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09507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阳一中 2018 年高三第十三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

2、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

3、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

4、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B.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C. 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

5、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D.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B. 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C. 文章的第四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D. 文

6、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 “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B. 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C. 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D. 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

7、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答案】1. C 2. A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强加因果,书写在人类发展后期才发挥作用不是由文化发展不平衡所致。B 项, “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表述不当,原文仅仅认为“需要参考” ,并非“可以消除” 。D 项, “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

8、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曲解文意,原文是“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也包括物品” 。故选 C。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 项, “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分析有误,没有对比,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故选 A。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

9、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 “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于文无据。故选 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

10、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本题 A 项, “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

11、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属于无中生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思贾平凹(1)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2)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

12、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3)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4)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

13、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 ,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5)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6)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7)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

14、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8)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9)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

15、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10)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11)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12)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13)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

16、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4.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 4 段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 “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丘沙海形成对照,苍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帐篷的微小,表现主人公的孤独。B. 主人公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他的肩上整整二十年了,这样写突出了主人公因思乡念亲而产生的恋旧心理。C. 作者写主人公“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 ,表现出主人公在生活上是个粗疏毛糙、放浪形骸的人。D. 本文中间主要写男主人公对黄蛉的精心照顾,同时穿插描写了他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最后以主人公的

17、话收尾,表达了他加紧工作、早日与家人团圆的愿望。5. 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6. 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4. B 5. “黄蛉”是全文线索,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展开;“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6. 本文用第二人称指称主人公,仿佛与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更自然,更亲切;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更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 4 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

18、处,请加以赏析” ,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鉴赏的角度,即从比喻这一修辞的角度分析。从题干来看,文中把“帐篷”比喻成“小舟” ,这就要考虑两者的相似性,以及作者要借助“小舟”这一喻体表达什么意思。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 ,从句中来看, “沙山沙海”多么的阔大,而身处其中的帐篷是多么的渺小,作者以“小舟”这一喻体就让“帐篷”在山海一般的沙中显得极为微小,体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同时“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作者选择“小舟”作为喻体,就把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联系起来

19、,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本题难度不大,只要结合语境即可体会这一修辞的妙处。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考生需要圈出写“黄蛉”的内容,如“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

20、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 “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 “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

21、唤,这家庭的召唤” “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 “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由此可见, “黄蛉”这一意象贯穿全文,故是文章的线索;同时“黄蛉”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儿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是情感的载体。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这是考查散文中人称运用的妙处。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情感;而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直接表达情感,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如果用第二人称指代事物的话,还有拟人的效果。第三人称

22、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文中的“你”是主人公,是一个为了报效祖国而远离家乡的人,作者用“你”来指称,好似与主人公同在一个场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走近主人公,更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情感。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评析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这是针对文章主旨设题。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本的主旨,文章借助对主人公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家人的思念来体现个人情感与投身祖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这一主旨对现实生活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忠孝不可两全”的时候,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个人的情感可能会与社会的责任感发生冲突,当这

23、一冲突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本文给出了指引。(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 2020 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 2035 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就,到 2050 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摘编自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

24、2035) )材料二表 1: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 全球宜居城市报告表 2: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域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

25、,最后让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 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宜居城市,通俗地

26、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 “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

27、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B. 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C. 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D. 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

28、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B. 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C. “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D. 材料三中仇保兴说的“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意思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看居民是否愿意定居该城市。E. 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9. 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答案】

29、7. B 8. AD 9. 统等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项, “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于文无据。故选 B。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考查学

30、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 “两项” ,B 项, “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说法错误,根据表 2,青岛在“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交通便捷性”两个方面的并不未上榜,更谈不上优异成绩。C 项, “也更重要”属主观臆断。E 项, “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不能判断为”未来的趋势” 。故选 AD。9.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以上四则村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 “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31、,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

32、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为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

33、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

34、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覃恩,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始,宗尹建此议,

35、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覃恩:广施恩泽。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B.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

36、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C.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D.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B. 古代泛称北方各族为“夷” ,东方各族为“狄” , “ 夷狄”泛指异族人。C. “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 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

37、失的证据。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他不满而立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重要官职,还曾因为自己的直言进谏被多次贬黜。B. 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为扶植地方武装力量抵抗金军,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C. 范宗尹常徇私情,用人不善。他担任宰相,重人情,轻法度,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并包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D. 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得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弃和排挤,最终罢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宗尹请弃之

38、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2)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2)适逢晁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败露,皇帝罢免了晁公为,范宗尹感到很不安。【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宗尹” “才智” “北敌” “任(职责) ”“相位

39、” “帅” “剧盗(大盗) ”“援(援兵) ”“饷” “镇守” ,虚词“之” “以” “其” “且” , “不遣援”和“不通饷”结构相同,虚词“又”前应断开,排除 A;“毅然自任” “建议分镇”语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 B 和 D 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范宗尹有才干智慧,当金军横行的关头,他毅然以抗敌作为自己的职责,建议分割藩镇,由此得到宰相之位。然而,他署任镇帅多授予大盗,又各藩镇之间没有统领隶属的关系,并且不派援兵,不通粮饷,所以各镇守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句子可以断开为: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故选 C。

40、11. 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B 项, “古代泛称北方各族为夷 ,东方各族为狄 , 夷狄泛指异族人”说法错误,古称东方部族为“夷” ,北方部族为“狄” 。 “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故选 B。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

41、出“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错误,原文表述的是“二人皆宗尹所荐” 。故选 C。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以” ,表目的,来;“纾” ,解除,避免;“非” ,反对;“罢归” ,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 (2)句中:“会” ,适逢;“觉” ,觉察,这里指事情败露;“罢” ,罢免;“自安” ,自己感觉安适;“不自安” ,自己感到很不安。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

42、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从小专心好学,擅长文辞。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史、行谏议大夫。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张邦昌

43、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康王劝说他称帝。建炎元年,李纲被授任右仆射,范宗尹论奏他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有震主之威。不被答复,出京任舒州知州。谏官论奏范宗尹曾接受过伪朝的朝任命,宗尹又被责罚安置到邓州。不久,被召为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任参知政事。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宗尹上言道:“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帅势力单薄,垂手环视,是此法的弊端所在。现在应到了稍微恢复建立藩镇的方法,分割河南、江北几十个州的土地,委以兵权,使他们来拱卫皇室。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难道不

44、是相差很远吗?”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授任范宗尹为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当时年仅三十岁。近世的宰相,没有比宗尹年纪更小的。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宗尹放到乙科,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空缺,宗尹拟定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邢焕是他的同乡亲戚,公佐主管客省,而道宗又不懂军事,人们因此指责宗尹。枢密院计议官王佾与公佐结交,宗尹请求授王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弹劾他,皇上罢免了王佾。绍兴元年二月辛巳,太阳上出现黑斑,宗尹以辅政没有成绩请求免职,皇上不答应。魏滂担任江东通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魏滂于是被罢职;李弼孺

45、管领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弼孺也被罢免:这二人都是宗尹推荐的。台州守臣晁公为日常储备丰富,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扰民之举,宗尹暗中保护他。正逢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的银子被发觉,皇上罢免了公为,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当时明堂典礼完成广施恩泽,宗尹请求举行评论功过之事,皇上亲笔书写札子说:“朕不想把过错归于君父,而遭士大夫怨恨。 ”开始时,宗尹提此建议,秦桧极力赞成他,等见到皇上态度坚决,就反过来排挤宗尹。皇上也厌恶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就罢免了他的相位。沈与求上奏他的罪状,宗尹被罢官,不久,任命为温州知州。后退居天台,去世,终年三十七岁。范宗尹有才干智慧,当金军横行的关头,他毅然以抗敌作为自己的

46、职责,建议分割藩镇,由此得到宰相之位。然而,他署任镇帅多授予大盗,又各藩镇之间没有统领隶属的关系,并且不派援兵,不通粮饷,所以各镇守很少能够保存下来。等到执政时多怀私心,而多次受到谏官的弹劾。注释:1上舍:宋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学生按条件依次而升。后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2僭:越礼。3责:责备,责罚。4俾:使。5蕃:通藩,屏障。6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外戚:亲戚邻里。7无状:无功绩;无善状;无礼:无脸见人;罪恶之大无法用语言表达。8领:率领;兼任低职。9当:处在。10储峙:储备。(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杜相公发益昌岑参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朝

47、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注】大历元年(公元 766 年) ,岑参随杜鸿渐入蜀平乱,这首诗写于行军途中。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写杜相公接受平叛重任,意气风发,离开长安,率领大军向蜀地进发。B. 虽然入蜀的路途遥远,充满艰险,但将士们斗志昂扬,抱有必胜的信念。C. 颔联和颈联写入蜀部队艰苦行军,跋山涉水,终于如期到达蜀城。D. 尾联表达了作者希望杜相公迅速平定战乱,不负朝廷重托的愿望。E. 这首“奉和”之作,既有赞颂杜相公之意,也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15. 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

48、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14. CE 15. 这两句写在山间行军时,山上千万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千万条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旗。颈联运用想象(虚写) 、拟人的手法,虚写朝廷军队从益昌出发以后的行军情况,赋予山花、垂柳以人的感情,景物自然清新。突出了将士们轻松的心情,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情绪。【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C 项, “终于如期到达蜀城”把未然当已然。中间两联是想象从益昌出发后的行军情况,是虚写。从题目可知,此时朝廷军队刚从益昌出发;从尾联可知,作者提醒杜相公应当抓紧

49、时间,计算日程,尽快到蜀城去。E 项, “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属无中生有,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要知道圣明的皇上正在等待你去秉公持正(持衡)处理战乱的大事。故选CE。15.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诗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是想象大军出发后,在山间行军时,山上千万朵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征盖”就是大臣出使时用的伞形麾盖,这里指主帅) ,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千万条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旗。因为是想象大军行走在山间,运用想象手法,属于虚写。把野花和垂柳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情感,野花开放在路边,说千万朵野花是夹道欢迎主帅。微风吹拂,杨柳摆动,碰到军旗,说是杨柳去主动去柳拂掠大军的旌旗,景物自然清新,字里行间透露出行军将士们心情的轻快,大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洋溢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