除。C 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故 C 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公元前 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 ”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即可得出答案。2.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 ,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 36 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 ,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A. 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B. 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C. 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D. 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答案】C【解析】从“以 36 万贯铁钱为准
3、备金,定期发行”到“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的变化导致纸币大量发行,通货膨胀,从而破坏了北宋经济发展的环境,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变革” ;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是解题的关键信息。3.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已、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答案】B【解析】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
4、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B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排除 A;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 ,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排除 D。点睛:思想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希望匡正社会秩序,体现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4.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 20
5、17 年 12 月 3 日开播。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 ,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A. 小篆到大篆的过渡B. 大篆到隶书的过渡C. 小篆到隶书的过渡D. 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答案】D【解析】秦朝采用李斯的字体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图片显示字体正是大篆到小篆的过度时期,D 正确;隶书是秦朝以后出现,B 和 C 错误;A 与材料主旨相反。5. 据材料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海军建制落后B. 中国海军力量分散C. 中国封建体制腐败D. 日本海军战斗力强【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
6、看出日军机构精简,集中海军力量统一指挥。而中国海军编制机构众多,政出多门,故 B 项正确。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力量的分散,但无法得出中国海军建制的落后,故 A 项排除。中国封建体制腐败在图中没有体现,故 C 项排除。从图中只能得出日军的编制特点,看不出战斗力的问题,故 D 项错误。点睛:海军是一个国家军事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中日海军编制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正是此后影响双方各自胜败的重要因素。以小见大,中日甲午战争最后改变了东亚格局,因此可以说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埋下了伏笔。6. 1927 年 8 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
7、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 ,但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 ,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该情形有利于A. 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B. 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C. 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D. 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7 年 8 月”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根据材料“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 ”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攻打大城市的目标失败,有利于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苏俄革命模式在华实践遭受挫折,促使中共探索新型的革
8、命道路,排除 B。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国民政府才收回部分被列强攫取的特权,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而是强调苏俄革命模式在华实践遭受挫折,促使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排除 D。7. 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这反映了中国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 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C. 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D. 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4 年 10 月” “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
9、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故B 项正确。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表明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题干无关,故 A 项排除。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表明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故 D 项错误。点睛:所谓革命外交,其实就是阶级斗争观念的产物。其最简单的逻辑,就是按阶级关系来将世界一分为二,即一
10、方面是代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与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或人民民主国家;另一方面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封建反动势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非此即彼。8. 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1979 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4 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 年南方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 年中共十四大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B. 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
11、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 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D. 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的起始时间是 1979 年, “文革”指的是 19661976 年,故 A 项错误;1984 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 1979 年到 1992 年十四大,中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 C 项正确;2008 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9.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
12、使智慧边际化” ,在柏拉图眼里这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A. 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B. 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C. 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D. 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答案】D【解析】柏拉图认为绝对平等是有问题的,民主制使得智慧边缘化,也就是说直接民主往往会造成民主制度的泛滥,因此参政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政治决定的正确与否,因此本题选择D 选项。A 选项说法是直接民主的一种结果,并不是产生这种直接民主的原因;B 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C 选项说法不够准确,它在形式上是不随意的。10.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
13、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 18 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A.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B.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D.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西欧国家的商业革命,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原因的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英国并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本原始积累不断增加,从而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故 D 项正确,AC 项排除;B 项是 19 世纪中期完成的,排除。点睛:关键时间点“18 世纪” 。11. 阅读下表导致 1700-1800 年欧洲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A. 国家政策的刺激B. 医疗技术的进步C.
14、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D. 工业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17001800 年欧洲人口增长迅速,C 项正确。国家政策的刺激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排除 A。医疗技术的进步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排除 B。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7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12.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反映了A.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B. 国际间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均衡发展D. 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的丧失【答案】A【解析】图片
15、显示国际货币紧急组织的代表权要想发展中国家转移,说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强经济利益诉求,A 正确;B 中协调不符合事实;C 中均衡发展显然错误;D 丧失说法绝对。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 “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 ;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 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16、摘编自李晓语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材料二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 。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进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 “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2)根据村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
17、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 (1)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因素日益成长(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西学传播深入,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冲突;开明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等。目的:学习西方,探索独立富强之路。(2)特点:热爱自由;崇尚民主;尊崇理性;亲教宽容。不同取向的历史影响:中国:一方面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进程;(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未能在近代中国实现独立富强。英国:坚持回归传统文化的做法,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
18、,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主义体制的确立;但过于尊崇传统文化的风尚,也阻碍了英国在近代后期的深入创新和持续发展。【解析】 (1)由材料“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 ”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因素日益成长;西学传播深入,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冲突;开明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等。(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热爱自由,崇尚民主,尊崇理性,宗教宽容;第二小问,不同取向的历史影响:中国:一方面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19、进程;但另一方面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未能在近代中国实现独立富强。英国:坚持回归传统文化的做法,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主义体制的确立;但过于尊崇传统文化的风尚,也阻碍了英国在近代后期的深入创新和持续发展。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自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 60 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目录根据材料,提取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示例 1: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阐释:1978 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安徽、四川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
20、革试点,随后逐渐推向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 21 世纪初基本建立起来。20 世纪 80 年代初,设立了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总之,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示例 2: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阐释: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9 年中美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1978 年起,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1、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1 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这系列的外交成就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重要力量。【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进行论述,例如,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的创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20 世纪 30 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 、 “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 “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
22、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 ”。1934 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 1935至 1937 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 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 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 ,1941 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颁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3、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答案】 (1)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苏联经济政策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日本侵华的加剧。(2)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导致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打击了私营企业,成为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解析】 (1)根据材料中“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日本侵华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1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关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话,那么您就会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
24、要和平,无论是还没有丧失理智的资本家,还是不仅能够珍惜自己个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共产党人从问世之日起,一般来说是反对国家间的任何战争和捍卫和平事业的,我们始终把战争视为灾难,而不是把它当成儿戏,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劳动。战争是我们的敌人,对各国人民来说是灾难。如果您真的关心和平和本国人民的幸福,那么这也只能算是您作为总统应尽的义务,而我作为部长会议生席也应对自己的人民表示关怀。此外,维护全球和平应是我们其同美心的事业,如果在现代条件下爆发战争,那么这就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战争,因为美、苏之间其实
25、并不互相谋求什么,但战争将是全球性的,残酷的、毁灭性的。1962 年 10 月 26 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对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积极影响。【答案】 (1)背景:美苏冷战对峙;苏联在古巴建导弹基地,美国发出战争威胁,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世界处在核战争边缘;美苏实力对比,美居优势。(2)态度:尽量克制以避免战争爆发。影响:使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平息;体现了苏联对于美苏战争的理性与克制的态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以后解决战争危机提供借鉴。【解析】 (1)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美苏冷战对峙;苏联
26、在古巴建导弹基地,美国肯尼迪发出战争威胁;世界处在核战争边缘;美苏实力对比,美居优势思考回答。点睛:特点实质性非选择题解题技巧1. 要注意对本质概念的把握: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2.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再加上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事件属性。3.注意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结合材料中主旨老概括特点或者本质。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1950 年,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
27、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 ,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 15 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
28、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 2 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答案】 (1)领导开展了核基础理论研究;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并参与核试验;推动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成功。(2)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科技专家与年轻科研人员弘扬爱国精神;发扬学术民让、激励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苏联的援助。【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邓稼先是两单的元勋,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理论上的贡献,二是实践上的贡献即可。(2)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党和政府的重视、决策的正确、邓稼先等人的辛苦努力、创新精神以及苏联的国际援助,此类问题既要考虑到个人因素、又要考虑到党和政府的因素以及有无国际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