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群的特征”一节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苏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节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第二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说出种群密度的概念;说明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概述影
2、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22 能力目标 学习和掌握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3 教学过程3.1 激趣设疑,直入主题 PPT 展示“一只企鹅” 、 “两只企鹅”和“某岛屿的所有企鹅”图片。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回归种群概念,并让一个学生指出概念当中的关键词。然后完成对位训练 1。接着 PPT 展示学生个人信息统计表,如年龄、性别、身高、生日等,这些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那么种群有没有这些特征呢?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有着不同于“个体”特征,进而引入主题种群的特征。3.2 联系实践,
3、创设情境 PPT 展示“菜青虫”图片,设定情境:A 环境中菜青虫数量 1000 只;B 环境中菜青虫数量 2000 只。哪种环境中菜青虫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较大呢?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接着展示“种群密度很高的黒脉金斑蝶”和“种群密度很低的普氏小羚羊”的图片,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种群密度的特点之一: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存在很大差异。然后通过实例:校园内的蚊子,在夏天密度很高,而到了秋末天气较冷时密度很低,总结出种群密度的特点之二: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结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这堂课的兴趣。3.3 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样方
4、法的操作 PPT 展示一块1m2的油菜地,让学生在 1 分钟内计算该菜地上油菜的种群密度(学生进行逐个计数,得出结果)紧接着再展示一大片随机分布的油菜地,上面有很多数不清的油菜,也让学生对这块菜地地上油菜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2学生思考时,教师给每组同学发张模拟菜地的图纸,让学生思考对油菜的数量进行估算的方法,限时 3 分钟,求出值。然后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图案纸,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操作步骤,并比较结果,分析误差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肯定与表扬,并根据回答结果,进一步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只取一个样方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的话,要取多少?然后接着提问:在
5、取样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如果被调查的对象落在样方的边界上又应当作何处理?学生对各项提问进入激烈的讨论之中,再进行点拨与答疑,帮助学生对样方法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地挖掘。接着再给每组同学发张条形的模拟菜地二,让大家思考“用五点取样法”在这样的地段上取样合适吗?从而引出等距取样法的补充讲解。做对位训练 2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绘图作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34 实验模拟,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 过渡:PPT 展示“油菜” 、 “菜青虫” 、 “菜粉蝶”三幅图,提问: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我们都可以用
6、样方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不但补充了样方法的适用范围,而且很自然的过渡到标志重捕法的讲解。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进行密度调查,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给各组分发大小 2 个塑料杯,并提出问题:2 个烧杯里面装的都是黄豆,其中小塑料杯里面的黄豆是事先从大烧杯里面取出且用红墨水染过色的黄豆,已知染成红色的黄豆为 40 粒,根据所提供的器材与数据,如何知道烧杯中黄豆的总数目?要求大家总结出最后的计算公式,并要加以解释。三分钟后请某个代表展示结果并讲解,其他同学点评。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估算自然界中的种群,如菜地里菜粉蝶的的数目?(学生对总结出来的
7、公式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提出先捕捉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标记,并放回大自然中,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捕捉,并对已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调查对象进行分别计数)做对位训练 3。教师再提出问题:在标志重捕法中,哪些因素会使最终的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学生继续进行激励的讨论交流,一些影响因素。教师再适当的补充,最终以 PPT 的形式展示出标志重捕法中的注意事项,并做变式训练 1。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并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5 分析典例,知识拓展,分析种群密度估
8、算的其他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但也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黑光灯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分组讨论诱捕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对于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一般采用计算其分枝密度的方法;对于一些体积微小的微生物常用血细胞计数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等。设计意图: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有限性及生物学知识领域的无限性,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6 知识迁移,发散思维,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项因素在学生对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联系
9、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有3哪些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学生阅读课本 P54P55)教师再适当的给予讲解和引申。如 PPT 展示 1998 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统计表,让学生认识到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并且认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以深圳在近 30 多年来人口蹿升的原因分析引出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一个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分析时设置逐级递进的四个问题:A 种年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一段时间后,其种群中成年个体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种群的出生率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种群密度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法。接着教师提出疑问:年龄结构为
10、增长型的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一定会增加吗?学生思考后得出不一定。这是 PPT 展示人工控制的养鸡群,以产蛋为生产目的。从而得出性别比例也会影响种群密度。进一步提问:性别比例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吗?学生思考后得出:不能,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最后将知识迁移应用,可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害虫?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归纳:从提高死亡率角度,可以使用杀虫剂,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从降低出生率角度,可以使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如性引诱剂的使用。设计意图:联系生产生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3.7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脉络图 在学生学习所述知识后,教
11、师在适当提示和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构建知识脉络图。然后选一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点评,共同修正和完善,教师并强调各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层次之分,进一步使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其形成知识体系,并锻炼其归纳与综合能力。4 教学反思本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样方,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寓教于乐。教师设计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并在教学过程中步步设疑,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用板书将重难点展示给学生,让知识更加具有完整性。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主画出本节的知识脉络图,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自主检测,不仅有能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还能使学生内心具有成就感,从而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期待。4板书设计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 决定 影响 年龄结构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样方法 调查方法 其他影响因素:天敌、气候、食物等标志重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