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 1 部分 第 1 单元 单元综合训练(1)一、单选题1.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2.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
2、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3. 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作出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4. 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5. 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子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地方官吏管理地方政务,不得参与军务。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 )A.诸侯割据的局面 B.郡国并行尾大不掉的局
3、面C.南北对峙的局面 D.五代十国的局面6. 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7.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8. 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
4、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9.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C.元朝御史台 D.明朝提刑按察使司10.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来往,务求至当凡政事议行之际,所见异同待其国相(丞相)可否之,然后为定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A.汉朝、清朝 B.唐朝、元朝 C.
5、唐朝、清朝 D.宋朝、元朝11.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 ,产生 51 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廷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 61 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这( )A.强化了文化专制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平衡了南北势力 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12. 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 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B.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C.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D.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
6、化思想控制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年代 省数 道、路 数 州数 郡(府、国) 数 县(侯国) 数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西汉平帝(1-5 年) 13 103 1578东汉顺帝(126-144 年) 13 105 1180隋大业五年(609 年) 190 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5 路 328 1573宋宣和四年(1122 年) 26 路 288 1234元朝 12省 183 路 97 1425摘编自历代地理志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
7、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 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8、。文史纵横2009 年第 3 期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意有两层,第一层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第二层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历史发展进程。A 项未体现第一层题意,故 A 项
9、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故 B 项错误;C 项未体现第二层题意,故错误;D 项正好体现两层题意,故正确。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选 C;A 中政治垄断错误;B 中没有扩大统治基础;D 中是选官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10、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名师点睛】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是汉朝开始的,汉朝得名丝国,地方行政是郡国并行制,所以 A 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特点4.答案:A解析:平
11、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 A 项正确;平民流动性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 B 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 D 项错误。5.答案:D解析:明初沿袭元代,在地方设的是行中书省,后来裁撤,故 A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实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封同姓子弟,并未给予很大的权力,这样做很显然是怕其形成藩镇之势,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南北对峙,故 C 项错误。【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12、的加强;明朝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官员以敢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 C 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 D 项错误。7.答案:C解析: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 A 项错误;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 B 项错误;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改土归流中央进行统一
13、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 D 项错误。8.答案:B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 A 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 B 项正确;国家的阶级对立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即国家机构内部对立不符,故 C 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 D 项错误。9.答案:B解析: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位高权重而非“位
14、卑”,与“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不符,故 A 项错误;汉武帝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俸禄很低,符合“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故 B 项正确;御史台不仅“纠察百官善恶”,也有指陈“政治得失”的职责,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事要与御史台官员同奏,与“位卑”“且无固定治所”不符,故 C 项错误;明朝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监察,为一省最高长官之一,与“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不符,故 D 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材料“中书诏敕门下当行驳正”反映了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符合“政事
15、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故 B 项符合题意。11.答案:C解析:材料中从明初科举取士南北比例极不平衡到按比例录取,反映科举取士地域分布日趋合理,而非文化专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取士为政治和文化举措,与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无关,故 B 项错误;科举取士的南北比例实际上反映了地方势力在朝廷中的话语权,科举取士按比例录取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南北势力,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科举考试过程和录取程序公平公正的问题,故 D 项错误。12.答案:D解析: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其中经部收录了儒家经典,故A 项错误;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民族矛盾缓和,故 B 项错误;四库
16、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表明四库全书在编纂时删除了许多对清政府不利的史料,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故 D 项正确。二、材料题13.答案: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解析: 第一小问,中国古代政治
17、制度的出发点是统治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变动”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二十六年设置的是郡(府、国)与县(侯国)到汉代出现州、郡(府、国)与县(侯国),隋朝是郡(府、国)与县(侯国),唐朝是道、路、郡(府、国)与县(侯国),宋是道、路和州,元朝是省、道、路、郡(府、国)与县(侯国)得出: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根据材料一中元朝是省、道、路、郡(府、国)与县(侯国)得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材料一中“州与道路的设置”得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等。“不变”是秦至元都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得出: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从目的出发:加强中央集权不变;根据材料中“州与道路的设置”,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得出: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14.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 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