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87656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1 年高考第二轮复习教案专题五 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史()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东 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97 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 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

2、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唐 朝:日本 13 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 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 30 余次。 元 朝 :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明 朝:14051433 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清 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西汉:我国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欧洲。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

3、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唐朝: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北宋: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两汉:西汉末,印度的佛教传到我国。东汉时,白马寺。唐朝: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南来:我国指南针传到阿拉伯、欧洲等。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欧洲。明朝: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术传

4、人我国。)睦邻友好,友谊长存东汉: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唐朝: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元朝: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明朝:郑和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中国文化的外传科学技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2洲。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

5、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文学、体育: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 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文字: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 了日本文字。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

6、中国。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宗教:佛教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 多部,译出 1300 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 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由西亚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 年以后,他们

7、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 1561 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 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1662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雅克萨之战:1685 年和 1686 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 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8、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国与具体国家、地区的关系1)与 朝 鲜 的 关 系:汉 朝 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 隋 朝: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唐 朝 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 3唐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唐输入朝鲜的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书籍等。 南 宋:对外贸易东达朝鲜。 2)与 日 本 的 关 系 :汉 朝 西

9、汉时,日本 30 多个小国和汉朝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唐 朝 日本派“遣唐使”13 次,留学生很多。 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南 宋:对外贸易东达日本。 明 朝: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 3)与 印 度 的 关 系 : 汉 朝: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唐 朝: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 唐太宗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

10、到天竺,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玄奘西游”带回佛经 600 多部,译出 1300 多卷。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 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 4)与 西 亚 的 关 系 : 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97 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7 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从 651 年以后 100 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 30 多次。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11、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西亚不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地区。5)与 欧 洲 的 关 系 : 汉代丝绸之路通大秦。甘英出使大秦(未到)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 元朝时东欧商队、使团到大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 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徐光启介绍欧洲水利方法,翻译利玛窦带来的科技著作。 清初,沙俄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注意】华侨对南洋

12、的开发: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徒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 华侨从祖国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

13、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4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1)第一个时期(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

14、19 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 ,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 世纪 40 至 50 年代):被迫开放,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 ,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

15、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 ,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可惜的是, 海国图志 、 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3)第三个时期(19 世纪 60 至 80 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

16、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 , “夷务”均叫“洋务” 。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也意味着对外政策的变化。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干涉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一切对外事务。中国洋务派开始在“自强” 、 “求富”的口号下大办洋务。19 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主要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但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必须以利益为诱饵,

17、是以丧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的,结果只能是一次次的丧权辱国。(4)第四个时期(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初):一次图强变法的失败和逐渐丧失抗拒外强的信心。中国人民反抗外强的方式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大清帝国竟败在“东夷小国”日本手下,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这既使中国人感到奇耻大辱,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它还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进化论的传入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愈加强烈。康有为发起保国会,以恢复主权为目标。他选择了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彼得大帝改革的道路,指出“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 。他还断言:“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18、。 ”殊不知中日国情不同,戊戌变法由于守旧势力远远超过维新势力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告失败,中国失去了 19 世纪最后一次主动变革、选择独立自主发展方向的机会。1900 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清廷彻底放弃了对抗外强的决心,只是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勉强维持。而伴随国际法的传入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反抗外强的手段和方式有所改变,即由以暴力驱逐外人、全面排拒西方变为以国际法为依据的文明的理性的方式。如 1905 年收回路权和抵制美货活动,开启了中国收复主权、利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进程,表现了对外主权意识的觉醒和文明、理性的对外精神。、国民政府的外交:()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

19、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5布“告友邦书” ,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1912 年 3 月1928 年月对外投降卖国: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 ,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20、。肯定的地方: 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巴黎和会()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1927 年949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 。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全面出卖国家主权。肯定的外交成就:1933 年,收回关税自主权;1943 年与英美签订条约,废除了治外法权等特权。、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七

21、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建国初期的外交: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 (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针、原则)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3 年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22、)外交成就:建国第一年与 17 个国家建交(第一个国家是苏联)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亚非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50 年代中期60 年代末的外交: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恶化外交政策:“一大片” (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70 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发展:外交政策:“一条线” (1973 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外交成就:中国加

23、入联合国:1971 年加入,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 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 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6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与主要世界大国关系。()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近代以来,中国横遭列强侵略,国家主权丧失,沦为半

24、殖民地国家。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权利,遭拒绝引发五四运动。1921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使山东问题得到解决,但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英美等国放弃在中国获得的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 年,中国实现国家独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国际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空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战略平衡作用加强,并成为多极中的一极力量。()中美关系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

25、阶段特点及表现: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1899 年美国“门户开放” 政策前追随英法等国参加列强对华侵略的战争,充当配角。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1899 年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逐渐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取得在华的优势地位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1979 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支持中外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代理人。最初扶蒋反共,失败后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1979 年建交至今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也有摩擦、矛盾【归纳】美国在近现代史上与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 、 天津条约 、 辛丑条约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日等国家之

26、间签定的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和会议日俄战争:双方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双方签定朴兹茅斯和约 。日本得到了中国辽东半岛和库页岛南部。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国公约压制了日本,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雅尔塔会议: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50 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60 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美国惊恐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27、,并开始插足越南战争。因美国不断扩大战争,中美再次兵戎相见。越南战争美国战败。 70 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1972 年尼克松访华,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 年美国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签订中美建交公报 ;1979 年初,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80、90 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 年 5 月 8 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

28、霸权主义所致。 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与其全球战略的关系19 世纪上半期,美国对外战略扩张着眼于在美洲扩张,以“门罗主义”为其基本政策,独立后不久的美国也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所以在侵华问题上只能是追随于西方列强。19世纪晚期,美国对外战略是确立西半球霸权。同时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活动,为此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政策力图在中国与列强分享权益。 “一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世界事务, ,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 ,在侵华政策上,重弹门户7开放的老调。 “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其金元外交政策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二战” 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力图主宰世界,为此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

29、”政策,力图控制中国。认识学习中美关系时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曲折性,又要看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以及两国关系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分析美国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工农业区的成因,认识人、地之间及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中美这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称霸与反称霸。但同时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

30、也符合两国利益。 两国关系将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理。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有关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回顾中美关系 30 年的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着眼大局、立足长远是确保中美两国建设性合作方向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美关系时,双方要牢记虽然两国社会

31、制度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各异,但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第二,持续扩大的共同利益是维系中美关系的坚实基础。作为两个大国,中美难免在一些问题上有利益分歧,但从建交 30 年来的两国关系发展看,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主流。在新的形势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多;合作面不是在变窄,而是在拓宽。两国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日益重要的共同责任。第三,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关切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首要原则。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关切所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也是讲台湾问

32、题。中美建交 30 年的历史表明,台湾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中美关系发展往往比较顺畅、稳定;反之,两国关系则会麻烦不断、出现紧张甚至倒退。第四,创新对话合作的体制机制是中美关系取得新进展的重要途径。建交之初,中美相继建立了经济、科技、商贸联委会等一系列重要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上世纪 90 年代,两国在执法合作、安全防务等领域磋商机制先后建立,对话合作向纵深发展。近年来,两国间涌现出许多新的重要对话合作机制。特别是在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和推动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战略对话机制创立并持续深化,为双方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第五,民间友好交往是推动中美关系持

33、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中美关系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和各界人士广泛支持。实践证明,中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往来,有利于加深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有利于中美关系保持勃勃生机与活力。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不断开创中美关系的新局面。一要牢牢把握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中美加强合作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事关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中美应努力扩大两国关系中的积极面,减少消极因素,不断推进建设性合作。二要保持和加强高层交往,坚持不懈地增进战略互信。两国领导人继续通过访问、会晤、通信和通话等多种方式就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推动

34、两国关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国应深化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等重要机制,进一步创新交流沟通平台,提升互信水平。三要推进两国在应对重大全球性挑战上的磋商与协调。中美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是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应有之义。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由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中方愿进一步与美方及其他有关各方加强协作,与国际社会一道落实 20 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达成的共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继续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建设性作8用。四要进一步拓展各领域合作,创造两国关系新亮点。双方应以发展的眼光扩大在经贸、执法、科

35、教文卫等双边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开放的思维深化在国际和地区问题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磋商协调。总之,双方要致力于把合作的“蛋糕”做得更大,把共同利益的纽带拉得更紧,为发展两国关系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五要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也符合包括美国在内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美方应切实履行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 、反对台湾加入仅限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的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与中方一道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美关系大局。在涉藏、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美方同样应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停止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六要加

36、强两国民间交往,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双方既要深化行政部门的沟通,也要扩大我国人大常委会和美国议会之间的交流;既要推进工商企业界交往,也要加强学术媒体互动;既要巩固国家层面的合作,也要积极引导地方间友好往来。双方特别要积极促进两国青年相互沟通与交流,将中美友谊进一步扎根于两国青年心中,为中美友好培育生力军。()中日关系:1、古代的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特征:中日两国以友好交往为主,日本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2)原因: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制度先进,文化世界领先;中国长期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发展史实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 两汉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

37、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 ;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 ,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谴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学;贸易往来;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宋元时期与日本的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明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A 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B1592 和 1597 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

38、侵略军;C 明朝中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后期,因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2、近代的中日关系: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1)特点: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长期坚持反对日本侵略。(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奉行军国主义,制定了大陆政策,欲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持续反对日本侵略。 (3)阶段特征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 世纪

39、 6、70 年代19 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中日甲午战争“一战”前后(19 世纪末20 世纪 20 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4)二战后新中国建立(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史实:1874 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 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 ,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1900 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1904 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9部(即南满铁路

40、) ;1915 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7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4)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特点:以独占、灭亡中国为既定目标;有长期稳定的侵华政策,且精心策划和准备;逐步扩大侵华步骤;野蛮残酷;3、现代:建国以来(1)特征:中日关系曲折发展。(2)原因发展的原因在于国

41、际形势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曲折的原因在于日本不能正视历史,企图否认或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中日两国国家利益存在差异;国际形势的影响。 (3)发展23 年的冷战对立:(1949 年1972 年)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30 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 年至今

42、(1)1972 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 1972 年1992 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 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 世纪90 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简述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及分别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崛起:1868 年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从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影响: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国进行侵略,1894 年1895 年发动

43、甲午中日战争,割占台湾。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二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亚太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试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同时两国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也有所抬头,应引起重视。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起来;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44、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当今世界中的中日关系表现:“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在洒醉后愤慨地说:谁把日本灭了。谁就马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我和日本人没有太多的接触。然而,就是在有限的几次交往中,日本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确实很坏,而且是难以原谅。 ” 摘自前沿故事作者:水均益日本篡改史实,编写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占领中国领土钓鱼岛。支持台独势力(所谓台日经济一体化)从每

45、年日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到钓鱼岛上的日本国旗,一次又一次,日本人顽固地,一如既往地刺痛着善良的中国人的心。10总之,日本与德国同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也同是战败国。战争结束后,德国与日本在认清战争罪行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政府正视历史,勇于承认侵略战争罪责。尤为难得的是,年德国总理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跪下谢罪。然而在日本,日本政府一再模糊历史真相,淡化日本对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的责任,甚至为战争罪犯招魂,日本右翼势力极为嚣张。拒绝承认战争责任,给亚洲人民友好关系和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认识: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

46、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 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2001 年 8 月 13 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

47、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实现民族独立,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是: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外交配合军事取得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胜利;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同英国、葡萄牙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