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广东省五校(珠海二中,深圳二高,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2018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87588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广东省五校(珠海二中,深圳二高,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2018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KS5U解析】广东省五校(珠海二中,深圳二高,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2018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KS5U解析】广东省五校(珠海二中,深圳二高,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2018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KS5U解析】广东省五校(珠海二中,深圳二高,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2018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KS5U解析】广东省五校(珠海二中,深圳二高,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2018届高三1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C. 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D. 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周朝灭商的描述主要是从正义的角度进行,显然是说明西周获取权利的合法化角度出发,故 D 正确;材料是按照西周观点,不一定符合历史的事实,故 A 错误;儒家经典在春秋以后形成,故 B 错误;儒学发展滞后于材料中事件,故 C 错误。2.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

2、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 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可知佃农可以自由租种地主的土地,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表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D 项正确。ABC 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宋代的租佃关系3. 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

3、驳正六部之违误) ;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 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B. 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 已经威胁到皇权D. 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答案】A【解析】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力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 A 项正确。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 B 项错误;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 C 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 D 项错误。 4. 宋、元以来,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

4、神仙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 古代文学世俗化趋势加强B. 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 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5. “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由此可见该局的兴办A. 推动民间兴起办厂高潮B. 带动中国股份制公司的普及C. 冲击了传统企业经营模式D. 迅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答

5、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晚清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才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故 A 项错误; 中国股份制公司的普及的信息说法欠妥,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招商局开其端,公司因之 云集”的信息说明招商局创办推动公司制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论及招商局对公 司制发展影响,没有提及对自身力量发展,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清晚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6. 1935 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 ,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

6、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A.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 ,联系所学知识,1935 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故 C 项正确;AB 两项与题干“深刻的民族性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D 项是 1938年论持久战的发表,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抗日战争的三条线

7、索:(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1937 年 7 月至 1938 年 10 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

8、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1938 年 10 月至 1945 年 8 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 年 10 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1945 年 8 月至 9 月是反攻阶段。1945 年 8 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 月 15 日

9、,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7. 据统计,从 2001 年至 2006 年,国内共出版了 20 余部美国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北发表美国史论文 332 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比例。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A.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B. 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C. 美国开始成为世界性的超级大国D. 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答案】A【解析】21 世纪初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研究美国历史比重较大,主要是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研究美国历史有助于国内社会主义

10、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故 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研究的多元化,故 B 错误;美国早已成为超级大国,故 C 错误;D 是 1979 年,时间不符合。8. 1954 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 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C. 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 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题干中 1954 年教育部的规定倾向于教授俄语,联系当时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的背

11、景,可知此举旨在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故 A 项正确;1954 年“一五”计划早已开始,学习外语与计划经济的人才储备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C 项“确保”说法错误;材料中只提及俄语和英语,且更倾向于俄语,无从体现“多元化”,故 D 项错误。9. 罗马法规定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A. 保护私有财产B. 最早的成文法C. 注重形式规则D. 保护贵族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

12、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体现出罗马法注重形式的特点,故 C 正确;材料核心意思不是保护私有财产,故 A 错误;最早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 ,故 B 错误;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出保护贵族的利益,故 D 错误。10. 18 至 19 世纪,欧美作家笔下“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 “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 “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D. 对西方文明的忧虑【答案】D点睛:从新史

13、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 ;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 ;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

14、、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1. 1928 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 28%,到了 1933 年已降至 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 97%下降到 20%,零售商业则从 24%下降到零。这表明当时苏联A. 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B.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C. 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D. 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材料中 1928 年苏联新经济政策废除,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所以私人企业和私人经济都不同程度得到下降,故 A 正确;B 属于新经济政策

15、时期;C 是一五计划完成之后;D 属于新经济政策影响。12. 1947 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 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明美国A. 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B. 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 希望德圈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D. 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美国希望欧洲在战后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复兴,由此希望通过欧洲一体化解决德国问题,所以 A 项正确。从材料中不

16、能看出美国以实际行动敢于一体化的内容,因此 B 项错误。希望通过一体化解决德国问题,而不是让德国主导一体化,C 项错误。从材料行文来看,美国并未给自己的援助设置前提条件,所以 C 项错误。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略不掩群,不取麋夭;不竭泽而渣,不焚林而猎。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 ,甚至“断其手” 。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

17、、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禁捕诏” ,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 。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摘編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材料二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生革命特色。紡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 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18、河道法令 公共卫生法 ,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 ,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明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答案】 (1)思想内容: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宗法力量。历史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政府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2)原因:煤碳的大量使用及化工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助推了砍伐树木

19、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相同:利用法律加强管理,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专门设置管理环境的人员。不同: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口的,带有浓厚的“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口的,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征。古代中国完全由政府专制;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答出一点不同即可)【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强调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 “制天命而用之”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宗族制定族规”则是强调利用宗法力量进行环境保护。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

20、景主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多方面分析,例如,政治方面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分析。(2)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突出工业革命,还可以总结出城市自身设施不健全等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相同点主要包括都利用法律、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环境保护,而不同点主要包括中国环境的保护着眼于发展农业的需要而英国环境保护则着眼于工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最后可以看到英国的环境保护还倾听社会声音即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学者对 20 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上述两表为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表

21、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阐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答案】示例一:论题:二者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不同。前者认为当今世界秩序的构建要立足于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并存和发展,后者将国际格局的变迁归结为大国或较大中心势力的力量对比的变化。阐述:从观察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前者以文明史观来观察冷战前后的世界局势,后者则以整体史观(或革命史观)来看待 20 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文明势力的主体不同:前者强调多文明的时代,看重西方文明的普世性,近代化的引领作用,把西方化视为现代化,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后者强调 20 世纪初美苏之

22、间意识形志与社会制度的对立。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变动中的文明力量的对比观察:前者敏锐发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而后者却把进步文明与野蛮文明的斗争表现出来。文明的秩序与冲突:前者强调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国家利益。后者解释了美苏以外,第三世界崛起。文明的未来与前景:前者从全球化视角看西方文明外各种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后者则是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结论:立场角度不同,观察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有差异。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近代化程度不同,历史走向也有差异。不同的认知观反映出不同学者观察历史视角的差异。示例二:论题:前者“现代化与西方化” “西方的衰落” “西方和

23、非西方”等目录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后者的插图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并重点介绍了反法西斯战争,冷战争霸体现出其是以革命史观为视角来观察历史的。阐述:从著作人国别身份角度分析。前者的作者为美国学者,后者的作者来自于现代中国。前者观察视角明显是基于近代以来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而形成的,后者立足于西方之间的分裂与对立。前者是西方中心论。后者观察视角明显摆脱了西方中心论。前者是全球化与文明史,后者以革命史观来看待 20 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前者发现了西方的衰落。后者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结论:观察历史的视角不同,凸显文明发展趋势

24、的差异。观察历史视角差异反映出社会政治环境对人们认识的影响。 (示例只作解题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图片从“二者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不同。前者认为当今世界秩序的构建要立足于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并存和发展,后者将国际格局的变迁归结为大国或较大中心势力的力量对比的变化。 ”的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从观察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文明势力的主体不同、变动中的文明力量的对比观察、文明的秩序与冲突以及文明的未来与前景”等角度分析论证即可。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 “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

25、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 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 “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南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问,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 年) ,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一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 年) ,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

26、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 (1)特点:政府重视, “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制度渐趋完备;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的;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民

27、运减少,军运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2)作用: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稳定;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漕运的畅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兑运法的实施保证了农时,促进经济发展但增加了人民负担。【解析】 (1)根据材料“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得出政府重视, “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根据材料“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 ”得出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制度渐趋完备;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

28、的;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根据材料“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得出根据材料“”得出民运减少,军运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2)根据材料“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再南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 ”“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 ”“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可以从对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农民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对商品经济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农时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点睛: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

29、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6 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16. 【历史选修 3:

30、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 50 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防疫”隔离。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1)概

31、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2)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答案】 (1)严厉制裁德国并肢解德国;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成为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与比利时、波兰等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2)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法德是历史宿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影响了世界。【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主要包括在巴黎和会上主张严厉制裁德国并肢解德国、加强了法国的实力以及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2)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要多角

32、度回答,例如,历史原因是指法德是历史的宿敌,现实原因则包括必须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17. 【历史一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 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 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

33、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1)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2)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

34、的贡献。【答案】 (1)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开始;启蒙思想传播。(2)贡献:倡导经济自由思想,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理论【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要从宏观上把握材料信息,解读材料,重点注意把握住以下方面:A.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B.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C.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问,需要结合材料相关信息,给予分析、认知,诸如“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 “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 “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等,再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展开表述,言之有理即可。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欧洲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及其经济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