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60A 47DB 23黑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DB23/T 2017XXXX雷电灾害风险等级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2017 - XX - XX 发布 2017 - XX - XX 实施黑 龙 江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23/T 2017XXXX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齐齐哈尔市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哈尔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黑龙江省气象数据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湘玲、张春龙、王海、穆明、钱眺
2、、严肃、陆明明、潘雪。DB23/T 2017XXXX1雷电灾害风险等级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划分、雷电灾害风险指标分值计算。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风险管理。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雷电灾害雷电对人、牲畜、植被、建筑物和设备等所造成的损害。2.2 雷电灾害风险 雷电导致的未来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2.3 地闪密度 每年每平方千米地闪次数。2.4 生命易损模数 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受雷电危害的人口数量。2.5 经济易损模数 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受雷电危害的经济损失。3 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划分3.1 雷电灾害风险计算公式雷电灾害风险等级由雷电灾害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
3、性和产生的后果决定。计算公式见式1。R=PC(1)式中:R 雷电灾害风险P 雷电灾害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C 雷电灾害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3.2 雷电灾害风险等级的划分将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级别,见表1。DB23/T 2017XXXX2表 1 雷电灾害风险等级的划分雷电灾害风险等级 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分值 色标极高 1、2 红色高 3、4 橙色中 6、8、9 黄色低 12、16 蓝色4 雷电灾害风险指标分值计算4.1 雷电灾害风险等级指标选取选取雷暴日数、地闪密度、雷电流强度、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指标。其中,雷暴日数、地闪密度、雷电流强度为雷电灾害
4、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指标;生命易损模数、经济易损模数为雷电灾害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指标。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见附录 A。4.2 雷电灾害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分值计算可能性的分级方法是根据雷电灾害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高到低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分别用等级 P 的分值表示,见表2。当雷电灾害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三个指标等级不同时,其等级 P 的分值按三个可能性指标中的等级最高者选取。表 2 雷电灾害风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分值可能性指标等级可能性等级分值 P 风险事件可能性雷暴日数 地闪密度 雷电流强度1 极高 2 高 3 中 4 低 4.3 雷电灾害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的分值计算后果的分级方
5、法是根据雷电灾害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从高到低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分别用等级 C 的分值表示,见表3。当雷电灾害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的两个指标等级不同时,其等级 C 的分值按两个后果指标中等级高者选取。表 3 雷电灾害风险事件后果的等级分值后果指标等级后果等级分值 C 风险事件后果生命易损模数 经济易损模数1 极高 2 高 3 中 4 低 注:具有爆炸危险或其它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C 的分值取 1。DB23/T 2017XXXX3A A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雷电灾害风险指标A.1 雷暴日数A.1.1 雷暴日数等级划分阈值统计全国气象观测站点的雷暴日资料,采用对称不等间隔四级分
6、割法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级别,并赋予各等级如下的定值:极高为,高为,中为,低为。表 A.1给出根据中国2032个站点19812010年的雷暴日资料计算得出的雷暴日数等级划分阈值。表 A.1 雷暴日等级划分阈值等级划分阈值项目 雷暴日数(M)d/a50.9A.1.2 雷暴日数指标计算评估时选取评价对象所在行政区域近30a 以上气象台站的雷暴日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在表 A.1中选取雷暴日数等级值。A.2 地闪密度A.2.1 地闪密度等级划分阈值将中国位于18 53.52 N和73.66 135.08 E间的区域按经纬度划分为0.5 0.5 的网格区域,计算各区域的年平均地闪密
7、度,采用对称不等间隔四级分割法划分为4级,并赋予各等级如下的定值:极高为,高为,中为,低为。表 A.2给出根据20082016年全国闪电定位资料计算得出的地闪密度等级划分阈值。表 A.2 地闪密度等级划分阈值等级划分阈值项目 地闪密度( Ng)N/(km2a)1.06A.2.2 地闪密度指标计算当评估某个区域雷电灾害风险时,选取评价对象所在区域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当评估某个项目雷电灾害风险时,选取评价对象周围5km 半径范围内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在表 A.2中选取地闪密度等级值。DB23/T 2017XXXX4A.3 雷电流强度A.3.1 雷电流强度等级划分阈值将中
8、国位于18 53.52 N和73.66 135.08 E间的区域按经纬度划分为0.5 0.5 的网格区域,计算各区域雷电流平均幅值以及滚球半径为30 m、45 m 和60 m 分别对应的绕击率和雷击率,采用对称不等间隔四级分割法划分为4级,并赋予各等级如下的定值:极高为,高为,中为,低为。表 A.3给出根据20082016年全国闪电定位资料计算得出的雷电流强度等级划分阈值。雷电流强度的分值取绕击率、雷击率和雷电流平均幅值等级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方法见式 A.1。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取整。IR =0.65IAV+0.23IPA+0.12IPB(附 录 A.1)式中:IR 雷电流强度IPA 绕击率IP
9、B 雷击率IAV 雷电流平均幅值表 A.3 雷电流强度等级划分阈值等级划分阈值项目 滚球半径 30m 2.0滚球半径 45m 5.0绕击率(I PA)%滚球半径 60m 10.0滚球半径 30m 5.0滚球半径 45m 10.0雷击率(I PB)%滚球半径 60m 15.0雷电流平均幅值(I AV)kA 60.0A.3.2 雷电流强度指标计算当评估某个区域雷电灾害风险时,选取评价对象所在区域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当评估某个项目时,选取评价对象周围5km半径范围内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雷电流平均幅值、不同滚球半径对应的绕击率和雷击率,根据计算结果在表 A.3中选取绕击率、雷击率和雷
10、电流平均幅值等级值,代入式 A.1计算得出雷电流强度等级值。当对某个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时,绕击率和雷击率取三种滚球半径对应等级的平均值;当评估某个项目雷电灾害风险时,按项目的实际防雷类别取相应滚球半径对应的等级值,无防护措施时取最高值。A.4 生命易损模数A.4.1 生命易损模数等级划分阈值DB23/T 2017XXXX5收集中国市级人口数据和行政区划面积,按式 A.2计算各市(区)的生命易损模数,采用对称不等间隔四级分割法划分为4级,并赋予各等级如下的定值:极高为,高为,中为,低为。表 A.4给出根据2014年全国市级人口和行政区划面积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生命易损模数等级划分阈值。表 A
11、.4 生命易损模数等级划分阈值等级划分阈值项目 生命易损模数(L )人/km 2 1455注:表中数值按进位取整。A.4.2 生命易损模数指标计算生命易损模数的计算公式:L=Ls/S (附 录 A.2)式中:L生命易损模数Ls区域受到雷电灾害危害的人口数量,单位为人S 行政区域面积当评估对象不是行政区域时,应按照式 A.4计算评估区域面积所对应的行政区域面积。根据计算结果在表 A.4中选取 L 值。A.5 经济易损模数 A.5.1 经济易损模数等级划分阈值收集中国市级经济数据和行政区划面积,按式 A.2计算各市(区)的生命易损模数,采用对称不等间隔四级分割法划分为4级,并赋予各等级如下的定值:
12、极高为,高为,中为,低为。表 A.4给出根据2014年全国市级经济和行政区划面积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经济易损模数等级划分阈值。表 A.5 经济易损模数等级划分阈值等级划分阈值项目 经济易损模数(D)万元/km 2 11260注:表中数值按进位取整。A.5.2 经济易损模数指标计算经济易损模数的计算公式:D=Ds/S (附 录 A.3)式中:D经济易损模数Ds区域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经济总量,单位为万元DB23/T 2017XXXX6当评估对象不是行政区域时,应按照式 A.4计算评估区域面积所对应的行政区域面积。根据计算结果表 A.5中选取 D 值。A.6 面积转换比收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资料,根据各
13、类别土地占比确定面积转换比。表 A.6给出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土地状况得到的面积转换比。表 A.6 面积转换比项目 面积转换比k项目 面积转换比k耕地 0.128 其他农用地 0.0268园地 0.0124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0.0283林地 0.2483 交通运输用地 0.0026牧草地 0.2754 水利设施用地 0.0038A.7 面积转换计算公式当评估某个项目或者某个区域的雷电灾害风险时,根据项目所属类别可参照表 A.6给定的面积转换比将评估区域面积转化为相对应的行政区域面积,当土地状况发生变化时,可按最新统计数据更新表 A.6。计算方法见式A.4。S=kSs (附 录 A.4)式中:k 面积转换比;Ss评估区域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 B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