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9 课 赤壁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 、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 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
2、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解决办法: 1 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
3、课。 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这个评价很恰当。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著名的散文赤壁赋 ,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 二
4、、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 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2 背景性资料。 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
5、托事以讽” ,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 “指斥乘舆” “包藏祸心” ,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
6、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 2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可采取个别诵读、整体指导,再集体诵读的方法。 四、品读课文第 1、2 段。 问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明确: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 1 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问 2:作者的好心情
7、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第 2 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五、总结、扩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实,文如此,诗亦如此。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亦由写景起笔,由如画之江山,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思路。先写秋夜荡舟、饮酒放歌之乐,再写萧声之悲,都是为下文作铺垫,意在引出作为主体的主客问答。后一部分的课文,我们下一课时再作品读。 六、布置作业。 1 诵读全文。背诵 1、2 段,熟读 35 段。 2 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 3、4 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
8、思辨?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第二课时 一、品读 35 段。 问 1:第 3 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感情之悲原因: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困境。)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 。 “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问 2:第 4 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
9、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问 3:结尾段感情如何? 明确:“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 “喜而笑” 、 “相与枕藉” 。 问 4: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 “主” “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问 5: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 明确: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问 6: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明确:(1)
10、引出赋的特点。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贾谊的鸟赋 ,张衡的两京赋等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 ,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写法上:“主客问答” , “抑客为主” 。 形式上:句式对称整齐,声律和谐押韵(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二、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全文
11、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 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 4 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三、扩展:比较阅读。 1 阅读后赤壁赋 ,体会两篇赤壁赋的异同。 苏轼以“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游赤壁作赋借景抒情,咏古寄慨,使“前” “后” 赤壁赋成为古文中的典范之作。 “前” “后” 赤壁赋是姐妹篇。前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日的江中夜游,后赋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时间仅
12、隔三个月。地点同是黄州赤壁,背景同是月下大江,但因为季节不同,心境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也各异 前赋描写的是初秋景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前赋与客相约,泛舟月下,所写之景,主要是大江、明月、清风,所抒之情,所发议论也是围绕此景而展开。 前赋只是在舟上观景、抒情、议论,简直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诗。 前赋运用主客对话的传统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看法。 前赋抒发的主要是超脱地俯察人生与宇宙之后的哲理感悟。 主要通过文中设定的主客之间对人生无常、壮志难酬的不同看法的议论,比较明显豁然。后赋描写的是初冬江上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3、” 。 后赋是作者从东坡雪堂出来散步,面对“月白风清”的良夜,偶然产生的游兴 后赋虽也是与客泛舟赤壁,但是不只是在舟上,而且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更像一篇游记散文。 后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梦境,照应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书法超脱的情怀。 后赋带有更浓重的消极情调和虚无色彩,是作者希冀摆脱显示生活的苦闷,而又无法摆脱的痛苦情绪的反映。 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和叙述的感情色彩,比较隐晦。过景物描写和叙述的感情色彩 相同: 两篇文章用韵疏密相间,骈句与散句交错使用,而又归于自然畅达,典型地表现了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2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与赤壁赋有何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的向往,这是强烈的家国情怀。同时发出功业难成、光阴虚掷的感慨。词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可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情。 赤壁赋:作者超脱了被贬谪的苦闷,也超越了人生短暂的苦恼,进入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一层的思考。赋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更阐发了人生哲理,可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