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醉翁亭记,第三单元,第11课 醉翁亭记,1,2,3,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特殊句式】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判断句)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状语后置) 4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 5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省略句),知识归纳,【主题与艺术】 这篇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四季早晚的不同景色和滁人游山、宾客饮酒作乐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胸怀。本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写景、叙事、抒情紧密结合,寓情于景,情景
2、交融;骈散结合,相映成趣;虚实相间;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全篇。,环绕。,格外,尤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面下。,茂盛的样子。,课内阅读,命名。,就。,情趣。,领会。,寄托。,课内阅读,消散。,聚拢。,昏暗。,暗。,花。,开放。,茂盛。,四季。,返回。,穷尽。,课内阅读,背。,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靠近。,断。,清。,错杂。,陈列,摆开。,课内阅读,下棋。,酒杯。,酒筹。,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课内阅读,尽兴地喝酒。,不久。,遮盖。,离开。,以为乐。,记录。,为,是。,课内阅读,C,课内阅读,D,课内阅读,3重点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
3、在乎山水之间也。 _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_ (3)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_,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乎山光水色之间啊。,早晨进山,晚上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课内阅读,(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 _ (6)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_ _,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了。,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呀。,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课内阅读,(7)苍颜白发,颓然乎
4、其间者,太守醉也。 _ _ (8)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 _ _,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课内阅读,(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 _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_ _ _,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课内阅读,二、内容理
5、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课文第三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用原文的话来概括分别是:“ ”“ ” “ ”“ ”;其中写“ ” 为下文写 “ ”作了铺垫,反映了欧阳修治理有方,突出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滁人游,太守乐,课内阅读,(2)“太守之乐”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这表现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 (3)第二段从 和 两方面,描写了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早晚(朝暮)变化,四时之景,山间美景,(四季景色),课内阅读,(4)作者被为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
6、是什么? _ _,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课内阅读,(5)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客宴欢乐?在写宴欢之乐时,为何重点写宾客之乐?为什么还要再写禽鸟之乐? _ _ _ _,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老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的融洽,政通人和之乐。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吏民同乐,由乐而醉。写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与民同乐的思想。,课内阅读,(6)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7、课内阅读,_ _ _ _ _ _ _ _,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系于民,关注民生,为民造福,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课内阅读,C,课内阅读,D,课内阅读,课外赏读,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游人往游
8、其间。,课外赏读,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课外赏读,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9、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之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思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课外赏读,B,/,/,/,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因 为 本 其 山 川 道 其 风 俗 之 美 使 民 之 所 以 安 此 丰 年 之 乐 者 幸 生 无 事 之 时 也。,课外赏读,3请简要说说作者建亭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 _ _ _,宣上恩德,与百姓同乐丰年。因为当地百姓获得丰收,生活和美快乐,作者又与民同乐,所以以此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