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18张).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93014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18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18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18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18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18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简介,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 1940年4月27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 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2、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奥斯维辛密布的电网,大批的犹太人被送向死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

3、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 的。”,毒气室,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集中营的囚房,“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明确:景色固然美好,

4、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地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之上再次描写的,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文章首尾相合,使得整篇文章整个儿笼罩在一种特别沉重、压抑的氛围里;以景结情,令人无限遐想,无限沉思,无限悲痛。,二品读鉴赏 1.在课文的第一段中,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

5、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人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也使我们思考:曾有多少这样灿烂的生命就倒在了这里,令人唏嘘,2.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

6、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这也是一处细节描写: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美好的生命化为灰烬,这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这也与现实构成了对比、反衬,多么可爱的一个姑娘,而今安在哉?以相片中的有,反衬现实的无,更突出现实的无,更突出了那种撕心裂骨的痛!,3.“这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为什么又要写呢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4文章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物可供报道,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