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65640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KS5U解析】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KS5U解析】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KS5U解析】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KS5U解析】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生物试题1.下列与真核生物中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 DNA 分子B. 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中不消耗能量C. DNA 和 RNA 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D. 转录时有 DNA 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答案】B【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的 DNA 和 RNA 分子,A 正确;真核细胞内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B 错误;DNA 由双链构成,RNA 一般由单链构成,两者都含有磷酸二酯键,C 正确;转录时有 DNA 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D 正确。2.关于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2、)A. 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进行无氧呼吸B. 酵母菌有线粒体,而乳酸菌无线粒体C. 酵母菌具有细胞核,而乳酸菌具有拟核D. 溶菌酶能破坏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细胞壁【答案】D【解析】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进行无氧呼吸,但产物不同,A 正确;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乳酸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线粒体,B 正确;酵母菌具有细胞核,而乳酸菌具有拟核,C 正确;溶菌酶只能破坏乳酸菌等细胞的细胞壁,D 错误。3.关于真核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的内膜上有酶的分布B. 细胞核中含有 DNA 和蛋白质C. 核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D. 叶肉细胞的细胞膜含有纤维素【答案】D【解析】线粒体的内膜

3、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分布有相应的酶,A 正确;细胞核中含有染色质,其主要成分为 DNA 和蛋白质,B 正确;核膜等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C 正确;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细胞壁中含有纤维素,D 错误。4.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 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 Mg2 和 SO42-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Mg2 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B. 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C. 根吸收的 Mg2 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D. 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 Mg2 的吸收【答案】A【解析】Mg2 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细胞,A 错误;MgSO 4必

4、须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后,才能被根吸收,B 正确;根吸收的 Mg2 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C 正确;降低温度会影响呼吸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呼吸,影响能量供应,进而影响水稻根系对 Mg2 的吸收,D 正确。5.高等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只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 )A. 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B. 光合作用中 CO2的固定C.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D. 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答案】A【解析】高等植物细胞中,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只能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A 正确;光合作用中 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 错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 错误;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 即转录过

5、程,发生在细胞核和叶绿体基质中,D 错误。6.在不染色的条件下,下列实验材料中,最适合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是A. 紫色洋葱鳞片叶叶肉细胞 B. 紫色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C.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D. 紫色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质壁分离所用实验材料:(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最好是液泡有颜色的,便于实验结果的观察。【详解】A. 紫色洋葱鳞片叶叶肉细胞无色,液泡呈现无色,不适合作为观察质壁分离,A错误; B. 紫色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是不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质壁分离不明显,B 错误;C. 紫色洋葱叶外表皮细胞是成熟的

6、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液泡有颜色,便于质壁分离的观察,C 正确; D. 紫色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液泡没有颜色,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D 错误。7.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A. 顺浓度梯度经自由扩散排出B. 逆浓度梯度经协助扩散排出C. 通过离子通道排出D. 含该酶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答案】D【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利用的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详解】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大

7、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胞吐,因此既不是顺浓度梯度也不是逆浓度梯度,更不是通过离子通道排出,而是通过囊泡包裹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借助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成,因此 D 正确。8.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B. 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D.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 ATP【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植物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产物是 CO2 和 H2O,并释放大量能

8、量,合成大量 ATP,在无氧时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大部分组织无氧呼吸产物是 CO2 和酒精,某些组织或器官是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 ATP;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主要反应是水的光解和合成 ATP;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了最高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详解】植物在黑暗中有氧时可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可进行无氧呼吸,A 正确;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了最高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B 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 CO2 和 H2O、CO2 和酒精,某些组织或器官是乳酸,C 错误;植物

9、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 ATP,D 正确,所以选 C。【点睛】光合作用虽然暗反应消耗了 ATP,但光反应阶段利用光能合成了 ATP;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底物,不是产物。9.哺乳动物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有误的是A. 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与基因转录B. 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与 ATP 合成C. 高尔基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D. 溶酶体: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和复制遗传物质,是细胞中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高尔基体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

10、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液泡能调节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详解】A. 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转录的主要场所,A 正确;B. 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包括丙酮酸的氧化与 ATP 合成,B 正确;C. 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中进行,而高尔基体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送,C 错误;D. 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D 正确。10.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

11、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 ATP 合成的酶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 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 ADP 与 Pi 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ATP,因此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 ATP 合成的酶,A 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水解酶会导致组成

12、膜的蛋白质等物质水解,进而造成膜结构的破坏,B 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蛋白质和 RNA 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 正确;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基质中,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溶酶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据此来分析各选项。1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 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C. 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 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

13、综合考查了细胞增殖、生物膜、细胞膜及细胞分化的有关知识。细胞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及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三种: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和相邻细胞之间形成通道传递信息;细胞分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普遍性、遗传物质不变性。【详解】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中,间期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分裂期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需要消耗能量,A 错误;细胞的核膜、内质网和细胞膜中都属于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都含有磷元素,B 正确;两

14、个相邻细跑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C 正确;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属于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D 正确,所以选 A。【点睛】无论生物个体是否成熟,细胞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内质网是由单层生物膜围成的细胞器,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12.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B. 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C.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D. 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依

15、题意可知:本题是对细胞癌变的原因及其癌细胞特点的考查。理清相应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分析各选项。【详解】细胞癌变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A 错误,B 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受到损伤,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随着它们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一起丢失,则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C 正确;综上分析,癌细胞中遗传物质(DNA)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D 正

16、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只要相关的单一基因突变就能引发细胞癌变;事实上,细胞癌变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对 C 选项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的理解;如果能联想到“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存在平行关系” ,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13.关于复制、转录和逆转录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逆转录和 DNA 复制的产物都是 DNAB. 转录需要 RNA 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C. 转录和逆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都是核糖核苷酸D. 细胞核中的 DNA 复制和转录都以 DNA 为模板【答案】C【解析】逆转录和 DNA 复制的产物都是 DNA,A

17、 正确;转录需要 RNA 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B 正确;转录需要的反应物是核糖核苷酸,逆转录需要的反应物是脱氧核苷酸,C 错误;细胞核中的 DNA 复制和转录都以 DNA 为模板,D 正确。14.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 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 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 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答案】B【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

18、 正确。15.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 )A. 基因重组 B. 染色体重复C. 染色体易位 D. 染色体倒位【答案】A【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 正确。16.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夫妻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这对夫妻如果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A. 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 1B. 儿子和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都为 1/2C. 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育的

19、概率为 1/2D. 儿子正常,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 1/2【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对夫妻的基因型为 XBY 和 XBXb,他们所生的儿子基因型为 XBY、X bY,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 1/2;他们所生的女儿基因型为 XBXB、X BXb,全部表现正常,C 正确。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 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A. AADd 和 ad B. AaDd 和 aDC. AaDd 和 AD D. Aadd 和 AD【答案】C【解

20、析】由雄蜂的基因型可推测亲本雌蜂的基因型为 AaDd,后代的雌峰是由雄性的精子与雌蜂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据此推测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 AD,C 正确。18.现有 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 14N(表示为 14N14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 15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 14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上 DNA 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A. 有 15N14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1:3B. 有 15N15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1:1C. 有 15N15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3:1D. 有 15N14N 和 14N

21、14N 两种,其比例为 3:1【答案】D【解析】将含有 14N14N 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 15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后,由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得到的子代 DNA 为 2 个 14N14NDNA 和 2 个 14N15NDNA,再将其转到含有 14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会得到 6 个 15N14NDNA 和 2 个 14N14NDNA,比例为 3:1,D 正确。19.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 31 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 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 2 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 2 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

22、异,雌配子无差异D. 统计时子二代 3 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为杂合子,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 3:1,A 正确;若子一代雌雄性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 3:1,B 正确;若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 2 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不为 3:1,C 错误;若统计时,子二代 3 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

23、等,则表现型比例为 3:1,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弄清楚子一代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子二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成立的前提条件。20.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

24、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详解】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 正确;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 错误;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 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 正确,所以选

25、 B。【点睛】要注意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配对;虽然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21.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有节律(X B)对无节律(X 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 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 AaXBY 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 AAXBXb 类型的变异组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B. 该细胞的核 DNA 数是体细胞的一半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 和 a 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D.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果

26、蝇为例,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与变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物质的行为变化规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复制,即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 AAaaXBXBYY,而基因型为 AAXBXb 的细胞基因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说明其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即该细胞不是初级精母细胞,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 错误;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间期的 DNA 复制(核DNA 加倍)和减一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核 DNA 减半) ,

27、该细胞内 DNA 的含量与体细胞相同,B 错误;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 与 a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 错误;该细胞的亲本 AaXBY 没有无节律的基因,而该细胞却出现了无节律的基因,说明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D 正确。【点睛】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影响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者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进而产生异常的细胞,考生要能够根据所给细胞的基因型或者染色体组成,判断出现异常细胞的原因。22.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 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 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

28、应途径的实验C.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验,要求对四个实验或事例的完成者很清楚。【详解】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 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 错误;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 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 1965 年完成的,D 正确,所以选 D。【点睛】本题要学生注意历史上经典的科学实验的完成者。23.遗传学上的

29、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 1 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B.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C. 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 选择 1 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形【答案】C【解析】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可能黑色为显性或隐性,A 错。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显隐性,B 错。显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量大于隐性个体数

30、量,故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隐性基因频率大于显性基因频率,C 正确。1 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D 错。【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名师点睛】掌握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是解题关键24.甲、乙、丙、丁 4 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 a、b、c、d 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根据 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 错误;根据 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

31、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错误;根据 c(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错误; 根据 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 ,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 正确。25.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 2 条单体,D 正确。26.DNA 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 DNA 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

32、述,正确的是( )A. 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 DNA 分子,后一比值不同B. 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 DNA 分子的稳定性越高C. 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 DNA 分子是双链D. 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 DNA 分子,后一比值等于 1【答案】D【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中该比值;(3)DNA 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 )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

33、 1;(4)不同生物的 DNA 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 )的比值不同。【详解】A. 双链 DNA 分子中,A=T,C=G,则 A+C=G+T,即 A+C 与 G+T 的比值为 1,因此,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 DNA 分子, (A+C)/(G+T)相同,A 错误;B. DNA 分子中,C 和 G 之间有 3 个氢键,A 与 T 之间有 2 个氢键,则 C 与 G 的含量越高,DNA 稳定性越高,因此, (A+T)/(G+C)越大,说明 C 与 G 的含量越低,DNA 分子的稳定性越低,B 错误;C. 当两个比值相同时,DNA 分子可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 错

34、误;D. 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 DNA 分子和亲代相同, (A+C)/(G+T)等于 1,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要求学生识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特点,并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解答。27.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种相应的密码子B. HIV 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 DNA 的模板C.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D. 一个基因的两条 DNA 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 RNA【答案】B【解析】一种氨基酸对应有一种至多种密码子决定,A

35、 错。HIV 的遗传物质为单链 RNA,可以逆转录生成 DNA,B 正确。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生成 RNA 和翻译合成蛋白质,C错。一个基因的两条 DNA 链可转录出两条互补的 RNA,但转录是以基因一条链为模板的,D 错。【考点定位】基因表达【名师点睛】明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是解题关键2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 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

36、物的化石【答案】A【解析】种群中不同个体含有的基因可能不同,每个个体不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A 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二者婚配后可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B 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正确;生物进化的特点为由简单到复杂,即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 正确。【考点定位】生物进化。【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库的含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区别,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29.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 DNA 可以

37、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 32P 标记【答案】C【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 S 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 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B 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 T2 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 正确; 32P 标记亲代噬菌体的 DNA,复制形成的

38、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 32P 标记,有的不带有 32P 标记,D 错误。【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0.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A. tRNA、rRNA 和 mRNA 都从 DNA 转录而来B. 同一细胞中两种 RNA 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C. 细胞中的 RNA 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 转录出的 RNA 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答案】C【解析】根据中心法则,RNA 都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

39、A 正确;根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不同 RNA 形成过程中所用的模板 DNA 是不同的,所以两种 RNA 的合成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B 正确;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也会发生RNA 的合成,C 错误;转录产生 RNA 的过程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因此产生的 RNA 链可以与相应的模板链互补,D 正确。【考点定位】转录【名师点睛】熟知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以及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31.基因型为 AaBbDd 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B. 该细胞

40、能产生 AbD、ABD、abd、aBd 四种精子C. B(b)与 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 错误;由于 AbD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 aBd 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 B 和 b 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 AbD、ABD、aBd、aBd 四种精子,B 正确;B(b)与 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 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 错误。【考点定位】减数

41、分裂,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32.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 3 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 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 A 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 a、b、d 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均为黄色,F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 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A.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

42、bbddB.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C.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D.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黄色,F 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9/(52+3+9)9/64,结合题干 3 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要出现 9/64 的比例,可拆分为 3/43/41/4,而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而

43、符合子二代黑色个体的比例,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Dd,亲本为纯合黄色品种,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故选 D。33.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 O 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 O 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答案】D【解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相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

44、致身高相同,A 正确;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 正确;O 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 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 ii,表现为 O 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 正确;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 错误。【考点定位】基因、环境、性状【名师点睛】结合“基因型+环境=性状”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时,注意各项描述个体间的异同是基因型决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34.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

45、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 1/8 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 BbXRXr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 3/16C. 雌、雄亲本产生含 Xr配子的比例相同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 bXr的极体【答案】B【解析】长翅与长翅交配,后代出现残翅,则长翅均为杂合子(Bb) ,子一代中残翅占 1/4,而子一代雄性中出现 1/8 为白眼残翅,则雄性中残翅果蝇占 1/2,所以亲本雌性为红眼长翅的双杂合子,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 BbXRXr, A 正确;F 1中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B 错误;亲本基因型为 BbXRXr和 BbXrY,则各含

46、有一个 Xr基因,产生含 Xr配子的比例相同,C 正确;白眼残翅雌蝇的基因型为 bbXrXr,为纯合子,配子的基因型即卵细胞和极体均为 bXr,D 正确。【考点定位】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知识,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及与伴性遗传的联系,正确写出各种个体的基因型或可能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对于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应把基因分开一对一对的计算,再重新组合即可计算答案。35.已知某种细胞有 4 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A. B

47、. C. D. 【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由图可知等位基因 G、g 和 H、h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 项中两个细胞大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条染色单体上有由 DNA 复制而来的两个相同的基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A 正确;B 项中两个细胞大小也相等,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与 A 项细胞不同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的方式不同,产生了基因组成为 gg

48、HH、GGhh 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B 正确;C 项中 4 个细胞大小相同,为 4 个精细胞,两两相同,C 正确;D项中虽然 4 个大小相同的精细胞也是两两相同,但是每个精细胞中不能出现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D 错误。【考点定位】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特征图像【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对等位基因概念的准确掌握。36. 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 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

49、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细菌的基因突变属于不定向变异,与抗生素使用与否无关,A 错误;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起选择作用,使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保留下来,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被淘汰,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B 正确;免疫球蛋白、疫苗的使用,均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7. 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答案】C【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 错误;由于遗传和变异,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 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