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相关读物 课件(共29页).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93119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相关读物 课件(共29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相关读物 课件(共29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相关读物 课件(共29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相关读物 课件(共29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相关读物 课件(共29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千年孟子心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历史的飓风呼啸着

2、划过我的双颊,强硬而锋利,是孟子激烈的言辞。作为一个纵横家,一个雄辩家,他的一字一句有如芒刺插人心深处,绝不是无关痛痒,而常常使人赞叹连连、大彻大悟。他的辞藻丰实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策。孟子博大深厚的功底,延续着统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 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公族孟孙之后,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子思门下。曾游历齐、魏、滕

3、、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居邹,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肯定人性本善,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

4、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弘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2.背景资料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阶级分化激烈的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统治阶级的虐政之下,“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认为统治者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以“仁”施政,争取民心。孟子倡导“仁政”,其核心是保民、爱民,具体做法是:规定百姓的产业,并实行低赋税政策,使百姓衣食无忧,上可供养父母,下可养护妻儿;对

5、百姓重在教化,使具备孝悌之德,而尽量少用刑罚。孟子认为,推行“仁政”并不难,只要把他们本性中“仁”的因素加以发展、推广即可。后世统治者虽然并未真正实现“仁政”思想,但不可否认它对在位者总是一种警醒,并且是士人批评时政的重要的理论武器。,孟子倡导“仁政”,是和他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连的。他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更进一步指出臣子诛杀桀、纣那样的暴君,不算是“弑君”,可谓锋芒毕露,旗帜鲜明,难怪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叹称“孟子有些英气”。,3.文化常识 (1)乘 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

6、。商代晚期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痕迹。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后,逐渐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 “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2)弑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说文解释为“弑,臣杀君也”。左传宣公十八年有“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之说。周礼大司马有记载:“放弑其君则残之。”礼记明堂位上有“君臣未尝相弑也”。孟子梁惠王上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1.易误读字2.一词多义,自主学习,危险,

7、高,正,端正,遗弃,遗失、丢失,读,送给,给予,对有利,锋利,顺利,3.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义:名词作动词,讲求义;后:意动用法,以为后,4.文言句式,(1)省略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省略句,“利”后省略介词“于”;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亦将(于)吾国有以利乎” (2)判断句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3)倒装句 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句),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文本研读,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得利?士

8、人、小官吏说:怎样使我自身得利?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能认为是不多的。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理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

9、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孟子的“仁、义、礼、智”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

10、,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会有可靠的保证。,要点解析,“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1.孟子是如何看待“利”的?我们应如何认识? 思路提示: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春秋战国之际,之所以经常发生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作乱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出于对私利的追求。“利”对人

11、的诱惑是巨大的,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利”理解得宽泛一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且与集体、国家之“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是合理的、可行的,并且是对社会有利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文本探究,符合人民的“利”,也就是为人民谋福祉。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物质利益的代名词,很多人沉迷于金钱、财富,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变得精神空虚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这种形势下,就有必要汲取孟子对“利”的理性认识,引导社会对“利”形成正确认识,并且用适合新形势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来对人们追求“利”的

12、行为加以约束。,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思路提示:其一,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会只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在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动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项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一贯而下,痛快淋漓。,其二,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

13、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达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1.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圣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一定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一定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一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

14、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折损我的节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安排重大使命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煎熬,使他的筋骨受尽劳累,使他经受感受饥饿,使他身体空虚,使他做事错乱不如意,从而使他心理承受震动、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干。 8.老吾老以及

15、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自己地位高,不倚仗自己兄弟们的高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