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四)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09639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四)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KS5U解析】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四)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KS5U解析】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四)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KS5U解析】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四)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KS5U解析】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仿真模拟(四)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四) 理科综合试卷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1.下列关于物质运输及膜的透性等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膜、核膜及所有的细胞器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B. 细胞膜上的载体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保护及选择透过性有关C. 物质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D. 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膜的选择透过性,考查对物质进出细胞各种方式特点、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的理解。解答本题,可根据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理解物质进出细胞各种方式的特点。【详解】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具

2、有相似的成分和结构,都具有选择透过性,A 项正确;细胞膜上的载体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细胞的识别、免疫、保护与糖蛋白有关,B 项错误;物质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C 项正确;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使细胞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开,使各种细胞器所进行的生理活动互不干扰,有利于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D 项正确。【点睛】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及功能的关系2. 据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叫作集胞藻 6803(一种单细胞蓝藻)的微生物,其通过光合作用可生产出乙醇、氢、正丁醇、异丁醇和潜在的生物柴油。下列有关描述正

3、确的是( )A. 集胞藻 680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B. 集胞藻 6803是异养需氧型生物C. 和传统化工技术相比,该技术无论昼夜都能进行D. 集胞藻 6803既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又可维持能源供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该藻类为单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也没有类囊体。该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该藻类的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才能进行。该藻类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光和原料,又可以产生多种燃料。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文字信息的获取能力。3.3.关于 DNA分子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核 D

4、NA复制发生在间期而不是分裂期与核 DNA的载体有关B. 真核细胞内 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和某些细胞器内C. DNA分子复制和基因表达的过程中都有氢键的断裂D. mRNA上的密码子都有与之互补配对的 tRNA上的反密码子【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遗传的分子基础,考查对 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分裂期染色体形态特点判断 DNA复制时间,根据 DNA结构、分布分析 DNA复制场所和复制、转录特点。【详解】核 DNA的载体为染色体,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使 DNA难以解旋,DNA 难以进行复制,A 项正确;真核细胞内 DNA分子分布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叶绿体内

5、,细胞核和线粒体、叶绿体内均可以进行 DNA复制,B 项正确;基因表达首先需要通过转录形成 mRNA,DNA分子复制和转录均需要解旋,均需要打开氢键,C 项正确;终止密码没有与之互补配对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D 项错误。【点睛】 “列表法”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复制 转录 翻译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原料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原则 AT、GC TA、AU、GC AU、GC结果 两个子代 DNA分子 mRNA、tRNA、rRNA 蛋白质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意义 传

6、递遗传信息 表达遗传信息4.4.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要研究某城市兔唇的发病概率,则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B.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病C.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D.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答案】C【解析】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A 正确;携带隐性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该遗传病,如 Aa的个体不患白化病,B 正确;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 错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如妊娠期一些外界因素导致胎儿发病,D 正确。5.5.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和 2,下列对该实验及其

7、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A. 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B. 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C.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也能感受单侧光D. 实验 1为对照组,实验 2为实验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考查对生长素运输方向的实验分析。解答此题,可对比实验 1和实验 2,找出自变量,并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实验结论。【详解】实验 1和实验 2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位置,比较实验 1和实验 2的结果可知,生长素只能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A 项、B 项正确;实验不能说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也不能证明感光部

8、位在尖端,C项错误;实验 1为自然状态下生长素运输方向,为对照组,实验 2为实验组,D 项正确。【点睛】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1)对照组:一般为自然状态下的处理组,或模拟自然状态的处理组,一般不进行人为处理,或进行和实验组一样的人为处理。(2)实验组:根据实验自变量刻意进行的人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仅有自变量的不同。6.6.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第 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 第 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 该种群 K值为 K1D. 第 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道,第 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A 正

9、确。通过曲线斜率可知道,第 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 正确。该种群 K值为 K2,C 错误。第 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二、非选择题7.7.图 1表示某植物所在密闭大棚内夏季一昼夜 CO2浓度的变化(假定呼吸速率不变) ,图 2表示该植物在适宜温度时光照强度分别为 a、b、c、d 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图 1中甲到乙段大棚内 CO2浓度增长速率减慢的原因是_,甲、乙、丙、丁四点中光合速率等

10、于呼吸速率的点是_,对应图 2中的_(填“a” 、“b”、 “c”或“d” ) 。(2)图 1中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是_点。该植物_(填“能”或“不能” )积累有机物,原因是_。(3)该植物细胞吸收 18O2,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_。【答案】 (1). 甲到乙段,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速率增大,CO 2释放减少,故大棚内CO2浓度增长速率减慢 (2). 乙和丙 (3). c (4). 丙 (5). 能 (6). 丁点CO2浓度小于甲点 (7). 水【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过程、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

11、化关系理解图 1中 CO2浓度变化曲线的升降,根据图 2中 a点时植物 CO2释放量确定呼吸速率,判断其余三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关系。【详解】 (1)图 1中甲到乙段处于零时到清晨,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速率增大,CO 2释放减少,故大棚内 CO2浓度增长速率减慢;甲、乙、丙、丁四点中乙、丙两点 CO2浓度分别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图 2中 c点时植物 CO2释放量等于 O2产生总量,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2)图 1中丙点时 CO2浓度降到最低,说明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丁点时 CO2浓度低于甲点,说明经过一昼夜,该植物吸收了 CO2,能积累有机物。 (3

12、)该植物细胞吸收的 18O2,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含放射性的水。【点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去向C:CO 2 有机物 丙酮酸 CO2H:H 2O H (CH2O) H H2OO:H 2O O2 H2O CO2 有机物8.8.玉米胚乳蛋白质层的颜色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C、c 和 Pr、pr 两对基因共同作用决定,C、c 控制玉米基本色泽有无,C 基因为显性;Pr、pr 分别控制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紫色和红色) ,当 C基因存在时,Pr 和 pr基因的作用都可表现,分别使玉米胚乳蛋白质层出现紫色和红色,当只有 c基因存在时,不允许其他色泽基因起作用,蛋白

13、质层呈现白色。(1)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_关系。(2)现有红色蛋白质层植株与白色蛋白质层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紫色蛋白质层个体,则紫色蛋白质层和红色蛋白质层中_为显性,若亲代都为纯合子,则基因型为_。(3)若(2)小题中的纯合亲本杂交得到 F1,F 1自交,则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4)若(3)小题 F2中的红色蛋白质层个体自由交配,则所得 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5)若白色蛋白质层杂合子自交,则后代中胚乳细胞的基因型有_种,试写出其中一种_。【答案】 (1). 线性 (2). 紫色蛋白质层 (3). CCprpr、ccPrPr (4). 紫色蛋白质层:

14、红色蛋白质层:白色蛋白质层=9:3:4 (5). 红色蛋白质层:白色蛋白质层=8: 1 (6). 4 (7). cccPrPrPr 或 cccPrPrpr或 cccPrprpr或 cccprprpr【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教材中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详解】 (1)玉米胚乳蛋白质层的颜色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C、c 和 Pr、pr 两对基因共同作用决定,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根据题意,红色蛋白质层植株与白色蛋白质层植株杂交,

15、后代全为紫色蛋白质层个体,红色蛋白质层被掩盖,说明紫色蛋白质层对红色蛋白质层为显性,若亲代都为纯合子,则基因型为 CCprpr、ccPrPr。(3) (2)小题中的纯合亲本杂交得到 F1,F 1CcPrpr自交, F 2中 C Pr 表现为紫色蛋白质层,C prpr表现为红色蛋白质层,cc 表现为白色蛋白质层,三种表现型的比例为紫色蛋白质层:红色蛋白质层:白色蛋白质层=9:3:4。(4)F 2中红色蛋白质层个体基因型为 1/3CCprpr、2/3Ccprpr,产生的配子比例为2/3Cpr、1/3cpr,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所得 F3中白色蛋白质层个体所占比例为(1/3)2=1/9,则红色蛋白质层

16、个体所占比例为 8/9,红色蛋白质层:白色蛋白质层=8: 1。 (5)白色蛋白质层杂合子 ccPrpr自交,其产生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基因型为 cPr或cpr,胚乳细胞是一个精子与两个基因组成相同的极核结合而成的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后代中胚乳细胞的基因型有 cccPrPrPr 或 cccPrPrpr或 cccPrprpr或 cccprprpr四种。【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自由交配问题处理方法:根据基因平衡定律,或先算出各种配子比例,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计算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2)明确胚乳细胞的由一个精子与两个基因组成相同的极核结合而成的受精极核发育而来。9.9.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

17、症患者体内 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六个月后,来自母体的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请回答:(1)与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属于同一类疾病的是_。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B.过敏性鼻炎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2)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细胞包括_和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在_(场所)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包括_(写出两种) 。(3)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正常情况由_(细胞名称)产生的,该细胞可以由_增殖分化而来。【答案】 (1). AC (2). 吞噬细胞 (3). 骨髓 (4).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5). 蛋白质(免

18、疫球蛋白) (6). 浆细胞 (7). B 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意可知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属于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属于免疫缺陷病,故 A正确。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故 B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故 C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故 D错误。因此选 AC。(2)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是在骨髓成熟的,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3)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正常情况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浆细胞可以由 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0.10.

19、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 2a),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来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2)输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_J/(cm 2a) ,其中 A的含义是_;图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鱼塘中某种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结构发生改变。(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答案】 (1). 光合 (2).

20、 呼吸(或细胞呼吸) (3). 110 (4).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5). 16% (6). 垂直 (7). 食物链【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查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根据图中箭头区分消费者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和从饲料中获得的能量,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进行计算。【详解】 (1)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主要经过呼吸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然后进入无机环境。(2)根据图中数据,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 0.25+5.1+2.1+0.05-5=2.5 J/(cm

21、 2a) ,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为 4+9+2.5+0.5-2=14 J/(cm 2a) ,则生产者的同化量为 3+14+70+23=110J/(cm 2a) ,图中已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贮存在生物体内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则 A代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能量;图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14+2) 16%。(3)在某个季节时,由于光照减弱,使较深水层中浮游植物减少,导致鱼塘中某种鱼向上层转移,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的垂直分布发生改变,使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4)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

22、,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从有机物中输入的能量是从饲料中获得的能量,不属于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2)明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同化的能量包括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和从有机物中获得的能量。11.11.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经微生物分解后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某生物兴趣小组试图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 。培养基成分如表所示。将表中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 1000 mL。实验过程如图所示:KH2HPO4 1.4gNa2HPO4 2.1gMgSO47H2

23、O 0.2g葡萄糖 10g尿素 1g琼脂 15g请回答下列问题:(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碳源、水、无机盐和_。该培养基能筛选出目的菌的原因是_。(2)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目的菌的数目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_。(3)初步筛选出来的菌种还需要进一步鉴定:在培养基中加入_指示剂,接种并培养初步筛选的菌种,若指示剂变成_色,则可说明该菌种能够分解尿素。(4)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 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 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 20个菌落。A 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写出两点即可) 。(5)为了确定目的菌产生脲酶分解尿

24、素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在相同时间内,10g 尿素在30、35、 40温度下降解后剩余量分别为 8g、3g、9g。若要进一步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_设计后续实验。【答案】 (1). 氮源 (2). 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只有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 (3).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4). 酚红 (5). 红 (6). 所取土样不同、培养基被污染、接种操作错误等 (7). 3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分离与计数,考查对培养基成分、微生物分离、计数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培养基中成分判断该培养基上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根据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原理分析该方

25、法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详解】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除碳源、水、无机盐外,还需要氮源,用以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物质。该培养基的唯一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所以能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2)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目的菌的数目时,由于连在一起的两个或多个细菌增殖后形成一个菌落,所以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3)鉴定尿素分解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分解菌可将尿素分解产生碱性物质氨,使培养基出现红色。(4)A 同学的统计数据大于其他同学,可能的原因是所取土样不同,不同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量不同;也可能是培养基被污染,

26、或者是稀释涂布培养时接种操作错误。(5)测得在相同时间内,10g 尿素在 30、35、 40温度下降解后剩余量分别为8g、3g、9g,35时尿素剩余量最少,说明酶的最适温度大约在 35左右,应围绕 35设计后续实验。【点睛】两种纯化细菌方法的比较项目 优点 缺点平板划线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 不能计数进行分离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12.12.二倍体哺乳动物体细胞不易进行基因操作和筛选,而生殖细胞已高度分化,不能在体外扩增培养。我国科学家建立了小鼠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为基因操作找到了新的动物模型(过程如图所示) ,

27、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胚胎干细胞可以取自嚢胚的_细胞,也可以从胎儿的_获取。(2)在过程中,科学家采用两种策略来获得小鼠的孤雄单倍体胚胎,一是将受精后获得的合子胚胎的雌原核去除,另一种方法可能是向_的卵母细胞中注射成熟精子的_。(3)图中过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是_,由此可见,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能够代替精子,使卵细胞成功“受精”支撑小鼠胚胎的全程发育。(4)进行过程的优势是_,为增加后代的数量可以通过_技术对胚胎进行处理,要注意将_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答案】 (1). 内细胞团 (2). 生殖腺 (3). 去核 (4). 细胞核 (5). 显微

28、注射法 (6). 细胞融合 (7). 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8). 胚胎分割 (9). 内细胞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考查对核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移植意义和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流程图和题干文字判断各过程的方法的意义。【详解】 (1)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嚢胚的内细胞团细胞即为全能干细胞,胎儿的原始性腺中也存在全能干细胞。(2)借助核移植的原理,向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注射成熟精子的细胞核,可使精子的细胞核恢复分裂能力,经分裂、分化形成单倍体胚胎。(3)向动物细胞中注入基因表达载体通常采用显微注射法,过程模拟受精作用,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和卵母细胞融合为重组细胞,重组细胞经培养成为转基因动物。(4)过程为胚胎移植,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为增加后代的数量可以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对桑椹胚或囊胚进行处理,分割囊胚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以利于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点睛】解答第(3)小题第 2空时,容易答成“核移植技术” ,根据所用卵母细胞没有去核,可判断过程采用了细胞融合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