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建构基于陕西省 16 中学的研究孙 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研究 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现状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思路,确定了从两个维度、四个观测点、六个生活领域来监测和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 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三维监测与评价体系”宏观设计,并建构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基本领域与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监测指标系统应用的基本原则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 键 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
2、 动态监测 ; 评价体系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主要是指针对 12-18 岁的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思想(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消费观等)和道德(包括基本文明习惯、行为规范、个人基本道德品质和公民道德等)发展现状,围绕开发设计的评价指标量表在不同年度展开动态监测。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能够对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学校制定促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策略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并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德育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校德育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有针对性的加强学校德育管理提供指导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与评价的
3、现状与问题现代德育测评研究表明, “整个品德测评的效率与效果往往取决于品德测评目标制定的质量而不是测评的方式与途径。 ”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需要建立科学的品德测评目标体系,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更好地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品德测评目标及其制定,在品德评价过程中是一个极为关键而又困难的问题。因此, “品德测评目标应该能够说明品德某些方面的特定状况,品德测评目标将集中反映品德结构中关键因素的信息。所有的品德测评目标不但要能够反映品德各个侧面的状况或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够反映个体品德整体的实际状况与发展水平。 ”在深入中学实践,深入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
4、的概括和总结。(一)形成了以“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为主要形式的学生品德评价格局在对陕西省(陕南、陕北、关中 西安)四个地区 16 所学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评价工作,并形成了每学期以“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为主要评价形式,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班级评价工作小组综合评价和和学生自评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格局。绝大多数学校能坚持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并将其与学生学业成绩相结合,共同呈现学生在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监测与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我省四个地区 16 所学校调查发现当前我省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整体状况是良好的。但中学生思想道德监测与评价工作还
5、存在以下问题:21. 单一地依靠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是一种量化的学生品德评价表,涉及的品德发展侧面较为完整全面,操作简单,关键在于它是全省统一要求并规定推行的一种品德评价形式,所以省内多数中学以此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主要形式。这就造成了学生品德评价工作的单一化,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学校在素质报告单之外没有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这导致单一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这种评价形式很难帮助学校发现学生特有问题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2.思想道德评价形式化通过对 16 所中学的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运用素质报告单时形式化严重。从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看,
6、不论是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班级评价、小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都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五种评价方式没有被全部运用,另一方面评价脱离实际,出现同学之间“互说好话”的局面。从学校方面看,很多学校也将品德评价工作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仅向教师布置任务,缺少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了解和分析评价得出的学生品德发展现状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方案,学生品德评价工作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和系统性。3.学校在针对学生的品德评价结果展开分析讨论制定教育方案较为薄弱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对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推进学校德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单一化和形式化的实施现状说明的学生品德评价工作不完整、不深入、不
7、系统,这主要表现在较少有学校能针对学生的品德评价结果展开分析讨论并制定教育方案,很多学生反映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只是给家长看的,教师仅负责完成评价,自身并没有从中获得发展上的帮助和指导。这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品德评价工作缺乏科学和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评价目的缺乏合理的认识。二、构建中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一)中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监测与评价的基本依据确定设立中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依据。第一, 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等文件法规为重要依据,制定评价目标和评价的基本标准.第二,以中学生的身
8、心发展特点和实际生活为依据,建构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是测评品德行为的具体内容。为较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具有代表性的品德行为,使测评内容有较高的有效性,我们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能表现出的品德行为及品德差异性的主要表现选择、确定监测内容。第三,借鉴国内外评价品德行为的经验,力求具体、明确、外显地描述测评标准。近几年我国在德育评价研究中,已注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测评,但从指标体系上看,普遍存在着对测评的行为标准描述的过于抽象,不具体。这就使得使用者在测评过程中难于把握。在这方面,我们借鉴国外行为教育的经验,在评价某一行为时,首先以恰当的词语,具体、细致、外显性地描述成几个不同等级状况的可观察或可回
9、忆的行为表现。这样才能使不同受试者易于理解、把握和选择.使测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第四,品德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广泛的搜集了国内外,省内外中学生思想道德监测和评价的基本指标和监测体系,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建立本研究的动态监测系统和基本指标体系。(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思路通过对陕西省(陕南、陕北、关中 西安)四个地区 16 所中学的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必要“构建中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 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主要指中学生在思想方面(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消费观和劳动观等方面的现状)和道德方面(包括基本文明习惯、行为规范、个人
10、基本道德品质和公民道3德等) 。动态监测主要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发展变化的,要建立动态发展体系,并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动态监测系统,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变化。在本研究中,动态评价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常态评价体系,其二是道德热点评价体系,前者的研究目的是要增强不同年度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可比性,后者的研究目的是抓住每个年度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测量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的系列量表。这些评价体系包括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家庭、学校和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等。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1.
11、研究视角的确定本研究从品德结构角度来确定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动态观测的基本维度,初步决定从以下两个维度、四个观测点、六个生活领域来监测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1)两个维度:一是思想维度(分为三个向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是道德维度(分为四个向度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四个观测点:一是生活自律与自觉(学生对自我的思想道德态度) ;二是人际关系(学生对他人的思想道德态度) ;三是社会关系(学生对社会的思想道德态度) ;四是生态意识(学生对自然界的思想道德态度) 。(3)六个生活领域:一是家庭生活;二是学习生活;三是同学交往;四是社会活动;五是物质生活;六是精神生活
12、。2.研究依据的寻求第一,学生品德发展影响因素的多源性。影响人的道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源性的,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观测也必须从多个维度来入手。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监测必须考虑从影响其思想道德发展的各个方面来形成监测指标体系,以确保评价活动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第二,学生思想道德结构的多面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表现是多元化的,学生思想道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构成,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尽可能考虑这一实情,确保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测量出学生品德发展的真实状况,确保思想道德监测工作的实效性。3.研
13、究样本的选择按照分地区、分年龄段取样的原则,本研究将按照“46243”的原则进行抽样研究:“4 个地区”陕南、陕北、关中 西安;“6 个县(区) ”从上述地区中各取两个市县为样本;“2 个学段”分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进行分段研究,充分考虑年龄阶段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40 名个案”从每个地区抽取 5 名学生(初中、高中各 5 名)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其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和专家评价四个角度进行个案研究,析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3000 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4.研究内容的着力点(1)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核心指标研究以对“一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中学生”的理想道德素质结构剖析为起点,
14、运用国内外先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结构理论,重点探究能反映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核心指标及相关变量,锁定用以测衡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指标和理论框架,为后续指标体系设计4及分解细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2)中学生思想道德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核心指标设定为基础,以部分个案中学德育工作状况研究为辅助,通过理性分析和解剖个案的方式形成操作性的用以测评和监控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试测、实测两种方式来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3)中学德育工作实际状况及对策政策研究利用研制的新指标体系对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价,汇集先进经验,发现核心问题,形成针对性改进建议,向相关部门及
15、学校提出政策建议。三、中学生思想道德监测与评价体系宏观设计中学生思想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作为客观存在的中学生思想道德面貌,必然存在某几个支撑思想道德客体的测评面,通过这几个测评面,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立体形象就反映的比较清楚。(一)建立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一维即思想道德水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 ;二维即道德活动内容:精神生活(价值观、事业观、人生观和生命观)和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环境、消费生活、劳动生活) ;三维即生活领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和网络生活) ,并形成一个立体结构。中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和发展是受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以及网
16、络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评价体系的确立,应研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信息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内容可用下图表示。(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活动在表现为上述三维指标形成的交叉点上,都可以通过三维指标体系来描述。利用上述各个维度的基础指标,在灵活组合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各个具体指标。当然,每个时代对学生思想道德活动都有特殊的关注方面,我们可以从思想道德观测点中选取社会主要关注的一系列监测点和指标,从而组合成为具体的评价与检测指标系统。(三)三维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1.学生的思想道德
17、是在它的各个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而当代中学生生活在五个世5界中,即个人的生活世界、家庭的生活圈子、学校的生活圈子、公共生活的圈子和虚拟的网络生活圈子。因此,对学生道德发展状况的监测只能从这五个方面来着手,由此形成具体的监测指标或监测点。2.学生在每个生活圈子中的道德表现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层面的物质生活,一个是精神层面的精神生活。在物质层面,学生的思想道德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为社会、他人的贡献劳动和从社会、他人那里的索取消费,以及对待周围的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与人际环境(交际活动)的影响与改善。在精神层面,学生的思想道德活动内容主要涉及他们对生命、对人生、对事业、对价值的看法与体
18、验。所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活动的主要内容就由上述八个方面构成,这些方面都是通过中学生身处其中的五个生活圈子表现出来的。3.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客观上体现为一个“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逐步推进过程。因此,从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评量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四、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点主要涉及五个领域:个人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学校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网络生活领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要反映:消费观、劳动观、集体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领域五种观念形成三个不同层次,五个领域的五种观念形成了 5*5*5=75 个(见下表)监测点或具
19、体指标。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建构1 消费观 2 劳动观 3 集体观 4 人生观 5 价值观1a 对拥有金钱的看法2a 对自食其力的认识3a 对自我与生活环境的意识4a 对生命和人生理想的认识5a 对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认识1b 消费欲望控制2b 劳动的荣誉观3b 对自我的评价 4b 对生命和人生的热爱5b 创造人生价值的热情个人生活 1c 消费项目 2c 独立生活的能力 3c 自主自觉的行为 4c 对未来人生及事业的规划 5c 行为表现稳定程度1a 金钱观 2a 对家务劳动的认识3a 家庭观念 4a 家庭幸福的意义5a 对孝敬父母、热爱兄长的认识1b 向父母要零花钱的态度2b 热爱家务
20、劳动3b 家庭责任感 4b 热爱家庭生活的意义5b 感恩父母、孝敬兄长家庭生活1c 零花钱数额及用途2c 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c 维护家庭团结 4c 家庭关系生活和谐5c 善待、孝敬、关爱父母学校1a 对衣食攀比现象的认识2a 对集体劳动的认识3a 纪律、义务观念4a 学习目的 5a 对尊师、友谊、礼貌的认识内 容项目维度61b 乐于助人、爱护公物2b 乐于参加集体劳动3b 班集体荣誉感、归属感4b 学习态度 5b 对老师同学的态度生活1c 节约学校水电2c 参加集体劳动的情况3c 关心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4c 学习对象 5c 尊敬老师、团结同学1a 对公益募捐活动、时尚产品的看法2a
21、 对公益劳动的认识3a 公家民族意识、生态意识4a 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认识5a 对公正、诚信、宽容、守法的认识1b 对公益事业的热心2b 热心公益劳动3b 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4b 公共心 5b 正义感、使命感公共生活1c 社会献爱心以及帮扶同学2c 积极参与各类公益劳动3c 关心时事、爱护公共设施4c 爱护公共设施、卫生、环境5c 善待他人、见义勇为、为人以诚、遵纪守法1a 对网购、网络休闲与付费游戏的看法2a 对网上学习的认识3a 对网络社区的认识4a 对网络与学习的认识5a 对“网络红人”、 “黑客”的认识1b 上网态度 2b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学习 资源3b 网络成员的责任意识4b 对
22、网络事件、网络游戏的态度5b 发表网上言论网络生活1c 网上消费项目、上网时间2c 网上创作情况3c 网络环境维护 4c 网聊内容、上网修养5c 网络防范、 网上交流五、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指标系统应用的基本原则(一)立体性原则对学生的道德生活及其表现展开多层面、多维度的监测与评价,扩大监测范围与监测视角,推进多元主体评价,全面监测学生各方面道德发展及其变化情况,避免简单做结论的做法。(二)双向性原则 在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时,监测者将遵循“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两面性原则,即采取双向评价的原则同学与同学之间双向互评,相互验证,加权评分基础上得出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数。(三)内外兼
23、顾原则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监测中,坚持以外在道德言行为主,兼顾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实现客观评价(学生道德行为日志与周围人群的道德印象)与客观评价(学生本人的自我认识、情感体验与道德信念)的统一。(四)发展性原则坚持以鼓励与教育为主的原则,力争让学生看到自己在道德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情况,鼓励进步,包容缺点,以宽容、支持、理解的心态看待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注重个体内评价标准的建立,让学生通过道德评价看到自己的道德进步与发展,发现自己的7优点与优势。(五)点面结合原则在监测评价中,坚持将对学生个体的个人评价与对学生群体、学校的道德状况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典型个体评价与整群评价结合起来,努力实现
24、点面结合,点面相互引证、相互关联的评价模式。(六)定期分学段原则监测拟每学年确定一个固定时间(一般为某一月)定期在中学中开展思想道德评价活动,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面评价,诊断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记录,形成答案,及时反馈,抓住重点,提出对策,形成工作周期与工作制度,确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根有据、有针对性地展开。在监测中,按照学段开展评价工作,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差异。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研究研究形成了初步的“三维监测指标体系” ,但是限于时间问题与所选学校数量、类型及所处地区的问题,研究认为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完善
25、。未来指标体系研究和完善的重点在于,一是学生品德常态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点及其具体内容的修订;二是道德热点问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增加与完善;三是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各内容的权重系数的确定。(二)评价相关理论基础的深化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研究者继续走访基层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获得充实的现实信息,而且需要深化相关理论的研究。目前,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生品德结构的相关理论,涉及品德结构的要素与特点、理想的中学生品德状况、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等。未来的深化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是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形势,把握学生品德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对“一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中学生”的理想道德素质结构
26、继续进行深入剖析;二是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外品德结构理论的新进展;三是研究学生品德结构诸要素得以表现的样态或机制。(三)评价方法的改进研究目前,学校使用的学生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是量表测评法。研究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基于量表测评法所需的。量表测评法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品德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成为研究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品德评价方法的改进研究的重点在于,在坚持增强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原则下,探索更加多样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案例分析法等。同时,由于品德结构的多面性,研究针对具体品德结构要素的评价方法也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27、。(四)个案追踪研究的继续与深化研究除了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设计问卷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现状展开调查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者前期从四个地区(陕南、陕北、关中、西安)抽取 40 名学生(每个地区各 10 名、初高中各 5 名) ,从其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和专家评价四个角度进行个案研究,以帮助析出评价指标体系。后期研究者将继续个案追踪研究,并将把学生小学阶段的品德评价纳入研究之中,综合比较后确定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大致关键期,为不同阶段学校德育的衔接提供指导。(五)改进学生品德发展对策的深化研究研究将对提出的改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诸项对策展开具体和深入的研究,
28、以使其能真正8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总之,中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客观了解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第一手的材料,以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参考资料肖鸣政著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66 页肖鸣政著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66 页Construction of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29、s ideological morality statu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research of 16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anxi provinceSun Feng(College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2)Abstract This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n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s of secon
30、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ity status.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to construct th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ity status. This paper determines from two dimensions, four observation
31、points, six living areas to monitor and evaluate the level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ity development, proposes a macro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ity status, construct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
32、tems basic areas as well as different levels of indicator systems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ity status, puts forward the basic applic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problems on monitoring indicators system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ity status.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morality; dynamic monitoring; evaluati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