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同步测试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kui) 咸集(xin) 崇山峻岭(chn)B激湍(chun) 映带(yn) 流觞曲水(shn)C管弦(xun) 幽情(yu) 视听之娱(y)D兴怀(xn) 俯仰(f) 感慨系之(x)2下列成语均出自兰亭集序 ,今天仍在使用,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目骋怀:意思是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B放浪形骸:意思是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今义为行为放纵,不拘行迹,古今义略有变化。C情随事迁:意思是见到新鲜事物,感情就随着起变化。D感慨系之:意思是感慨随着产生。3下列句中“于” “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A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B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C当其欣于所遇(介词,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动词,到)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齐彭殇为妄作( )5下面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死生亦大矣 齐彭殇为妄作 放浪形骸之外不能喻之于怀 其致一也 悟言一室之内A/ B/C/ D/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3、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赋诗之事,描写山水之美和人文之乐,豪情雅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B第二段抒发人事的感慨和死生的悲哀,强调“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表现出了当时文人的悲观消极情绪。C第三段抒发读者感慨生死的诗文之后的叹息哀伤,论述不应将死生等同起来的道理,并说明编纂诗集的缘由。D本文第一段是记叙,第二段是议论,第三段是说明。7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段在记述兰亭集会的山水游赏之乐的同时,也记述了饮酒和咏诗的人文之乐“流觞曲水” ,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就为末段说明“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先作了交代,做到了前后照应。B第二段“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
4、这是承上文说欢乐;但下文“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就转为悲哀了。这是文章的转折处。C第三段开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就是指第二段所论述的人事沧桑的感慨和死生的悲哀,由此而导入结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死生大矣,编诗留痛。这是收绾全篇,突出本旨。D第一段说欢乐,第二、三段却说悲哀,这欢乐与悲哀之间的关系是鲜明的对比关系。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东晋琅琊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擅书法,有“书圣”之称。B 兰亭集序中写道:“不知老之将至。 ”这是论语述而里的话。C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墨家的“一死生” “齐彭殇”的
5、思想,斥其为“虚诞” “妄作” 。D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C引以
6、为流觞曲水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10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Error!Error!A两个“修”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D两个“修”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11翻译下列句子。(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_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译文:_赤壁赋练习语言基础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驾)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
7、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2、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纵一苇之所如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又有何羡乎 虽一毫而莫取A任凭 如果 然而 虽然 B任凭 如果 然而 即使C假如 大概 然而 即使D假如 大概 然而 虽然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不同,相
8、同 B相同,相同C相同,不同 D不同,相同6、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 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7、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B “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8、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
9、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 ,连一瞬间都不停止。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斗
10、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419 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0、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1、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正)下江陵(向下游到)顺流而东(向东进发)酾酒临江(斟酒)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驾一叶之扁舟(小船)渺沧海之一粟(眼泪)11、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A A BCDA/ B/C/ D/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2、例句: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C君欲何往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4、对 这 段 文 字 的 理 解 和 赏 析 不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A这 段 文 字 用 主 客 问 答 的 方 式 来 写 。 主 客 问 答 是 赋 的 传 统 手 法 , 一 般 说 来 , 作 者 往 往 借 客 人 的 话 从反 面 引 出 自 己 的 思 想 感 情 。B作 者 善 于 运 用 比 喻 的 手 法 , 将 抽 象 而 不 易 捉 摸 的 感 情 和 思 想 变 化 , 写 得 具 体 可 感 , 如“寄 蜉 蝣 于 天地 ”。C这 段 文 字 将 情 、 景 、 理 有 机
13、 结 合 , 实 质 上 是 苏 轼 贬 谪 生 活 中 苦 闷 心 绪 的 流 露 , 但 从 全 文 来 看 , 苏轼 并 没 有 沉 浸 在 这 种 苦 闷 之 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15、翻 译 文 中 划 横 线 的 句 子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游褒禅山记练习一、基础积累(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舍于其址 舍:屋舍。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得:能够。D.有碑仆道 仆:倒,
14、跌倒。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此余之所得也B.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C.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所谓前洞也。 B.此所谓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此余之所得也。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肖君圭君玉”一句中, “君圭”是名, “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 “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 “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
15、 “某”代王安石。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 “父”是对人的尊称。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如潮。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是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C.小品不差钱对“不差钱”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对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自为。D.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二、课内阅读(1
16、8 分)阅读课文 34 段,完成 69 题。6.下列句子中“其”与其他三个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 分)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其孰能讥之乎C.距其院东五里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7.下列句子中的“观”与“非常之观”中的“观”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则其至又加少矣 B.险以远则至者少 常在于险远 C.在己为有悔 D.非有志者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9.翻译下面的句子。 (9
17、分)(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 分)译文: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 分)译文: 兰亭集序1 【答案】 A(B.湍:tun,C.弦:xin,D.兴:xn。)2 【答案】 C(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3 【答案】 D(于:介词,对。之:结构助词,的。)4 【答案】 A 对偶 B 借代 C 比喻 D 借代5 【答案】 C(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6 【答案】 D(第一段是记叙、描写、抒情;第二段是议论、抒情;第三段是抒情、说明。)7 【答案】 D(第二段说欢乐和悲哀。)8 【答案】 C(“墨家”应改为“
18、道家” 。)二、语段精读9 【答案】 D(与例句都是介词,因。)10 【答案】 C(修:长,高;之:往,到达,助词,的。)11 【答案】 (1)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2)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赤壁赋答案1、B(危坐:端坐)2、A(“到,往” ,BCD 解释为“像” )3、D(A“属”通“嘱” ,劝人饮酒;B“冯”通“凭” ,乘;C“籍”通“藉” )4、B5、C(都是名词作动词,是名词意动用法,是名词作状语)6、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7、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19、” )8、A9、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1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望美人兮天一方 何为其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人生之须臾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乐 悲 乐 追求 绝望 放二11、A(B 下,攻占;C 渚,江中小洲;D 渺,渺小得像)12、C(都是助词,的;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助词,无义)13、B(都表被动)14、C(都是宾语前置句)15、D(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16、 这里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游褒禅山记参考答案:1.A.(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B.(
20、均译为“文字” 。A.得:适宜;心得,收获。C.穷:动词,穷尽,走完;名词,尽头。D.至:到的人;到达。 )3.C.(C 为一般陈述句,其余都是判断句)4.D.(父,音 f,通“甫”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的后面。 )5.C.(A.“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如潮”杂糅了,删除“ 如潮” 。B.“群众、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列不当。D.“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谓语与宾语不搭配。6.B.(B 项“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余三项都是代词。 )7.B.(B 项“观”:名词,景象。A、C、D 三项都是动词,观看,观察)8.C.(C 中都是“后悔”的意思。A 项分别为“到达的人” 、 “到达” ;B 项分别为形容词“距离远”和名词“很远的地方” ;D 项分别为“的人”和语气词。9.(1)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但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