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群的特征课堂教学说课稿,刘静宇,说 课 内 容,教材分析,地位: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也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作了铺垫。,教学重点难点及学情分析,优点:学生已经在必修一中接触 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一定的 了解。高二的学生理解能力较高 ,已经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学 习能力和效率都比较高。,缺点:学生对生态环境接触少, 而“种群”的学习具有较高的生 活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体验 和科学方法的把握。,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教学难
2、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2)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2)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 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教学方法,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要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我确定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具体的生物实例引入课题,启发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始终以问题解决为线索,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合作交流,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导入,新知识的讲解,联系实际 引导分析 启发思考 组织讨论,练习、总结,巩固新知 加深记忆,9,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B,10m,10m,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密度(用 表示)?,问题探讨,第1次,第2次,2、标志重捕法:(用于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总体密度。,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板书设计,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样方法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 影响 预测变化方向 标志重捕法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三、种群分布的空间特点: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