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 3 部分 第 11 单元 单元综合训练(11)一、单选题1. 对于英国福利制度的奠基性文献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社会主义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A.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B.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2. “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为此,罗斯福(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以工代赈C.推进劳资谈判 D.调整农业生
2、产3. 美国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攻击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这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A.某些措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B.破坏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C.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放弃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4. 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5. 1935 年通过联邦动力法机动运载工具法、
3、1936 年通过商船法、1939 年通过民用航空法、1940 年通过运输法。美国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表明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 )A.兴建大批公共工程 B.对交通领域的管控加强C.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D.开始反对发展垄断组织6. 1933 年 6 月 16 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权组成集体与雇主进行谈判。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促进工业生产发展 B.调整劳资关系C.赢得广大选民支持 D.扩大政府权力7. 1933 年 5 月,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1936 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一变化( )A.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B.缓解了政府财
4、政赤字的压力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D.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8. 20 世纪,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一切有收入的人定期交纳保险金;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实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对煤炭、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钢铁、电力、电报和无线电通讯等部门实行国有化。这一措施( )A.克服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B.扭转了二战期间的经济困境C.解决了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D.促进了二战后初期经济恢复9. 1984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 1950 年的 3.5%上升为 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979 年
5、的 10.3%下降到 1986 年的 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B.确立“贸易立国”发展战略C.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D.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10. 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B.都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C.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D.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11. 1925 年 12 月,苏联提出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
6、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优先发展重工业D.取消新经济政策12.阅读下表,这说明( )苏联出口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出口总重的比重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占国内进口总量的比重1929 年 30.1%1931 年 30% 1932 年 50% 55.7%A.苏联利用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了工业化B.世界经济危机使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C.苏联工业化促使世界性经济危机蔓延D.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差距大大缩小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
7、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1930 年,上海有缫丝厂 102 家,由于出口减退,多数缫丝厂陷入经营困难,翌年便减少到 70 家,缫丝设备也从 25 400 架减少到 18000 架。1932 年,除经济危机的摧残,“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相继停业或倒闭,工厂数继而降到 46 家,丝车数也减少到 12000 架。随着恐慌在 19331934 年的进一步深化,持续开工的工厂愈发所剩无几,到 1933 年末只有10 家,到 1934 年 5 月仅剩不超过 6 家,上海的丝厂以 20%的开工率创该年各行业最低。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 摘
8、编自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衰退材料二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 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 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 9212826.56 元,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 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 5000 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
9、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汪效驷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缫丝业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苏俄革命道路和苏联建设模式,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材料二 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 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 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
10、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 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 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改编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简析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材料一中邓小平说的“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列宁实行的哪项政策?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实质。2.对材料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已经
11、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说明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根据材料“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说明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影响。故答案为 C 项。福利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形式”,排除 A 项;福利制度与工人阶级能否参与政权无关,排除 B 项;福利制度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排除D 项。点睛:本题要综合考虑两种观点,不能只从一种观点出发来作出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种观点“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并不是指开展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的暴力革命,而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这一目的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2.答案:B解析:根据材
12、料可知,罗斯福意在维护失业者的自尊,推动其自力更生,A 项无关对失业者的救助,故 A 项错误;以工代赈是给工人提供工作机会以代替直接救济,可以达到材料中的意图,故B 项正确;C 项不能推动失业者自力更生,故 C 项错误;D 项同样达不到材料中的意图,故 D 项错误。3.答案:A解析:材料中美国大垄断财团(资产阶级)讽刺罗斯福总统是共产主义的代理人,说明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新政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破坏,它只是对美国传统自由企业制度的局部调整,故 B 项错误;新政根本没有改变美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实质只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
13、产关系的具体调整以帮助国家渡过经济大危机,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是国家干预经济,故 D项错误。4.答案:D解析:列宁上述言论侧重点在“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表明列宁肯定资本主义的作用,AC 与材料不符;列宁认为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是在落后的小生产占主体的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故 D 正确;“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故 B 错误。5.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公共工程,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机动运载工具法、1936 年通过商船法、1939 年通过民用航空法、
14、1940 年通过运输法”都是交通领域,故 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海外市场,故 C 项错误;美国从 1890 年通过第一部反垄断法,“开始反对”与材料中“1935 年”不符,故 D 项错误。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与恢复工业生产都为同一目标,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雇员有权组成集体与雇主进行谈判”得出缓和劳资关系,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 1932 年已经当选为总统,故 C 项错误;规定与扩大政府权力无关,故 D 项错误。7.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1936 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可知使青年人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
15、会秩序,另一方面,维护了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自尊心,故 A 项正确;“以工代赈”说的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与缓解政府财政赤字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重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故 C 项错误;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兴起,故 D 项错误。8.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大国确定建设福利国家,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的发展方针,这与二战后初期,法国加大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恢复发展经济有关,故 D 项正确。9.答案:D解析: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故 A 项错误;“贸易立国”是日本的发展
16、战略,与美英无关,故 B 项错误;美英采取的是减少公共开支,故 C 项错误;D 项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表现,故 D 项正确。10.答案:A解析:三种模式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故 A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故B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 C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和缺陷也使苏联社会主义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故 D 项错误。11.答案:C解析: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故
17、 A 项错误;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C 项正确;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D 项错误。12.答案:A解析:据题干表格可知,19291932 年苏联大量进口机器设备,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利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商品滞销的机会,大量低价进口机器设备以推动工业化发展,故 A 项正确;苏联于 1928 年开启“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建
18、设,故 B 项错误;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机遇,大量进口资本主义的机器设备,开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市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工业水平,因而无法比较两者的工业差距,故 D 项错误。二、材料题13.答案:1.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缫丝厂自身抵抗力弱;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未推行有效的救济措施。2.手段:与中国政府销售合约;采取军事占领,控制中国部分市场。影响:对中国: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附庸关系;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对列强和世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加快了法西斯势力
19、的扩张,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解析:1.中国缫丝业衰落的原因可以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得出。如材料中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等有效信息,还可以联系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来回答。2.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可以分析得出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对于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应当从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和对西方列强的影响等方面说明。考
20、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曲折艰难;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14.答案:1.史实: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学习十月革命;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意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2.赞成观点:这一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问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
21、力的迅速发展。(或: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等)。赞成观点:这一模式使苏联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或排斥市场调节;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赞成观点: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赞成观点:这种模式通过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一定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