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琵琶行,白居易,高一语文,说课主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一 说教材,1. 本课的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行”这种古代诗歌体裁;掌握重点词语 的意义和用法;理清全文思路,熟读成诵。,能力目标 概括主旨 ;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诗中音乐艺术之美,学会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创新目标 启发创造性想象 ;鼓励学生发表富于个性的审美感受,3.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引导学生抓主旨句,品味其内涵。,琵琶行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2、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二、 说学生,高一学生特点,知识结构 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学习心理 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认知能力 已初步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三 说教法,教 学 方 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讨论点拨法,四、说学法,学法指导,朗 读 感 知 法,探 究 拓 展 法,品 读 鉴 赏 法,第一节课,第二节课,第三节课,小结,琵琶行,孺子解吟长恨曲 胡人能诵琵琶篇唐宪宗挽白居易联,板书设计,五、 教学过程,作业,枫叶四弦
3、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下面这副对联涉及的人物是谁?涉及到什么事情?,(一) 导入,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二)背景,(三)诵读,第二节课:赏析,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 果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
4、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1、介绍“行”,2、赏析内容,独自弹琵琶,欣赏琵琶,演奏琵琶,感叹世态,自述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曲,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琵琶女,送客闻琵琶,问题一 找出体现琵琶女感情的诗句,分析琵琶女弹奏出怎样的情绪变化?,问题二 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音乐之美?,3、赏析音乐描写,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情演曲 琵琶女,诗 人 以情绘声,找出体现琵琶女感情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情绪 上的变化,低沉 抑郁 愁思,急切 愉悦,忧愁 暗恨,
5、艺术手法,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比喻,通感,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第三节课:回顾复习,概括分析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课堂小结,1、
6、学习本课,同学们要了解“行”这种古代诗歌体裁。,2、本课写作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二段的音乐描写。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描写音乐的美妙。,3、本文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业,1、课堂作业:当堂背诵课文第二段。 2、课外作业:听一首自已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写,不少于200字。 3、研究性学习: 把琵琶行同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作比较,看它们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琵琶行 白居易,秋江夜送客,月夜弹琵琶,月夜听琵琶,歌女凄凉话身世,诗人自述迁谪意,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白居易,明线,暗线,开篇置景,营造氛围,结篇点题,抒发感情,引出题眼,引出题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