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2018 届高三高考 5 月模拟文科综合试题(第四次模拟)本试卷共 47 题,共 300 分。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 “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2、”, 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 C 项错误。【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名正而法顺说明了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由此定位答案。2. 公元 132 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 “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材料表明A.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C.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D. 科举考
3、试制度已发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是在汉武帝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察举制的废除,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对孝廉的察举有了年龄限制,对“诸生”、 “文吏”有了测试要求,这些都说明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故 C 项正确;科举考试制度发端于隋朝,故 D 项错误。【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由此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
4、和所学知识判断即可。3. 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正逢大饥。他号召富人兴造土木工程,开展宴游活动。官府也翻新粮仓吏舍,日役千人。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下列对范仲淹施政措施的正确认识是A. 招民为役以赈饥民B. 不恤荒政伤耗民力C. 鼓励消费刺激生产D. 宴游兴造靡费财政【答案】A【解析】【详解】范仲淹“正逢大饥”之时,号召富人兴造土木工程 、翻新官府粮仓吏舍, “日役千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以工代赈,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伤耗民力,故 B 项错误;材料和鼓励消费刺激生产无关,故 C 项错误;“宴游兴造靡费财政”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 D 项错误。4.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
5、,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 ,就被称为“苏意” ,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 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 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D. 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主流”, B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点睛】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
6、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这实质上说明商品经济冲击下享乐观念盛行。5. 时间 银的钱价 农产品零售价 手工业品零售价1835 年 100 100 1001843 年 117 82 1001844 年 121 84 991845 年 142 83 1021850 年 157 94 120上表是 1835-1850 年银的钱价和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价指数变化表。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 大量鸦片输入B. 巨额战争赔款C. 工业文明冲击D. 西方商品倾销【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数据表明 1835-1850 年中国银的钱价逐年上涨,农产品价格逐年下降,手工业品零
7、售价总体上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方商品输出的结果,其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大量鸦片输入 、 巨额战争赔款均不是材料数据的原因,故 AB 错误。6. 1924 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 中指出, “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 , “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 。据此可知,孙中山A. 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B. 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C. 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D. 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答案】D【解析】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 “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
8、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说明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包含民主因素,D 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二者优劣,A 错误;材料说明民主制度来源古代中国,并不是说西方哲学源于中国,B 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明确反帝思想,C 错误。7. 1937 年 10 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人组织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宣布自动解散,以表示“拥护政府” ”增强全民族团结” ;民主人士章乃器发表拥护蒋介石的文章,要人们“信托”政府, “信任舵师” 。材料表明,在抗战初期中间集团A. 支持国民政府抗战B. 主张实行片面抗战C.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D. 政治上倒向国民党【答案】A【解析】【详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主党派表示“拥护政府”,团结
9、抗战,这说明抗战初期中间集团支持国民政府抗战,故 A 项正确;“片面抗战”指的是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故 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全面抗战路线”指的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抗战,故 C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党派政治上倒向国民党,故 D 项错误。8. 1957 年 1 月,陈云在一次会议上指出, “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 ,“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 ,要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 。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 “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B. 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着手编制“二五”计划C. 社会主义总路线抛弃了“综合平衡”方针D. “大跃进”运动导
10、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1957 年,陈云主张采取措施防止冒进的倾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 即将完成时期,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故A 项正确;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刚刚开始实施, 国家计委就已经开始进行“二五“ 计划的编制准备工作,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是在 1958 年,故 C 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 1958 年,故 D 项错误。【点睛】时空意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时间信息“1957 年”,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9. 公元 l 世纪,罗马百科全书
11、编纂者塞尔苏斯曾说:“罗马法学昌明时期,解释法律不拘泥于文字,而按法律的精神为之。 ”据此可知A. 当时对罗马法的法律解释具有主观性B. 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形式主义C. 罗马法官拥有司法判决的自由裁量权D. 当时的法律条文滞后于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 “罗马法学昌明时期,解释法律不拘泥于文字,而按法律的精神为之”说明帝国时期的罗马法的依据是罗马法的精神,而不是文字等形式,由此可知 ,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形式主义,故 B 项正确;当时对罗马法的法律解释是依据法律精神的,这具有客观性,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当时的法律条文滞后于
12、社会发展,故 D 项错误。10. 卢梭认为,科学是奢侈怠惰的产物、是人类道德败坏的根源。他的处方是社会要建立于契约之上,而教育要从学习科学文化转变为启发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卢梭这一主张A. 与启蒙运动的主流精神基本一致B. 表明理性主义已落后于时代潮流C. 体现了反对科学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D. 提倡人的教育要符合科学和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教育要从学习科学文化转变为启发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说明卢梭反对科学和理性的浪漫主义思想,故 C 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主流精神是理性主义,故 A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引领当时时代的潮流,故 B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3、11.上表反映了苏联 1925-1926 年合作社组织对各类农户收入的影响。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新经济政策开始向农业集体化过渡B. 合作化有利于克服个体农业的局限C. 富裕农户在合作化过程中受益最多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数据是苏联 1925-1926 年合作社组织对各类农户收入的影响的统计 ,由表格数据可知,在 1925-1926 年苏联农户占有生产资料的价值越小,合作化农户的收入增长率就越高,这充分说明合作化有利于克服个体农业的局限,提高农民的收入,故 B 项正确;1929 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
14、体化,故A 项错误;由材料数据可知,贫困的农户在合作化过程中受益最多,故 C 项错误;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数据,提取数据的关键信息。本题数据信息是 1925-1926 年苏联农户占有生产资料的价值越小,合作化农户的收入增长率就越高。由此定位答案。12. 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即所谓的“社会世界” ,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 国际格局的多极化B.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C. 世界经济的体
15、系化D. 国际局势的复杂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 第三种力量”以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形态和思路参与现今的国际事务,影响着国家和非国家的各种行为体在新时期的互动轨迹,成为当今国际关系里一种日益增长的、不可忽略的、有进步内涵的存在。这充分反映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故 B 项正确; “第三种力量”不是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能反映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故 A 项错误;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开始于二战后初期,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局势的复杂化,故 D 项错误。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观点 出处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
16、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卢梭社会契约论 (1762年)任何政府形式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优点就是促进人民本身的美德和智慧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JS密尔代议制政府(1861 年)国家之间政治上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水平。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 (1968 年)一切政治制度都是人为的,但只有“现代”政体才可以说是人为了共同过上好日子而有意建立的。乔萨托利民主新论(1987 年)材料二观点 出处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文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
17、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学者关于“国家”观念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领导人关于“国家”观念的主张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说明中西“国家”观念蕴含的共同价值。【答案】 (1)主张及影响:17、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描绘了“理性王国”的政治蓝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19 世纪中期,政治思
18、想家提出系统的代议民主制思想,宣扬自由主义与民主理念,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埋论;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欧美政治思想家强调国家在促进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这对欧美各国的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2)不同之处:突出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复兴等方面的使命。成因:近代近百年的落后、屈辱历史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面临西方国家的包围与威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借鉴自身和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使命。共同价值:保障民生,促进自由、民主,推动国家现代化。【解析】【详解】第(1)问, “主张及影响”,依据材料一信息“
19、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17、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描绘了“理性王国”的政治蓝图,其影响是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材料一信息“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19 世纪中期,政治思想家提出系统的代议民主制思想,其影响是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埋论。依据材料一信息“国家之间政治上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水平只有现代政体才可以说是人为了共同过上好日子而有意建立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二战后,欧美政治思想家强调国家在促进政治民主和经
20、济发展中的职能,其影响是对欧美各国的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第(2)问, “不同之处” ,依据材料二信息“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对比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领导人突出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复兴等方面的使命。 “成因” ,依据所学知识从近代屈辱历史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具体国情、对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借鉴、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使命等角度分析。 “共同价
21、值”,依据所学知识从保障民生、 促进自由民主、推动国家现代化等角度考虑。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其为“田园城市” 。霍华德最初打算把他的著作称为万能钥匙,即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 ,为此他绘制了一张封面草图(如下) ,简练地反映了其建立新型城市的主张和抱负。从“万能钥匙”图中提取体现霍华德建立新型城市主张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当时西方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可提取部分信息,也可提取整体信息,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论题:社会改革是建立未来新型城市的
22、重要前提。阐述: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也带来了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差距加大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霍华德在解决方案里提出“土地公有” ,保障民众经济利益;进行市政改革,克服议会民主弊端,保障民众自由;进行社会福利改革,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因此霍华德建立未来新型城市的主张中,把社会改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对解决城市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示例二 论题:城乡一体是未来新型城市的发展方向。阐述: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和土地投机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民生困苦。霍华德提出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 。既有城市的“社
23、会之爱” ,又具有乡村的“自然之爱” ,从而解决城市化产生的诸多问题。这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主张对未来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示例三 论题:“田园城市”理论中的社会改革主张具有空想性。阐述: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议制得以确立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巩固。在霍华德的建立新型城市的理论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主张,如主张“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以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进行市政改革等。这些主张无疑脱离了欧美各国政治、经济的实际,因此具有空想性,现实中很难推行。【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万能钥匙”图,从中提取体现霍华德
24、建立新型城市主张的相关信息,可提取部分信息,也可提取整体信息;其次,通过提取信息来自拟论题,论题要明确;再次结合当时西方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由材料可知, “万能钥匙”图中的信息比较多,提取信息时,最好提取部分信息,如土地公有、市政改革、实例教育、城乡一体、促进农业等;然后,依据自己容易得分的信息提炼论题,如社会改革是建立未来新型城市的重要前提,或城乡一体是未来新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再次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二)选考题:。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政府于 75
25、8 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榷盐法,实行官产、官销。安史之乱后,刘晏就任盐铁使,对旧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刘晏在榷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政府只把住了生产和食盐总批发两个环节,榷税寓于批发价格之中,商人享有充分的销售权。为了调动盐商的活力,刘晏简化对盐商的税收,商人还可纳代钱购盐,他修治河道以便利往来贩运货物,并完全放开盐价, “粜盐商,纵其所之” 。刘晏还严格查禁不法盐商与私盐,创设十三巡院,职掌“捕私盐者” 。政府始终保有一部分食盐储备,必要时投放市场以稳定盐价,又在距盐产地较远的江岭一带设立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 。由此盐商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白居易诗云:“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
26、鸣。 ”新唐书食货志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伯、百官禄俸皆仰给焉!”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榷盐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榷盐法改革的意义。【答案】 (1)摊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 (或“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 ) ;扶植、保护合法盐商与打击不法盐商、私盐相结合;放开盐价与监控调节盐市相结合:兼顾政府榷利、盐商利益和民生。(2)提高了盐户和盐商的积极性:活跃和稳定了市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了商人利益和民生安定;为后世执政者理财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第(1)问, “特点” ,依据材料信息
27、“刘晏在榷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刘晏还严格查禁不法盐商与私盐政府始终保有一部分食盐储备,必要时投放市场以稳定盐价,又在距盐产地较远的江岭一带设立常平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打击不法盐商、私盐相;放开盐价与监控调节盐市相结合:兼顾政府榷利、盐商利益和民生等。第(2)问, “意义” ,依据材料信息 “由此盐商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白居易诗云: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 新唐书 食货志称: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伯、百官禄俸皆仰给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盐户、 盐商、民生、市场以及后世执政者等角度分析。1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昭和研究会是日本侵华战
28、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国策团体。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扩张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因此提出“东亚协同体论” 。“东亚协同体论”预设东西方文明对立的前提,把日本打扮成东方文明的代表,来“帮助”中国摆脱欧美列强的压迫。认为卢沟桥事变是亚洲各国摆脱西方压迫的先声,是日本“帮助”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鼓吹建立“东亚经济协同体” ,通过日、 “满” 、华“三国”在人力、物力、资源、技术等方面分工协作,实现所谓的“共存共荣” 。该论还强调“文化协同”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挖掘日本优秀文化,在东亚传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须使中国人认识到中日文化“提携”
29、的意义。昭和研究会认为“文化是根植于我们身体中的文化力,事变(战争)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其力量” 。文化沟通可以促进中日两国的真正“亲善” ,比政治、军事、经济更重要。摘编自史桂芳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协同体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提出“东亚协同体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东亚协同体论”的主要观点。【答案】 (1)背景: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日本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有限,战争长期化将使日本处于不利地位;昭和研究会为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日军侵华,提出“东亚协同体论” ;日本部分知识分子支持、配合政府的侵华政策。(2)评析“东亚协同
30、体论”强调在日本领导下,通过“经济协同” “文化协同”实现中日“共存共荣” 。其实质是打着“领导” “解放” “协同”等招牌,堂而皇之地实施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压迫与文化殖民。 “东亚协同体论”是日本著名的侵略理论,为侵略战争披上“文化” “文明”外衣,从思想上给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支持。【解析】【详解】第(1)问, “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信息“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扩张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因此提出东亚协同体论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战争长期化将使日本处于不利地位、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企图、日本部分知识分子的态
31、度等角度分析。第(2)问, “评析” ,依据材料信息 “他们鼓吹建立东亚经济协同体 ,通过日、 满 、华三国在人力、物力、资源、技术等方面分工协作,实现所谓的共存共荣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东亚协同体论”的主要观点是:东亚协同体论”强调在日本领导下,通过“经济协同” “文化协同”实现中日“共存共荣” ;评述从实质、影响等角度分析。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郭嵩焘(18181891 年) ,晚清官员,中国首任驻英公使。在出使英国的几年内,郭嵩焘曾参观考察了一些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及先进的工业设施。他发现“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 ,中国学校“收召虚浮不根之子弟,习为诗文无实之言” ,
32、“人才所以日下,由学校之不修也” 。他认为古代的学校制度到了战国时期便中绝了,汉武帝的“广厉学官”比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祸更烈,唐宋书院只是科举的工具。清代书院也是“一以利诱之,于学问源流本末有损无益” 。因而他致书国内建议“别主书院” 。他归国之后,创办思贤讲舍,恢复湘水校经堂。 “思贤讲舍”除了设监院一人之外,还“设算学制造一人” 。他在恢复湘水校经堂时,即“议分建四堂,日经,日史,日文,日艺” ,其中的“艺”就是教的近代自然科学。学校制度也效仿西方“堂设一学长司训课,而以总教习一人主其成,以季课考其勤惰,而司其进退之权” 。摘编自王兴国郭嵩焘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抨
33、击中国学校(书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学校教育思想与实践。【答案】 (1)原因:出使考察英国的经历;西方教育科技领先:中国传统学校在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落后,致使“人才日下” “人心风俗败坏” ;经世致用的思想基础;富强中国的理想抱负。(2)评价:郭嵩焘在中西方文明的比较中,认识到“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 ,他抨击中国传统学校教育,提倡“别立书院,讲求征实致用之学” ;企图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引入中国,逐步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为国家富强奠定基础。他的思想与实践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解析】【详解】第(1)问, “原因” ,依
34、据材料信息 “在出使英国的几年内,郭嵩焘曾参观考察了一些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及先进的工业设施。他发现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 ,中国学校收召虚浮不根之子弟,习为诗文无实之言 , 人才所以日下,由学校之不修也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使考察英国的经历、西方教育科技领先 、中国传统学校落后、经世致用的思想基础、富强中国的理想抱负等角度分析 。第(2)问, “评价” ,依据材料信息 “他发现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 ”中国学校所以日下,由学校之不修也 。因而他致书国内建议别主书院。他归国之后,创办思贤讲舍,恢复湘水校经堂。 “思贤讲舍”除了设监院一人之外,还算学制造一人 。他在恢复湘水校经堂时,即议分建四堂,日经,日史,日文,日艺 ,其中的艺就是教的近代自然科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西方教育的认识、逐步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努力、对洋务运动的发展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的影响等角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