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学习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来源:高考试题库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 读朱自清先生的
2、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二、自主学习1、在下列括号内注音 参差( )( ) 差( )别 参( )见差( )劲 人参( ) 差( )遣 脉脉( )的流水 山脉( ) 脉( )搏 袅娜( )( ) 颤( )动 独处( ) 蓊蓊郁郁 ( )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 渺茫 ( ) 点缀( )2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1928 年出版散文集 ,朱
3、自清是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三、探究性学习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来源:高考试题库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生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3、本文的文眼句是?师生互动活动二:作者为何摆脱不了苦闷忧愁?提示:须联
4、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分析。明确: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中国现代作家中,郭沫若早就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血腥污秽的屠场,闻一多诅咒旧中国是一池死水,鲁迅则要掀翻延续数千年的吃人筵席。朱自清要比他们温和,他的确感到现实对正直善良的人们沉重的碾压,但还没有上升为抗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
5、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来源:高考试题库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性格的支配下写成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4、总结本课时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调:A、淡淡的喜悦;B、淡淡的哀愁;C、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D、浓浓的哀愁答案为( )四、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文章 4 段3、你觉得本文写景有何特色?你最喜欢写景的哪些句子,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领略本文的画面美(写景美)。领略
6、本文的语言美。来源:GkStK.Com教学过程回顾上节课:第一节课,我们重点感受了蕴含在这篇散文中的情感内核,体会了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由于时代和性格原因,始终无法摆脱的苦闷心情,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作者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暂时解脱却又无法得以解脱的矛盾心情。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重点领略文章的写景之美与语言之美。学生活动一:配乐,请一位同学朗读 46 段,同学们拿起笔画下你觉得最美的句子。思考两个问题:1、你认为这 3 段写景的基调是什么?你觉得这几段写景有何特色?2、这几段写景都运了哪些方法?这一环节学生的活动要充分,学生可以从写景的色彩、基调、
7、词汇、修辞等角度阐述写景特点。三、综合分析第 4 段1、本段写了哪些景?写景的顺序是你什么?2、试从语言、修辞上鉴赏四、综合分析第 5 段1、本段运用的描写手法是什么?2、作者写景时用了那些动词,体会其动词之美。五、综合分析第 6 段1、段末过渡自然,片刻的宁静得而复失。2、本段动静结合,远近相间。本文写景小结:这篇散文,写景细腻动人,创设了素淡、朦胧、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小径幽幽,树色隐隐。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景物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景语即情语,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其间,忘情于迷人的景色之中了。只不过,这种喜悦与宁静是淡淡而且短暂的。学生活动二:从画中走出来,作者写到了江南采莲旧俗,是何用意。教师明确:简单地说,可以将之理解为作者回到现实生活的表现。深究起来,写作者惦念江南,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六、学生反思:附件 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 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GkStK.com/wxt/list.aspx?ClassID=3060来源:学 7 优 5 高 0 考 g 网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